要跨年了 你有“元旦情结”吗?

  每年的最后一个月,总是被大家赋予了不少期望。因为它既是年终之月,又是来年开始的前奏,这也令这个每年最后一个双数的月份变得热闹起来。送走了西方圣诞节欢快的铃铛声,满街挂满的火红灯笼又提醒市民——元旦要来了。

  元旦虽不像农历春节那般隆重,但它在阳历上也有着“跨年”的含义,因此受到不少市民青睐。日前,记者对广州市民“元旦情结”做了民意调查,发现大部分市民还是比较看重元旦。

  【那年元旦】

  在元旦里感受爱的温度

  最浪漫:收到999朵玫瑰

  张阿姨和老伴结婚40多年了,生活一直平平淡淡,不过说起最温馨浪漫的元旦,张阿姨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那年的元旦让我特别难忘,因为那是老头第一次这么浪漫。元旦前夕我因为一些事情生气,好几天没理会他,没想到元旦那天,他送了999朵玫瑰给我。我知道这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惊喜,但是对于我来说真的很感动。”

  张阿姨的老伴平时是个务实节俭的人,从不会花钱在一些“不实际”的礼物上,可是由于张阿姨结婚的时候没有收到花,所以她一直希望自己能再“少女”一把,因此,这一束奢侈的玫瑰花确实令张阿姨甜入心头。

  最新潮:到电影院看电影

  今年65岁的周女士从没看过大屏幕电影,去年的元旦正值她的农历生日,老伴就带她到电影院看了一部爱情电影。周女士说:“平时在家电视剧就看得多,但在这么大的屏幕前看电影还真是第一次,觉得很新鲜。当时我们在柜台买了票,都看不懂在哪个厅进场,出了不少洋相,哈哈,不过之后我们就都懂啦。”

  周女士说,其实她不在乎在哪里看电影,只要是老伴陪她就行,不过第一次到电影院看电影确实让她觉得自己很有面子很新潮。

  最特别:参加老人演唱会

  “一群热情的老人,几张塑料椅,两个话筒,还有悠扬的乐器声,以及热情饱满的高歌……”杨先生想起了那年在广州和太太过的最特别的元旦。“我们在香港待了30多年,那次回来休养身体,出来散步的时候,偶遇这么一群可爱的老人自发开‘演唱会’。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欢乐的氛围,便留下来‘同乐’了。”杨先生说,他和太太不仅仅在听歌,他们还上去演唱了几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台下还有众多的粉丝捧场,他们为我们鼓掌,令我越唱越起劲。”

  杨先生还记得,那天的风很大,天气有些不尽人意,但老人们的热情却没有消退。一群可爱的老人,在新年之际简简单单地聚在一起,唱唱歌、玩玩乐器,其乐融融……

  【社会调查】

  中老年市民较看重元旦

  年轻人对元旦十分淡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中小学都比较重视元旦,每年都举办各种联欢活动。“孩子学校的元旦气氛还是比较浓的,今年班上也有迎新表演。”不少家长告诉记者。的确,学校里的各种元旦庆祝活动比较普遍。而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过元旦则没有什么概念。跟学校积极过元旦的氛围相比,企事业单位的元旦则很少有活动。

  现在的年轻人,对元旦习俗了解并不多,对西方的节日反而更感兴趣。记者随机采访了30位市民,被采访的市民年龄段为18岁-30岁、31岁-45岁、45岁以上三个年龄段。18-30岁年龄段的市民告诉记者,元旦对于他们来说可有可无,不过能多一个假期还是不错的。刚工作不久的小郑说:“工作以后才知道假期是多么的珍贵和难得,我期待元旦,因为可以放假,但是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活动去庆祝元旦。”在外企工作的彭小姐表示,“圣诞节时公司的窗户贴满雪花和麋鹿,每个角落都有圣诞树,每人会收到大礼包,办公室还会组织交换礼物的活动,晚上还会聚餐,很有气氛。而元旦则没有类似的‘标志’,只会在说‘Merry Christmas’的时候顺便加一句‘Happy New Year’。不过我们是外企,比较重视圣诞也是正常的。”

