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Pay盛名之下的搅局者

  入华43天,原以为Apple Pay能将中国移动支付市场搅得天翻地覆,然而先是被曝出数据造假,后又遭到三星、华为以及小米等手机厂商的狙击。除此之外,还有早已形成巨头之势的支付宝和《微信》的打压。在如此强压的环境下,Apple Pay虽然联手银联作战,但双拳恐难敌四手。因此,盛名之下的Apple Pay更像是一个普通过客……

  不止Apple Pay,移动支付迎来更多新面孔

  三星智付,以世界第一大厂的名义

  2月18日,猴年春节的年味儿还未散尽,“今天应该约用iPhone的朋友去吃饭,他们肯定会抢着买单”的段子在微博和朋友圈刷屏。当天的凌晨5点,Apple Pay正式在中国上线。有报道称,上线首日Apple Pay的绑卡数量超过3 800万张,苹果的服务器也被挤爆,导致很多人绑卡失败。

  作为苹果最大的竞争对手,三星显然有些坐不住了。早在春节前,就有新闻报道称三星和苹果都获得了批准,将在中国推出移动支付业务。甚至还有传言称,三星将早于苹果在华推出移动支付业务,但最终事与愿违,让对手抢了先机。

  在3月7日的三星新旗舰Galaxy S7、S7 Edge手机发布会上,三星方面表示Samsung Pay(三星智付)也将很快在中国发布。显然,当天发布的这两款手机均支持2015年8月29日就已经在韩国正式上线的三星智付服务。今年3月24日,这一业务终于在中国正式上线,Note 5与S6 Edge+用户升级固件之后即可使用。

  尽管绑卡方式和Apple Pay类似,但是二者的特性并不相同。除了iPhone中使用的NFC芯片支付外,三星智付的用户还可以通过MST磁力安全传输技术用手机模拟日常使用的磁卡。这意味着,在使用环节中,商户无需对POS机进行升级,三星Note 5/S6 Edge+用户可以直接用手机代替磁卡。这也被誉为是三星智付的杀手锏—由于终端商户们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几乎为零,因此三星智付或许要比仅支持NFC技术的Apple Pay更受商家欢迎。

  在安全性方面,三星智付和Apple Pay都基于eSE方案,即用户的各种支付信息都存储在手机内而非云端。基于Android手机可定制的特点,三星智付会确保用户手机系统没有被root,以减少安全风险。而在市场策略方面,和风头正盛的苹果相比三星则更为务实。三星表示,目前并不会抽取支付所产生的银行利润,并计划定制自己的会员和积分计划。

  国产军团紧随其后

  眼红苹果者远不止三星。华为、小米和中兴等也在近期开始了自己的移动支付尝试。

  3月8日,就在三星Galaxy S7系列手机在中国发布的第二天,中国银行总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郭为民携中行总行相关人员现身深圳的华为总部,与华为举行了Huawei Pay合作签约仪式。

  说起来,这并非Huawei Pay首次出现在媒体报导当中。今年1月底,华为在发布其高端线手机产品Mate S时,就曾宣布Huawei Pay将在国内率先实现商用。Huawei Pay也是采用的NFC技术方案,操作体验也和Apple Pay类似。只需将手机靠近POS机,识别指纹即可完成支付!

  事实上,如果大家用“华为”+“支付”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就会发现,早在2014年9月华为旗下的荣耀系列就已经和中国银联达成移动支付合作协议,并推出《银联随行》和《荣耀钱包》等应用。但也正如你所见,这些业务并没有在市场上掀起太大波澜。此次随着Apple Pay和三星智付进入中国市场,重新包装的Huawei Pay显然也在重整旗鼓,希望能卷土重来。

  如果说苹果的死对头是三星的话,那么华为目前在国内的老对手就非小米莫属啦!相对于华为早早袒露自己要做移动支付的决心,小米则要谨慎不少—至今仍还在低调布局。

  虽然没有小米目前还没有高调推出小米支付,但这只是迟早的事情,因为小米已经为此做了很多相关的准备。比如,小米去年开始布局金融业务,并计划建立自己的征信系统。而在手机上搭载NFC芯片,则已从小米手机3延续至今,小米手机当公交卡已经不再新鲜。

  另一则新闻基本坐实了小米将推出支付业务的传言。今年年初,有曝料称小米科技以6亿元人民币从第三方支付公司捷付睿通股份有限公司手中收购支付牌照。当时,小米方面对此不予置评。不过,2月底工商备案信息显示,小米的确在1月份收购了捷付睿通65%的股权。

  随着首款搭载指纹识别的小米手机—小米手机5的发布,以及苹果、三星、华为和中兴等立起了移动支付的山头,相信小米支付也将在不久之后来到我们面前。

  手机厂商为何爱上移动支付?

