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人大附中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人大附中
  • 发布时间:2010-10-15 14:04
  8月7日,人大附中建校六十周年校庆,我和当年的同窗们相约,重回阔别几十年的母校参加庆典。母校坐落在海淀中关村大街,校门金色的人大附中四个大字格外耀眼,门前摆满了各界校友敬献的鲜花,在校生笑吟吟忙碌着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新老校友们,让我们置身游子归家的亲情中。庆典隆重热烈,国家主管教育的最高领导国务委员刘延东亲自参加,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漫步校园,绿茵如盖,楼宇簇新,风貌依旧,教学楼、图书馆、篮球场……中学时代那激昂文字,指点河山的少年英气的情景立即浮现在眼前。母校有浓厚的传统学风和独特的文化气象,犹如“文化基因”融入一届一届学子的生命之中,无论你走到哪里,这种精神底蕴都终生伴随着你。曾经年少爱追梦,我考人大附中就是梦想进入人大新闻系当一名记者。人也许有机缘,许多年后,我有幸在经济日报总编辑安钢手下做办公室主任。安老1948年任人民日报副总编,是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创始人。我认祖归宗,拜在新闻祖师爷的门下,圆了最高境界的梦,真是三生有幸。日后我创办中国经济信息杂志、服装时报,现在办时尚北京杂志都得益于安老口授身传的教诲。细寻根底,若不是在人大附中的文化熏陶和刻苦修学何谈承载此重任。不知母校培育了多少记者,我算其中一个。从这层意义上说,一个好的学校影响左右人的一生。

  老师是人生的引路人。母校的老师学识和人格精彩无比,那时老师在我的心中是神圣的,几十年后历尽人生沧桑,依旧让我仰慕和敬重。在人大附中校友名录上,我们的班主任黎昌严的名字赫然在目。我在校时正值文革动乱,许多老师被错误的打成反革命。黎昌严老师家在香港被戴上特务的帽子。黎老师身材瘦小,戴着深度眼镜。每次批斗,她跪在那里,无论怎样恐吓抽打都纹丝不动,更不承认那些莫须有的罪名。

  鲁迅说中国人的骨头是最硬的。黎老师坚守信仰,铮铮铁骨让我深为惊骇,至今难忘。

  黎昌严是政治老师,为人师者,教学生如何做人,以身践言,胜过一切。母校能够成为中学的典范,一批一批优秀贤能心怀博爱的教师是中坚。没有像母亲一样关爱培育学生的老师,怎能称之为“母校”呢?

  2009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亲自向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颁发国务院参事聘书,在全国中学尚属首次。温总理聘书是母校的至高奖励。

  教师节,9月9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亲自考察了人大附中,参观成果展,胡总书记高兴地说,人大附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老师们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我代表党和政府感谢你们,希望你们把人大附中办得更好。胡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和殷切期望是母校的最高荣誉。党中央最高领导对人大附中的关心说明是何等重视教育啊。

  孔子被尊为圣人,他首先是教育家,贤人七十,弟子三千。《论语》的不朽思想多是以与弟子对话传世的。自古至今,教育是重要的文化传承,是强国之本。人大附中风雨芬芳六十年,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一流中学著名品牌。母校历经几代盛名不坠,奥秘何在?庄子曰:“美成在久”,意喻一切辉煌在于长久。长久者,文化也。《易经》说:“继之者善”,讲的是在不断继承中有所创造有所发扬。事在人为。继承,非忠诚善举者不能为也。一“久”一“继”,两个字道尽了中国文化传承的精髓。办学与做企业一样,那些想做百年品牌的企业家或许能从中悟出品牌真谛?

  大诗人杜甫《赠卫八处士》五言诗中:“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俗话说,三岁看老。几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老同学相见感慨万端,如烟往事成笑谈,虽说形容模样留下岁月痕迹,但每个人的秉性脾气一如当年,几乎没有改变。老同学中有北大知名教授、军队将军、小说作家、外交部大使、房地产商、中央电视台记者……大家向往中学时代的生活,感念母校培育德行,呵护梦想的恩情,人生路上走过,方知逝者如斯。假如还有来生,我们依然考人大附中,还做同班同学……

  呵,人大附中,我不了的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