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扫雷东非行

  • 来源:兵器知识
  • 关键字:扫雷,中越边境,李智伦
  • 发布时间:2016-01-04 10:23

  记者在云南昆明采访原云南省军区司令员姚双龙、副司令员刘昌友等当年参加中越边境大扫雷行动的有功之臣时,他们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一个人:在扫雷行动中做出很大贡献的李智伦。于是,记者趁热打铁,在昆明又采访了这位我军著名的扫雷技术专家,听他讲了一回在国外扫雷的传奇经历……

  讲述者/我国著名扫雷专家、援厄扫雷专家组组长 李智伦

  考察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参加了在云南边境地区的两次大规模扫雷行动,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所以得以入选我外交部和总参谋部联合组织的“援非扫雷考察团”。2001年11月,我们一行9人,乘飞机从北京出发,在泰国首都曼谷机场短暂停留后,又飞越缅甸、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印度洋、索马里上空,经过约14个小时的漫长空中飞行,到达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在机场受到我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参赞(女同志)等使馆同志的热情迎接,到达大使馆后,大使亲切地接见了我们。易延滨局长(考察团长)汇报了“援非扫雷考察团”此行的主要任务。大使明确指出:我国对埃塞俄比亚的人道主义扫雷援助行动,是帮助埃塞俄比亚扫除雷患,开辟人民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的一大好事,将对中埃友谊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天,考察团将从国内带来援助埃塞俄比亚的扫雷装备器材移交给了该国地雷行动中心,埃塞俄比亚地雷行动中心的负责人对中国的援助表示衷心的感谢,祝中埃友谊更加发展。

  两天后,因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的边境冲突,关系紧张,飞机不能直航,只得取道肯尼亚,再转飞厄立特里亚。空中飞越赤道,3个小时后到达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肯尼亚是非洲山清水秀的国家,世界上最大野生动物园就在此地。我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参赞到机场迎接并送我们到一家中国援外建筑公司招待所住下,第二天大使馆组织我们到野生动物园观光,野生动物园坐落在湖光山色、风景秀丽的广阔湖泊、山野之中。我们观赏到了欢快奔跑、生气蓬勃、悠闲自在的鹤群、羚羊、斑马、犀牛、长颈鹿、非洲狮等野生动物,真是大开眼界。

  第二天,我们又飞越赤道,绕行红海上空,飞行6个多小时,来到东非之国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在机场受到我国驻厄立特里亚大使馆陈大使、毕参赞和厄方扫雷中心官员的热情欢迎。

  带队的易延滨局长、李处长向陈大使汇报了“援非扫雷考察团”到厄立特里亚的主要任务后,大使馆和厄方扫雷中心安排我们考察了该国在推翻门格斯图政权的国内战争时期,和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边境冲突中留下的,在赛南非地区、曼德弗拉省和阿斯马拉至马萨瓦港口沿线的雷区状况,厄立特里亚人员触雷伤亡情况,并了解了厄方对援助扫雷的要求。毕参赞主持召开大使馆相关人员和我们参加的援助厄立特里亚扫雷的专题会议。会议决定:向厄立特里亚提供扫雷援助。大使馆向国内请示,并由厄立特里亚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扫雷援助的请求,两国政府同意后,再确定下一步行动。12月初,我们圆满完成了援非扫雷考察任务,乘坐国际航班途经巴黎、法兰克福回国。

  带队出征

  2002年初,中国政府和厄立特里亚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开展人道主义扫雷援助与合作”的双边协议。4月总参军训和兵种部下达通知:从十四集团军工兵团抽组120名官兵,由我指导工兵团展开援厄扫雷行动前的针对性训练。8月初,总部下达指示:从成都军区派出已训官兵和履约局的参谋、南京工程兵学院的教员共同组成援助厄立特里亚扫雷专家组,我担任专家组组长,担负援助厄立特里亚人道主义扫雷任务。

  为认真履行《特定常规武器公约》(2号议定书)缔约国的义务,树立我国“爱和平、求发展”的大国形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2002年9月至12月和2003年3月至6月,我国政府先后派遣了两批(第一批14人、第二批18人)具有丰富战后扫雷经验的专家,赴厄立特里亚开展扫雷技术培训和指导实地扫雷行动。共培训了厄立特里亚l20名扫雷(骨干)学员,使其接受培训后,能独立进行扫雷作业,并能向其它扫雷人员传授基本的扫雷知识和专业技能。

