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应该看好“中国创新”吗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只擅长模仿和制造,创新力匮乏。事实真是如此吗

  作者分别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副院长。本文编译自他们在上海社会科学论坛上的讲话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只擅长模仿和制造,创新力匮乏。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们亲身走访了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国城市,采访了多家企业、多位业内人士和专家,发现“中国创新”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无趣。

  我们把创新分为四类:科学类创新、工程类创新、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和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创新。我们的调查结果是,在以客户为中心和高效率创新方面中国具有相当实力,只是在科学和工程类创新方面有待提高。

  比如,中国企业在生产“更便宜、质量更好”的产品方面,全球份额不断增长。平价好用的智能手机,中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从2008年的几乎为零,迅速攀升到2014年的接近80%。

  中国不少互联网公司有着多样化的盈利模式,从每位用户身上获得的价值日益增加。比如腾讯公司,2014年15.6%的收益来自在线游戏,8.9%来自社交网络,广告收入占3.7%,还有1.7%来自电子商务。而同期,“脸书”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广告和社交网络。

  从城市来看,深圳已经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制造业“生态系统”,可以以非常快的速度、非常低的成本进行设计生产,并把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在深圳周边两小时驾程范围内,分布着2000多家电子产品制造商、1000多家电子设备制造商、1300多家材料制造商、300多家制衣企业,以及在其中工作的900万平均年龄33岁的工人。这是目前全球任何其他城市都不具备的。

  中国的工程行业虽然总体并非全球领先,但一旦获得政府大力支持,就会发展迅速。比如,2008年以来,全球高铁业86%的增长都来自于中国,2003年以来风轮发电机65%的增长也来自中国。

  对于科学研究创新,中国投入巨大,但产出的结果还不尽如人意,创新质量有待提高。

  我们认为,在不久的未来,创新领域可能将产生“中国效应”——具体来说,就是创新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效果更全球化。

  比如,中国有6.7亿网民,美国只有2.1亿,中国互联网创新的商业化速度更快、规模更大。中国也是目前癌症的高发国家之一,全球10家最大的制药公司中,已有7家在上海设有研发中心,医药创新会第一时间被商业化。

  我们的建议是,为真正鼓励创新,中国应该充分信任创新企业和个人,强化市场化机制,让创新者得到丰厚奖励,支持创新群落的建设。与此同时,努力提高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交通效率、国际多样化水平等“软质量”,以吸引全球顶尖人才。

  文/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美国)、成政珉(韩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