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360:独角兽新贵

  • 来源:投资与合作
  • 关键字:融360,独角兽
  • 发布时间:2016-01-30 10:17

  蚂蚁金服、众安保险、陆金所……如今的独角兽公司并不乏互联网金融的身影。从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开启到现在,互联网金融一度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究其根本似乎绕不开的是其略显野蛮的生长速度。

  纵然是在资本寒冬的大背景下,仍不乏获得高估值者,融360便是其中一员。2015年10月,在线金融搜索平台融360宣布完成超过10亿人民币D轮融资,这意味着融360顺利跻身“独角兽”公司行列。

  跻身独角兽

  作为国内最大的金融产品搜索平台,融360主要免费为个人消费者和微小企业提供金融产品的搜索、推荐和申请服务,业务范围覆盖贷款、信用卡、理财等17万种金融产品。

  2012年3月上线之后,融360在当月便获得光速领投、凯鹏华盈及清科跟投的A轮700万美元融资,并分别于2013年8月和2014年7月完成B轮和C轮融资,先后由红杉中国基金和淡马锡旗下兰亭投资领投。

  而D轮的投资更是集中了各路光环,由云锋基金、赛领基金等国内基金领投,红杉及Star VC跟投。云锋基金是2010年初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和聚众传媒创始人虞锋的名字命名而成;而赛领资本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管理人,被称为“中投二号”,Star VC则是由黄晓明、李冰冰、任泉、章子怡、黄渤为合伙人。

  由于此轮融资明星投资人身影济济,融360也被越来越多的推到了镁光灯前,融360联合创始人、CEO叶大清更因一场和任泉同台的论坛被镀上了一层明星的光环。

  获得投资后的叶大清表示,这是投资人对于融360坚持平台方向的一种认可。四年时间,融360成为连接大量金融机构和普通用户最大的第三方平台。金融搜索比价,能高效地连接大量金融机构和普通用户,相对来说政策风险较低,金融搜索平台的潜力正在得到验证。更重要的是,融360开发的大数据风控系统也成为构筑独特竞争力的门槛。

  目前,在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之下,互联网金融的融资环境已日益艰难。大多数公司尚处B轮、C轮阶段,融360是为数不多的获得D轮超10亿融资的公司。

  Star VC联合创始人任泉表示,选择融360最重要的是看重其作为平台方的风控能力。据了解,融360自身建设的大数据风控系统“天机”已经和国内8家征信机构合作,实现5万元以下的贷款申请完全在线化。同时,公司已经同全球最大征信局Experian(益博睿)建立了合作使用其数据模型和方法论。

  平台定位

  根据融360披露的数据,从2011年10月8日成立到现在,融360的员工人数已经从最初的10余人,发展至近700人。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金融产品“搜索+推荐+服务”平台,覆盖近300个城市,免费为个人消费者和微小企业提供PC及手机端服务。

  目前,融360的合作金融机构上万家。站内实时更新17万余款金融产品,其中贷款产品7万余款、信用卡1万张、理财产品8万余款。

  四年来服务过的用户人数1230万,累计信贷申请金额约2万亿元,获批金额近3000亿元。每个月的搜索次数接近上亿次,已成功占领金融搜索第一入口级服务。

  D轮融资之后,叶大清称,公司将继续坚守创业之初的定位:只做金融搜索平台,避免成为金融机构。“我们不碰钱,融360是穿牛仔裤做平台的人,为穿西装‘行服’的银行送锤子、送水,提供服务。”

  叶大清透露,此轮融资后,融360将主要用于支持业务高速增长,目标是在2017年获得10倍的业绩增长。除了继续在风控和移动领域加强研发之外,会更重视通过积极的品牌建设,继续培养用户在线获取金融服务的习惯。

  叶大清认为,未来若干年,下一个千亿美金市值公司很有可能将会诞生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在互联网金融的各种模式中,平台的价值开始显现,巨头们发现“做银行”不那么好赚钱,因而纷纷将目光转移到平台。例如,蚂蚁金服在做开放平台,陆金所近期也向开放平台转型。

  据融360对外公布的数据,最近几年,其业务的地域覆盖呈现显著变化,贷款申请从沿海城市向内地扩展的趋势明显,来自二三线以及内地城市的在线申请贷款占比已经近8成,从2012年的32%增长到2015年的79%。用户在线申请贷款的平均搜索次数也在显著上升,从2012年3.15次上升到2015年5.2次。这样的数据似乎也验证了叶大清的平台理论。

  谈到互联网金融的下一个风口会在哪儿,叶大清认为是在消费金融领域。他说,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是一个困扰经济发展的大问题。未来,这方面将存在很多的发展机会,今后十年,甚至二十年,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叶大清也表示,前提是要做好相关的基础设施、数据、风控的服务、征信。

  而对于近期的P2P问题平台的不断涌现,叶大清认为,其实从长远来看,中国的P2P有些会成为中国的新型互联网银行。但从目前来看真正能够做到有规模、有品牌、很成功,风险管理过硬的却屈指可数,他预计只有10家左右。“我觉得90%以上的可能几年以后会销声匿迹,就像当年中国的千团大战,最终留在线上的有品牌、有规模的只有不到5家。”

  文|本刊记者 刘莫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