  2002年9月初,专家组到达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机场时,受到我驻厄大使馆王佑土参赞、苟浩东一秘(负责援厄扫雷工作)和厄军工程兵司令兼厄方扫雷中心主任泰斯法将军、厄方维和专员克富莱将军、拉嘎中校(翻译、训练中心官员)等厄方官员的欢迎!在苟浩东一秘和拉嘎中校的引领下,专家组住进了距离阿斯马拉10多千米的厄军工程兵的一个培训基地。

  为了认真完成好扫雷培训和指导扫雷任务,我国政府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筹措了一批先进、实用的扫雷装备:包括GTL-115型金属探雷器、GBP-114型扫雷爆破筒、GGF-110型扫雷防护装具、扫雷工具箱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扫雷装备器材。在简单举行“交装仪式”后,将这些援助厄方的扫雷装备器材全部无偿地移交给了厄方扫雷中心。

  培训

  一个星期之后,从厄军工程兵部队和厄方扫雷中心所属扫雷队中抽调来参加扫雷培训的学员到达培训基地(分两批,每批60名,分别由福德和卡苏担任学员队队长)。在扫雷培训班的开学典礼上,陈占福大使和泰斯法将军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预祝学员们学到更多的扫雷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扫除厄立特里亚的雷障做出贡献。

  随即开始了理论培训:首先碰到的难题是语言不通授课艰难。特别是成都军区派出的专家讲课时,只能用华语讲课。面对现实,专家组采取了“二次翻译”的办法:先由耿波翻译成英语、再由阁拉玛翻译成提格雷尼亚语,虽然费工费时,但学员能听懂。在课程的安排上,依据厄立特里亚学员缺乏地雷专业知识和实地扫雷经验的状况,南京工程兵学院的教员主要讲授地雷常识、扫雷器材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成都军区派出的专家主要讲授常见地形上的扫雷手段和方法、扫雷的组织指挥和安全规则等战后扫雷作业手册(SQP)中必须掌握的技能。使学员们从理论上学到了扫雷知识,迅速掌握中国援助的扫雷器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快速提高学员单兵探、排雷技能和掌握扫雷的组织方法。为加速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转化,对厄立特里亚学员进行了仿真扫雷训练,主要实施模拟雷场排雷、扫雷行动演练、安全意识教育、雷场纪律培养等多项内容,确保了高质量、安全顺利地完成扫雷技术理论培训工作。

  学习理论在于指导实践,掌握技能在于扫除雷障。为更好带领厄方学员队开赴实地雷场扫除雷障,取得实际扫雷经验,专家组详细查阅有关资料,再次对即将扫除的阿瑞扎、塞坝、瓦拉西、拉克山发村雷场进行了实地复勘。然后,针对厄立特里亚雷场点分散、地雷多、雷情复杂等实际情况,专家组制定了平地扫雷、山地扫雷和分标示段人工搜排法三种扫雷方法。决定实行示范、指导扫雷方案:先由专家组进行实地扫雷作业示范,然后由学员队在专家组的现场指导下,独立进行实地扫雷作业。按此方案既教会了学员的扫雷技术,又使专家组回国后,厄方学员能独立完成扫雷任务。

  11月初,在大使馆和厄方扫雷中心的直接领导下,第一批专家组带领厄方学员队进驻塞坝村。当天下午非洲的狂风就开了个“大玩笑”:八级大风将专家组刚搬入临时帐篷伙房的米、面、菜大部分吹跑了,塞坝村内又买不到这么多人的食物,吃什么呢?只好报告大使馆,当天晚上大使馆派专车将足够食物送来了。阁拉玛翻译请热情友好的村长帮助租借了一间群众堆柴草的石墙铁皮瓦的杂物间,作为伙房,这才解决了吃饭的问题。第二天中午我们感到热浪袭人,用温度计一量,令人大吃一惊:室内温度38°、室外温度51°、地表温度67°;往野外一站,阳光能把穿在身上的衣服都晒得烫手。看来我们要接受非洲特有气候的考验,在高温与狂风相伴的环境中展开扫雷了。庆幸的是那里每天晚上10时至凌晨室内气温降到22~25°,可以睡个好觉了。

  塞坝村雷场是该国在国内战争时期留下的,雷场布设在一个山地防御阵地前沿的坡地连接平原的开阔地之中,土夹石地面的雷场内长满了杂乱蒿草和几棵小树,狂风一吹,还隐约可见被炸死的人畜遗留的骨头。我们面临的扫雷任务并不轻哪呐!

