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 Unlimited,能否承载亚马逊的数字阅读梦

  数字阅读市场的金矿

  从早期电商平台以图书销售为主要盈利支撑,到当前各大互联网企业对移动阅读领域的争夺,都让阅读长时间处于互联网时代的风口浪尖。

  与传统纸质书不同,国内移动数字阅读市场预期直至2017年都可实现超过20%的年均增长率,本身20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市场或许并不显眼,但终端用户流量的获得与网络文学IP的拓展,都让整个移动数字领域充满活力。回顾过去的一年,不单掌阅和阅文发展迅猛,连《微信》都将触角伸到了移动数字阅读领域。

  阅读和消费习惯的培育

  相比其他APP,阅读APP往往能让移动终端用户停留更长的时间,且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性,这也让各互联网企业非常重视通过阅读获得移动终端市场的用户流量。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涉足移动数字阅读的企业都习惯通过免费的阅读资源来争夺终端市场用户,而诸多阅读APP的竞争也促进了整个移动数字市场的成熟。但在他们疯狂争夺移动数字阅读用户流量的同时,流量变现背后的商业及盈利模式却被淡化。

  Kindle Unlimited之所以能引发市场的高度关注,很大程度在于其在传统电子书获利和争夺市场终端用户流量间似乎找到了一个平衡,相对封闭的Kindle用户让其拥有自留地一般的实验田。每月12元人民币的价格不单是吸引潜在消费者进入Kindle生态的手段,更是培养Kindle用户的消费习惯。

  Kindle Unlimited背后的生态圈

  从网上书店,到巨型的综合互联网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有着世界上最大在线零售商、物流大佬、云计算先驱和数字内容平台等众多标签。相比特色鲜明的苹果iOS生态圈,亚马逊在诸多领域的布局其实隐隐也呈现出生态圈的态势,其在掌控营销渠道和服务的同时,深入到了终端硬件领域—亚马逊在多个领域布局的同时,也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闭环。从运营模式上来看,Kindle Unlimited与netflix和苹果音乐类似,亚马逊试图凭借在图书阅读领域多年的耕耘和积淀,围绕阅读应用领域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态圈。

  在整个亚马逊版图中,阅读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而Kindle Unlimited的推出,改变了当前单纯销售图书的盈利模式。Kindle Unlimited采用了类似于图书馆的运营模式,用户借阅的使用模式同当前主流的数字图书消费习惯有很大的不同。每月12元人民币并不意味着用户可以无限制地下载图书,囤起来想看再看—用户最多可同时借阅十本图书,达到十本后需要先“还”再“借”。可以说,借阅模式打通了出版社、作者、亚马逊和读者之间的隔离,形成一个以阅读为核心的完整闭环。当然,整个闭环需要亚马逊这个“桥梁”处理好各方面的平衡,不仅要让消费者感觉到实实在在的优惠,还不能让出版社与作者的利益受到伤害。低价包月服务能够让亚马逊盘活整个Kindle用户资源,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减少盗版的作用,更有希望依靠低价为Kindle吸引到更多用户。

  有些鸡肋的包月畅读

  美好的构想在具体执行时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亚马逊试图勾勒出一个美好的生态圈闭环,但从目前国内部分用户的使用体验来看,看空Kindle Unlimited的声音却占了上风。

  十本的同时借阅数量,大多数人都能理解,但Kindle Unlimited中图书的质量和数量却是最大的问题。有用户表示,Kindle Unlimited中80%的书都属于本来就不想看的,15%属于经常出没于“今日特价”或“每周特价”里的熟面孔,而用户真正想看的、很少打特价的图书大概只有5%左右。如果按照每个月12元人民币来计算,似乎直接购买自己想看的图书反而还更为实惠。因此,如果仅仅从从实惠的角度来看, Kindle Unlimited并不像人们预期的那样美好。此外,中国区Kindle Unlimited仅4万余册的图书量,与美国亚马逊的60万余册图书相比,也显得有些可怜。最后,更重要的是Kindle Unlimited中的图书目录还会做不定期调整,也就是说用户免费阅读的图书是有变动的—未来很有可能出现还没来得及看的图书,因为被移出了免费目录而无法阅读的问题。

  可以说,在Kindle Unlimited暂时难以讨好读者的同时,出版商和作者的收益也势必会因包月服务费的模式而受到影响。加上Kindle Unlimited是通过阅读来判定服务费分成,而非通过下载量来进行计费,也让很多网络文学作者怨声载道。两头不讨好的结果,让很多人对Kindle Unlimited感到失望。作为数字阅读领域的新模式而言,摸着石头过河或许是对Kindle Unlimited未来最好的描述。

  文 资深媒体人 张毅 图 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