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中的共享发展理念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共享经济
  • 发布时间:2016-03-28 15:26

  罗宾·蔡斯(Robin Chase)女士的《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为我们理解共享发展理念,带来许多前沿性的启发。

  蔡斯女士被称为共享经济鼻祖,是Zipcar等共享公司的创始人,参与大量政策咨询,是《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共享经济》是一本介绍“人人共享模式”的书。

  《共享经济》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具有启发性:

  一、如何正确看待共享与公有、私有的关系

  共享是指“使用而非拥有”,这是所有共享经济主张中共有的内核。这里的共享特指转移使用权(accese),但不转移支配权(ownership),拥有者与使用者按一定合约共同分享剩余。Ownership被多数人习惯地称为所有权。实际上,当所有权是指产权(property right)时,Ownership仅仅是指所有权中的支配权,与之相对还有使用权。例如蒲鲁东《什么是所有权》,就把所有权区分为支配权与使用权。蔡斯女士将这种产权区分归结为“拥有资产”与“租借资产”(租就是使用费)的区分。

  这里的共享,与公有私有不在一个层面之上。公有与私有,指的都是ownership。无论公有还是私有,并不影响使用权是否转移。例如,中国农村改革中,土地的支配权归国家、集体,但使用权可以转移给农民。农民对土地就是“使用而非拥有”。可见“使用而非拥有”非公非私,既可以公有私用,也可以私有公用。对互联网来说,它主要表现为平台拥有,大众使用。这种模式非常适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以互联网形式实行“使用而非拥有”,突出优势在于蔡斯女士说的“让分享变得更容易”,具体到Zipcar案例上,“使8个1小时租赁和一个8小时租赁所需的成本相同”。共享模式在互联网实践中往往指产品免费(不售卖),而服务收费(即按“使用”收费)。针对生活资料时,共享经济指协同消费;针对生产资料时,共享经济指协同经济(即蔡斯所称Collaborative Economy)。协同经济不按拥有分成,而按使用分成。互联网特殊在,可以进一步按使用效果分成。例如,苹果商城模式实行三七分成,APP使用苹果的生产资料免费, APP向最终用户收费;只有APP使用有效果时,苹果才与APP们分成,从而间接向最终用户收费。

  以“使用而非拥有”作为共享发展理念,需要重新重视对分成制的研究。互联网实践表明,“使用而非拥有”模式是化解普遍服务与商业竞争矛盾,统一先富与共富关系,使共享发展理念落地的有效形式。

  二、以公平带动效率,通过商业非排他高效利用实现共富

  1、将环境作为经济的内生变量,以绿色理念支持共享发展。

  纵观全书,蔡斯女士有强烈的环保意识、低碳意识,隐含的观点是,即使过剩产能可以使眼前效率最大化,但由于环境限制,是不可持续因此不可取的。反对资源浪费,符合节约的文化。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看,也有积极意义。

  这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支配权从古罗马法到拿破仑法典,一直含有资源合法滥用之义,即资源拥有者不使用,也可以不让别人使用,或者自己使用可以随意浪费。充分利用资源的共享理念,对大陆法系产权原则中这种观念具有批判性。转变观念,分享发展,需要重新审视这种两权不分的产权理念。

  2、以资源充分利用理念支持资源共享,实现越共享效率越高。

  蔡斯女士被称为“社会闲置产能优化领域的先锋人物”(雷切尔·博茨曼、路·罗杰斯,2010),她把闲置资源利用作为共享理念的一个重要内涵。

  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中涉及的闲置,更多说的是存在过剩生产能力,导致偏离帕累托最优,是由于偏离完全竞争造成的。蔡斯女士举车与房的例子,都在于说明资源使用不充分,如“私家车有95%的时间是闲置的”。认为网络可以更精细、精准地配置资源。

  蔡斯女士从小受海洋文化的熏陶。海洋法系的产权理念偏重利用。海洋法系文化具有资源不利用即浪费的理念。这在大陆法系中,是不可理喻的。大陆法系的产权理念偏重归属,哪怕财产闲置,也不能让别人占有,它不利于资源充分利用。中国文化具有资源不利用即浪费的理念,强调资源利用,在这一点上有点像美国。

  强调资源充分利用,即使是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也说不出反对共享的理由。张五常《佃农理论》曾深入讨论过“使用而非拥有”型的分成制。认为佃农的完全竞争,可以通过合约比固定租金更充分地激发出土地使用潜力。共享经济把这一问题重新显现出来,例如在固定份子钱制度下看似没有多少潜力可挖的出租车,变成专车后就挖掘出大量闲置潜力。

  越共享,效率越高,这是共享发展理念题中应有之义。

  3、将资源非排他性利用与利益包容统一起来,实现效率越高越公平。

  闲置资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实体资源,例如车与房;看蔡斯女士进一步的解释,还包括人的时间、能力,说人闲着也容易理解。但并非所有共享经济,甚至主要的共享经济企业,都是出于闲置资产利用来从事共享经济的,例如蔡斯女士自己说的共享经济典范阿里巴巴和苹果公司就不是。说电商平台或苹果开发工具是闲置资源,会给人怪怪的感觉。

  可见,共享经济背后还有闲置资源之外的更大文章。事实上,共享的财产可不可以是非排他性产品,或可不可以非排他性地利用,才是共享经济能否成势的更大关键。知识资源,在技术上是非排他性的,具有比闲置资源更大利用潜力。但有许多知识资源在制度意义上是排他性的(例如知识产权设置知识产品的较高许可使用门槛)。蔡斯女士支持通用公共许可(GPL)与知识共享协议(CC)降低这种门槛。按照共享发展的理念,降低技术上非排他性资源——通俗说,就是闲置资源之外那些可拷贝生产资源——利用上的制度门槛,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阿里巴巴和苹果公司的平台、开发工具都收版权费,万众创业、大众创新就是一句空话。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不光要考虑资源配置问题,还需要有利益机制设计上对于利益包容的充分考虑。在中国,按照共享理念发展经济,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在各行各业发展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可分享生产资料的世界级平台,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门槛显著降低,不光充分利用闲置资源,而且充分发挥可复用、可再生资源,真正实现人人共享,利用低门槛这一公平要素,提高创新的群体效率与多样性效率。这不妨碍商业利润,因为从非排他性利用中,可以源源不绝获得租金,以补偿原来搭便车的损失。

  人人共享作为共享理念的实际意思是,效率越高越公平。

  协调福利优先(北欧模式)与效率优先(北美模式)、先富与后富的关系,是人类长期的困惑。工业时代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产权设计只围绕“拥有”(只问姓社姓资)转;信息时代把重点转向“使用”,一下就实现了突破,使二者统一起来。共享发展理念的玄机就在这里。

  文/姜奇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