  针对塞坝村雷场现况和地形地貌,我们拟定:爆破法结合人工搜排的“六步法”实施扫雷。扫雷方案报国内工作组和大使馆批准后,经过充分的准备,开始扫雷作业了。首先,选定一片雷场,由专家组的扫雷专家陈代荣带领示范班(专家组的士官组成)按“六步法”实施实地扫雷作业示范,边示范、边由南京工程兵学院的徐全军、刘强教员和耿波翻译向雷场外的厄方学员讲解,使学员们熟悉每一步应掌握的技能。进展十分顺利,第二天下午示范班班长黄磊探出一枚苏制PND-6防步兵压发地雷(木壳雷)。

  我和陈代荣为厄方学员作了排雷示范:轻轻去掉伪装层,扩大雷坑,查看无诡计设置后,伸手拿着雷盖,准备打开。因埋设时间太长,一用力,雷盖“哗”一下全碎了,引信和TNT药块暴露在眼前。我迅速在引信保险孔内插入了保险销,反压火方向捏着压发栓,取出了引信,旋下起爆管。取出了TNT药块和下雷壳,然后再探测了雷坑底部,确定已无重叠设置的地雷,几分钟就将这枚苏制PND-6防步兵压发地雷顺利排除了。通过雷场示范,使厄方人员看到了中国专家熟练、过硬的扫雷技术,增强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和扫除雷障的信心。

  进入实战

  示范雷场扫除后,按批准方案,调整了部署:将未扫雷场分成四片,同时将专家组和学员队混编为四个扫雷作业分队,由我带福德统一指挥,分别由中国专家陈代荣、吴强、厥启忠、焦飞各带一个扫雷作业分队,各扫除一片雷场;徐全军、耿波负责管理学员队,刘强负责安全工作,陈志峰负责后勤保障,杨建军负责医疗保障。各分队按“六步法”边扫雷、边教学员,使学员们很快掌握了实地扫雷作业的技能。

  扫除塞坝村雷场的过程中,军医杨建军将雷场中被炸死的人畜遗留的骨头进行了清理,清出了一具较完整的人的遗骨。胸怀爱民之心的阁拉玛翻译请来了村长,村长带着几个淳朴的村民来到雷场边,一位五十多岁的村民含着眼泪,迈着沉重的脚步,缓缓地走到遗骨旁蹲下,用颤抖的手抚摸着遗骨,满含深情地说:“孩子!你在雷场里躺了这么多年,今天接你回家了,感谢中国来的好人呐!”村长握着杨建军的手,感慨悲切地讲述:“几年前,孩子到这里来放牛,不知道这一片长满青草的坡地是雷场,赶着几头牛到坡上吃草。其中一头牛踩着地雷,当场被炸倒了,孩子一看慌了,赶紧去把其它的牛赶出这片草地,就在这时误入雷场的孩子也踩响了地雷,腿炸断了,倒在了血泊中。等村民发现他的时候,因流血过多已死亡。尸体躺在雷场中,谁都不敢进去抬,时间一长就只剩下尸骨了。这孩子不死已近二十岁了,该结婚成家喽!感谢中国扫雷专家为塞坝村扫除了地雷,我们再不会受到地雷的伤害了。”那位可怜的父亲向杨建军医生深深地鞠了一躬,端着装有儿子遗骨纸箱,在其他村民的搀扶下和村长缓缓地离去。

  现实的动人情景激励着本是同根生的厄里特里亚全体学员,大家焕发起同胞的热忱,鼓足了扫雷的干劲,在专家组的带领下,经过20多天艰苦奋斗、精细作业,塞坝村雷场中的地雷和爆炸物全部扫除。这么快就扫完了,大使馆和厄方扫雷中心都感到很惊讶!

