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时代不止有福尔摩斯,还有这些神奇的照片!

  • 来源:摄影之友
  • 关键字:维多利亚时代,照片,摄影
  • 发布时间:2016-03-11 11:13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在剧场版电影《神探夏洛克:可恶的新娘》中,故事背景从以往剧集里的现代生活“穿越”回原著小说所描述的维多利亚时代(1837年-1901年)。在这个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顶峰的时期,也是经济文化全盛的时期,摄影术完成了它从被正式公布到被广泛应用的过程。而在这段时间里,更是出现了许多非常有意思的摄影形式。

  卒后摄影

  哀悼去世亲人的精神依托

  当1839年达盖尔法传到美国之后,一种为去世亲人拍摄照片的习惯流行开来。这些卒后照片中,逝者在床上呈现出安然入睡的状态,或是使用一些方法让被拍摄的逝者看起来像是依然活着一般,比如借助支架或其他支撑物让逝者保持站立或坐姿,而逝者和在世亲人们的合影也是这种纪念照片的主要形式。尽管大多数卒后照片在现在看起来会让人很不安,但在当时,亲人们为表哀悼和思念,常常把这些照片放置在小匣子里,随身携带或是珍藏起来。

  立体照片

  3D的鼻祖,提供视觉奇观

  虽然立体成像技术在19世纪初就得到研发,但直到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上,立体照片获得维多利亚女王的喜爱,才开始受到欢迎。在拍摄立体照片时,需使用双镜头相机拍摄出模拟人单眼所见的两张并排图像。而在观看时,则需通过特制的立体观片器获得三维视觉效果。立体照片常常以系列卡片的形式集结出版发售。至今,在许多博物馆、图书馆、拍卖行、二手市场以及购物网站上,依然能够见到立体照片的踪影。

  名片照片

  经济发展所带来社交需求的产物

  在如今的正式场合中,初识的人们互相递送名片早已成为基本的礼节。而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用以介绍自己的重要方式则是“名片照片”。1854年,法国人像摄影师迪斯德里为名片照片申请了专利。名片照片往往是被摄者个人的肖像,它被装裱在一张比照片稍大的卡片上,并且附上姓名和地址。拍摄和制作名片照片的工作室Logo也会出现在照片下方或背面,照片里还会使用装饰性的文字和插画。1859年之后,从工人、农民、商人到中产阶级乃至贵族,名片照片开始在所有社会阶层中蔓延开来。它拍摄和装裱的成本低廉,从城市到乡村,上百万张名片照片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后来,交换名片照片升级成了一股收藏热,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本人就收藏了100多幅欧洲王室成员和名人的名片照片。

  风俗摄影

  风趣幽默的摆拍纪念照

  随着19世纪五六十年代旅游业的兴起,风俗摄影开始产生于意大利,它类似于当今旅游景点售卖给游客的、表现当地风土民情的纪念照片。风俗摄影主要通过摆拍,以幽默的方式展现城市街坊或者农村生活。这些在摄影棚内或是真实环境里拍下来的场景包括做买卖、吃面、擦鞋甚至小偷扒窃,使得在那个不是人人都有照相机的年代里,旅游者们能够把颇具纪念意义的“当地影像”纳入怀中。

  “幽灵”照片

  19世纪的超自然“惊悚片”

  在风俗摄影诸多题材中,“幽灵”照片又自成一派,由于当时美国唯灵论的兴起,这些经过精心加工的照片强烈地吸引着当时的有神论者、占卜师以及对超自然现象有着浓厚兴趣的老百姓。19世纪60年代初,美国人威廉·穆勒首次成功“拍下”“幽灵”照片。这类照片往往通过多重曝光或是对底版进行后期处理生成超自然的诡异影像。

  人脸合成照片

  区分不同种族和社会阶级的工具

  英国人弗朗西斯·高尔顿作为达尔文的表兄弟,在天文学、遗传学等众多科学领域都颇有成就。他在1883年的论著《人类的才能及其发展研究》中开创了一套肖像照片的描绘技法:将数张特征相似的人脸照片堆叠在一起,包括对犯有同一罪状的人的合成,对同一种族的人的拍摄等。他想当然地认为,这样的合成影像可以透露出人们身上代代相传的特征和生物学上与生俱来的外貌表征,以此实现对不同种族、文化团体或者社会阶层的区隔和分类。

  入狱照

  罪犯档案照片标准化

  在19世纪40年代,也就是摄影术刚发明的几年后,摄影就已经开始被用于为档案资料留存影像,这其中就包含了罪犯的档案照片,也就是现在俗称的“入狱照”,但它一直未被标准化。对于那个贫富差距极大导致犯罪频发的年代,规范“入狱照”显得尤为迫切。直到1888年,法国官员阿尔丰斯·贝锡永研发出了一套将警方摄影记录标准化的方法,他训练警方对不同脸部特征进行分类和辨别,以此辨认出哪些人是惯犯。他运用档案卡详细记录了犯罪者的衡量资料和对辨别标记的描述,用了两张照片(正面+侧面),照片都是用标准焦距和相同亮度拍摄的。

  编辑/林圳岚 文/何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