  而在国企工作了四年的谢先生则说:“单位里没什么节日气氛,不过在外面明显感觉到圣诞气氛却没有元旦气氛。很多商场都有圣诞树,酒吧也有各种平安夜、圣诞派对,我们自己也会在圣诞前后出去聚会,但是可能因为刚刚过完圣诞,过元旦就不会特别庆祝了。”谢先生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过西方的节日如万圣节、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等,“可能是因为西方的节日有更多玩法,而中国节日相对沉闷一些。”

  中老年市民更重视元旦

  相对于年轻人对元旦的淡漠,31岁-45岁、45岁以上的市民则多数表示会好好过元旦,而且要过一个传统的元旦。今年43岁的何女士表示,元旦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以前每到元旦都会和家人一起大扫除,“大家分工合作,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就会觉得很满足。现在有了专门的假期,还可以做更多有趣的事。”

  家住广州海珠区的范先生则认为元旦就像是农历新年的前奏,一家人吃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有时会在外面吃,有时会在家里煮十多个菜,在哪里吃不重要,重要的是子女都回来陪我们吃饭。”

  今年56岁的黄女士表示自己更喜欢中国的节日,“我们的节日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人应该支持自己的节日,元旦寓意着新的开始和希望,也有团圆的意思,应该是每一个人都重视的节日。”来自西安的廖女士认为西方的节日过于花哨,中国的节日更重内涵,“元旦是新旧交替的日子,当然比圣诞节有意义。每年元旦老伴都会送我一个小礼物,所以我很期待元旦的到来。有点不解年轻人为何更崇尚过圣诞节,不过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市民热衷聚餐购物旅游

  由于元旦有三天假期,市民选择过节的方式更为丰富。

  银行职员顾小姐表示元旦当天会有家庭聚会,“每年元旦和春节,都是家里人最多的时候,2016年元旦我们会到酒楼吃饭,外婆已经订好位子,到时舅舅一家、姨妈一家都会回来吃饭,欢聚的日子热闹又喜庆,最高兴的就是外公外婆了。”

  除了“吃”的消费,购物也成为元旦节日消费的一个重要内容。今年36岁的吴女士说:“元旦会带儿子外出扫货,给小孩买玩具,给自己买包包,老公和爸妈买新衣服,新年新气象嘛。元旦买一次,春节再买一次,哈哈,找老公报销。”

  除“吃”与“购”之外,也有不少市民选择利用元旦三天假期来个短途旅游。27岁的小方已经约好朋友元旦要到从化泡温泉,“我们在一个月前就订好酒店了。”销售主管邱先生会带妻儿到香港迪士尼乐园玩,“儿子天天吵着要到游乐园玩,放假就满足一下他吧。”

  【各抒己见】

  中国人该不该有元旦情结

  元旦应有“节日标签”

  “现在元旦节对很多人来说就是放个假,缺少比较明显的节日特征,打个比方,就是没有‘节日标签’。”广州白云区居委会王女士说,“拿刚刚过去的圣诞节来说,节前一个星期,街道两旁的大小商铺就已经开始在门面上张贴雪花、圣诞树、红白色小拐棍、麋鹿等图案的贴纸。这些贴纸令人一眼看去,就知道即将迎来的是圣诞节,非常具有标志性。在平安夜当天,水果销售商的摊前都摆着包装精美的水果,不用打开看,都知道包装纸内包着的一定是苹果。这些过节形式,已经成为圣诞节的符号和标志。而元旦显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节日’标签。”

  王女士还表示:“其实可以由政府文化机构牵头,多打造出元旦最应景的过节活动,比如深入到小区搞些元旦活动,这样就能让市民在想到这些活动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元旦佳节,让这个节日变得更加生动起来,而不仅是一个公共假期。”

  元旦是个尴尬“舶来品”

  从名字上讲,元旦是中国自己的节日,但从立法上讲,它却又是个从西方引来的洋节。它既不像西方宗教节日那样有文化内涵,也没有中国自己的传统民俗。

  对此,肇庆学院叶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从文化上来说,元旦作为一个节日是不正统的。按照中国传统,每一个节日都会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和风俗,例如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可为何唯独元旦缺少这些元素?因为它不仅是舶来品,也没有附加的美丽传说和特别的风俗,缺少了最重要的文化内容。这是因为一个节日的成立,除了时间有一个特定的选择外,它还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文化内容。但元旦在我国只是个符号,没有任何的民俗内容。老百姓中也没有形成习惯性的生活方式,所以很多人感到元旦空洞,和星期天没太大差别,不但比不上我国传统节日,也没有形成圣诞节、西方情人节的影响力。”