  验收移交那天,陈大使、王参赞、苟秘、孙秘和泰斯法将军、拉嘎中校及厄方扫雷中心官员、曼德弗拉省的扫雷官员,村长带着法老、村民20多人前来验收,并接收已扫雷场的土地。大使馆还特邀联合国驻埃厄代表团地雷行动中心(UNDB)官员菲尔·列维兹、温克福、巴克士和一位法国女记者前来观看中国专家组和厄方学员队的扫雷质量。验收移交仪式上,按当地的风俗,法老祈祷后,开始徒步验收:专家组和厄方学员队的全体人员手拉手、排成横队,徒步踏过已扫雷场,往复二遍确保100%无雷。已展示扫雷的高质量后;大使馆、专家组和厄方扫雷中心、曼德弗拉省的扫雷官员、村长才共同签字认可,将土地移交给塞坝村村民。这种特殊的验收移交方式是中国扫雷队伍的独创,也只有中国专家组才具有这种向人民负责的精神。

  验收移交仪式结束后,在塞坝村的一间民房里,陈大使召开了座谈会。陈大使指出:“你们首战告捷,要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奋进,完成好援厄扫雷任务,为祖国争光,为中国人民争气!”。泰斯法将军高兴地说:“中国专家扫雷的质量之高、速度之快,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你们一个星期扫雷的面积,其他来厄立特里亚的扫雷队要干半年。”但与会的巴克士提出“爆破扫雷的问题”,他认为:爆破扫雷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对树木的损坏,不提倡使用爆破扫雷。我严肃地对巴克士的提问作了正面回答:“爆破法扫雷是可以使用的,爆破法开辟通路后,对爆痕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查明雷场情况;可以清除地表植被,便于开展人工搜排作业;可以直接引爆大量地雷,减轻人工搜排作业的工作量和危险性。据统计,在实地扫雷过程中被诱爆的地雷占到了扫除地雷总数的49%。爆破法扫雷速度快、作业安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其爆破产生的烟尘量远不如小工厂的一根烟囱,烟囱日夜冒烟污染多严重,爆破产生烟尘很快就消失了,不存在污染问题。爆破扫雷对树木的损坏是可以避免的,一定分清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能一概而论。如沙漠、荒山、杂草覆盖、易生长植被的雷场,是可以用爆破法扫雷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塞坝村雷场扫雷的效果就很好嘛!又如在中国南方边境,雨量充沛、灌木丛生,那样的雷场不用爆破,人根本进不去,里面的地雷长期得不到扫除,这片土地仍然得不到利用。然而人一但误入雷场,就进入了死亡地带,‘人死不能复生’,树木炸倒后还可以重新栽种,雨季一到植被最多三个月就可以恢复,植被不能与人的生命相提并论。所以爆破法扫雷在易生长植被的地区是一种可用的方法,其危害小,收效大。当然,人能进入的树林、非洲的森林区雷场,我们是不会用爆破法扫雷的,待到扫除瓦拉西村雷场时,再请你来观看”。

  两天后,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厄方学员队独立扫除阿瑞扎村雷场的雷障。阿瑞扎村雷场布设在一个山地防御阵地前沿前的陡峭山地下部,坡度在20°~70°之间,土夹石的地表中杂草稀少、无树木。群众讲:地雷密度较大,块石下面还埋着地雷。针对实际情况,专家组将学员队编为三个扫雷作业分队,由我指导拉嘎、福德统一指挥;分别由陈代荣、厥启忠、焦飞各指导一个扫雷作业分队,各扫除一片雷场;采取了山地扫雷“四步法”实施作业。特别注意搜排石缝中、石块下埋设的地雷,一定要用扫雷耙把石块翻过来,彻底把地雷和爆炸物清排干净。经过18天的山地扫雷作业,阿瑞扎村雷场全部扫除干净。通过塞坝村、阿瑞扎村雷场的实地扫雷行动,厄方学员队已可单独完成扫雷任务了。第一批专家组“援厄扫雷行动”初见成效。

  2003年3月,作了部分人员增配的第二批援厄扫雷专家组,又来到厄立特里亚,对60名厄方学员进行2个月的理论教学和仿真扫雷训练。5月初,经我驻厄大使馆批准和厄方扫雷中心同意,第二批专家组带领厄方学员队开进瓦拉西村。安顿宿营后,展开扫雷前准备的同时,专家组带卡苏和4个分队长,对瓦拉西村、拉克山发村雷场进行了现地复勘。这两片雷场仍是该国在国内战争时期留下的,雷场布设在一个山麓防御阵地前沿的山坡上,坡上长着一片接一片的树林和杂草。厄立特里亚缺水,树木很难生长成林,这是难得的林区,也是当地几个村的水源地,村民靠它生产生活。艰巨的任务就摆在我面前:树林不能损坏,雷障必须扫除。

  专家组决定采用“分标示段人工搜排法”扫雷。即对瓦拉西村、拉克山发村雷场的整个扫雷行动,不用爆破法扫雷,全部采用分段标示、分段人工搜排的方法扫除雷障。专家组将瓦拉西村雷场划分为5个作业片展开扫雷,专家组示范“分标示段人工搜排法”扫除了1片雷障。厄方4个学员分队在专家组的统一指挥下各扫除1片雷障,达到了既掌握“分标示段人工搜排法”的技能,又扫除了瓦拉西村雷场的雷障的目的。接着在专家组指导下,学员队独立扫除了拉克山发村雷场的雷障。经过50多天的边教边扫、精心操作,扫除了瓦拉西村、拉克山发村的全部雷障,没有损坏一棵树木,保持了当地生态环境,优质、高效、安全、环保地完成了援厄扫雷任务。

  在已扫雷场土地交接仪式上,雷场附近的村民说“自有记载以来,在附近的两个雷场先后有9人被炸死,6人被炸残,120头牲畜被炸死或炸伤。村民深受其害,雷场下面是耕地和水源,但无法耕种和取水。地雷扫除的这一天,算得上是我们的第二个解放日,我们所有的村民都感到非常高兴,非常感谢中国扫雷专家!”

  收获胜利果实

  在中国援助厄立特里亚扫雷行动中,专家组共培训和带领厄立特里亚120名学员,扫除了该国曼德弗拉省阿瑞扎、塞坝、瓦拉西、拉克山发村的6个雷场的雷障,开通公路1300米,排除地雷822枚,未爆弹175枚。中国扫雷专家组和厄立特里亚学员在整个扫雷援助行动中无一人伤亡,无一起事故,扫雷援助行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厄立特里亚政府和国际社会对中国扫雷援助行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厄军工程兵司令泰斯法将军说:“中国扫雷专家们不远万里来到厄立特里亚,帮助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们返回了自己的家园,他们的工作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中国扫雷专家们严明的纪律,扎实的理论功底,精湛的扫雷技术在战士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厄军总参谋长说:“我非常感谢中国专家们所作的一切工作。中国和厄立特里亚政府之间的合作有许多,扫雷培训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中国专家的牺牲和奉献精神鼓舞了厄立特里亚人民和政府去扫除雷患,中国专家与厄立特里亚人民同甘共苦”的奋斗经历和英雄行为将永载史册。厄立特里亚总统伊塞亚斯还亲切接见了专家组代表,对中国扫雷专家为扫除厄立特里亚的雷障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联合国驻埃厄代表团地雷行动中心官员还多次对中国扫雷援助行动的培训教学和实地扫雷进行了现场参观和交流。该中心主任菲尔·列维兹在参观我专家组指导厄方学员进行实地扫雷后,很有感慨地说:“中国专家的扫雷速度和质量都是非常高的,工作是非常有成效的,你们很受人尊敬。”

  经过近一年援厄扫雷行动,进一步密切了中厄两国政府的关系,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我们非常圆满、高质量地完成了援外扫雷任务,离开厄立特里亚回国了。我驻厄大使馆陈占福大使、王佑土参赞、苟浩东、孙丽华同志和厄军工程兵司令兼厄方扫雷中心主任泰斯法将军、拉嘎中校等十几位厄方外交部、扫雷中心官员,在机场贵宾室举行了欢送仪式。厄方外交部代表发表了热情友好的讲话: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真诚无私的援助。

  那次跨国扫雷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但当时所发生的事,还像昨天一样新鲜。我现在已经退休了,但仍非常关注国内国际上有关军事政治的方方面面……

  我坚信,只要有战争,就会有地雷,有地雷,就必须排除!

  李智伦老师讲得很坚决,眉宇之间透现着久经考验的老军人特有的坚毅、勇敢和睿智……

  张学宁先生为本次采访提供了重要帮助,在此致谢!

  文字整理/本刊记者 林儒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