  元旦已经融入国人传统

  “我觉得元旦已经融入我国人们的生活,其实不必过多探究背后的文化成因,只要大家过得开心愉快就可以了,就是元旦节对市民来说最大的价值了。”广州大学陈教授说:“时代在变化,很多传统节日原有的过节方式其实在慢慢融合,除了春节、中秋几个最具特色的节日之外,其他节日的特色已经没有那么鲜明了。举个例子,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商家都会把握节日商机,所以我们看到大部分商品不管是披了‘圣诞’‘元旦’还是‘春节’的皮来促销,其实区别不大。所以这时候还用‘文化标签’或者是否‘舶来品’来限定一个节日是故步自封的。”

  陈教授强调:“元旦放假已经延续多年,所以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新时代的‘传统节日’。大家都对元旦有期盼,或节日出游,或合家团聚,这就是它的美好之处。从这个人性化的层面上来说,其实元旦已经和我国大部分传统节庆日没有区别,因为它的意义都是一样的。”

  【元旦小知识】

  元旦始于新中国成立之时

  元旦是中国法定节日

  “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

  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年法”,确认新年(元旦)为中国的法定节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

  此“元旦”非彼“元旦”

  但古书里所说的元旦指的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节”。因为古人所说的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古时元旦吃饺子和年糕

  在古时候,元旦是要吃特定的食物的,流传至今的元旦食品要数饺子和年糕了。

  元旦吃饺子,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北方吃饺子,南方吃年糕,因为年糕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明末《帝京景物略》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曰年年糕”。

  【权威声音】

  过元旦总比过“洋节”好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 梁女士)

  我觉得元旦没有圣诞节气氛浓的一个原因是圣诞节刚好在元旦前几天,各种商场酒吧都借着圣诞做噱头,到了元旦的热度自然就没那么强烈了。现在的年轻人都有点崇洋媚外,觉得外国的东西和节日都比中国的好,但我认为我们还是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我们的节日同样有很多有趣的元素。虽然元旦不算很传统的节日,但始终都是中国法定节日,我们应该珍惜、保护和重视它。

  元旦期间,我建议街道在橱窗上张贴一些有关元旦由来和习俗的海报,让市民了解这个节日。街道也可以在各个小区悬挂一些小灯笼来点缀新年气氛,让市民感受到节日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街道可以组织一些联欢活动,让本街道里的市民带上家人来参与这些活动,一起玩游戏,比如猜字谜游戏可以包含新年元素,增进家人之间和邻里之间的感情,同时增加对元旦的了解,感受新年的欢乐气氛。

  过节意义在于一家团聚

  (广东时事评论员 一鸣)

  我想在很多人心里,元旦已经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元旦代表着辞旧迎新,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节奏,因为从一天开始,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有一个新的开始,无论是升职加薪,还是离职或职位调动,基本都是从元旦开始,所以我不觉得元旦和传统节日有什么差别。如果说老人觉得元旦不算节日,我觉得这不成问题,即使有,也是极其个别的与世隔绝的老人。

  至于说元旦没有特殊的节日形式,我认为这跟我国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有关。现在几乎除了春节,无论是平时放假还是节日,大家都会聚聚餐,喜欢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并不需要像以前那样等到过节才有钱庆祝,所以从这个方面说,所谓节日气氛变淡了,其实是社会发展的体现。当然,对于老年人来说,元旦并不需要隆重的庆祝,他们最希望的还是一家团聚,年青人在放假时能够回家常看看。因此,重视元旦,或者说重视节日,在老年人都只有一个意义:那就是重视团聚和重视陪伴。

  【小结】

  最重要是快乐

  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西方引进的外来节日,除去节日本身的意义,人们更多的时候是想要达到娱乐的目的,是一种减压的方式,我们不妨以一种包容的、兼收并蓄的态度来接纳新事物,只要是在不违背原则、不违背道德底线的情况和前提下,我们可以按照个人的喜好来决定是否去过节及对节日的看法。

  但无论如何开心最重要,今年元旦,让我们将快乐进行到底吧!

  文/钟紫燕 黄雪莹 谢恩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