  两年前,手机厂商还将自己的指纹识别适配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当成卖点。如今,各大手机厂商则开始自己动手做起了移动支付。我们认为,这种转变的原因主要还是来自于智能手机市场本身这两年的变化。

  “饱和”和“拐点”是智能手机市场这两年的关键词。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的换机潮已经基本结束,同时随着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这几年的飞速发展,手机本身的产品形态已经非常成熟,生命周期也变得更长。让手机支持支付,不仅可以为产品增加卖点,更能够增加单个用户所产生的价值,手机厂商们自然也喜闻乐见。要知道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线下收单手续费规模应该在千亿元人民币左右),即便只是捞点残羹冷炙,也够大家赚得盆满钵满的。

  另一方面,具备最强号召力的苹果和三星开始做移动支付了,其他厂商自然也不得不跟风。毕竟,在发布会上,个个都是要秒杀iPhone的主,在功能上自然也不能落于下风。此外,被《支付宝》和《微信》压了一头的银联支付,想必也是这些移动支付新面孔背后的推动力量。

  Apple Pay,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数据造假,好日子不太长?

  不论是纯粹为了“上档次”也好,还是Apple Pay真的有那么好用也罢,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就是Apple Pay在一开始真的很火,不仅各大商家纷纷挂出牌子,表示自己已经支持Apple Pay支付,甚至如前文提到的Apple Pay自己的服务器也因为无数用户纷纷登录其中绑定自己的银联卡而被一再挤爆。

  然而,好日子总是短暂的。根据某些银行内部人员得到的数据统计,Apple Pay中国地区首日绑卡数量达到了3800万张,但是很快质疑声就接踵而来,因为这个数据实在是太假了。咱们不妨来看看,这个3800万假在哪里?

  当年《微信》推出了红包玩法,在第一年春节里,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不少中老年用户都主动绑定了银行卡,用来给小辈发红包,当年的《微信》因为红包系统,而被业内首次认为拥有了和支付宝叫板的能力,真正意义上消除了自己以往在支付领域的软肋。然而在那个微信红包风光无俩的春节里,《微信》也才拿到了500万的绑卡量。一个连中老年用户都能被吸引过去的功能,却远远比不上一个主要是年轻人在玩的Apple Pay?这看起来似乎不够科学。

  要是只拿微信红包来对比,还觉得有些不靠谱,那么咱们再来从“工具”这个角度来看看真实情况。在中国,支持Apple Pay的iPhone 6及以上终端,本身只有8400万台。3800万vs.8400万,几乎是每2.5个有相关设备的人里就有一个人在玩Apple Pay,而这还仅仅是首日数据,而且还是在服务器连连宕机时所创造下的数据,让人不怀疑也难。

  谁能想得到这个时候,中国招商银行公布了官方数据,打了“3800万”这个数字一记实在的耳光。原来其数据显示,在Apple Pay上线的前两天里,绑定招商银行的银行卡达到了100万张,占据总数35%,以此类推,Apple Pay推出前48小时,绑卡数量大约在300万张左右。这个数据其实相对于设备本身数量以及Apple Pay上线时间来看已经够出色的了,完全当得起苹果副总裁对此打出的“1000分”。但是从3800万到300万,这个巨大的落差难免会让人质疑,这Apple Pay真的有那么靠谱么?

  和银行合作,Apple Pay的唯一出路?

  Apple Pay和《微信》或者支付宝不一样,虽然苹果的市值远高于阿里巴巴或者腾讯,但是Apple Pay背后真正的大树并非是苹果而是银行,所以从一开始,它就是一个“桥梁”,一个单纯的支付工具,而非电商闭环之中的一部分。而也正是因为这一清晰定位,让他能够获得300万的绑卡量。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Apple Pay像阿里巴巴和腾讯一般学习,鼓励你把银行里的钱拿出来放到它那里,那么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首先就是银行肯定不乐意了—有阿里巴巴和腾讯两个“白眼儿狼”已经够闹心了,苹果你来凑什么热闹?其次就是支付宝和《微信》在中国市场毕竟已经累积了多年,扎根极深,就算是强如苹果,靠着众多果粉,也难以与其分庭抗礼。你能指望那些果粉们把自己在微信钱包和余额宝里的钱全部拿出来,再塞到苹果口袋里么?恐怕这些平时为信仰充值不惜一切的果粉们,关键时刻也会仅仅因为懒而对Apple Pay抱持观望态度。

  再说了,支付宝和《微信》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补贴有抽奖有各种乱七八糟的支付节日,还有一堆合作商家。人总是趋利动物,信仰有时候和利益相比不值一提,苹果如果不拿出自己的补贴政策,很难将用户吸引到自己麾下。

  在这种市场大环境下,Apple Pay安安心心做自己的支付工具,和银行形成同盟关系,也就变得能够被理解了。

  毕竟和《微信》这个地道的“白眼儿狼”不同(要知道,《微信》刚推出时也是先和银行合作,然后暗渡陈仓,慢慢将用户的零钱塞入自己的微信钱包之中),而Apple Pay并没有自己的“小金库”,在短时间内银行不必担心它反水。反而因为Apple Pay的出现,很多用户会为了Apple Pay而专门开卡,甚至把钱留在银行卡,而不是一来钱就赶紧把它塞进余额宝里挣利息。所以银行非常乐意为Apple Pay加油助威。

  对于Apple Pay来说,有银行的支持,有果粉们的前赴后继为信仰充值,再加上因为它没有动到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命脉,这两大巨头不会对其有什么大动作,能让它有足够的时间潜心发展。这一切都为Apple Pay的成长制造了一个舒适的温床。

  移动支付市场,风云再起

  NFC不是新玩意

  实际上,Apple Pay采用的NFC技术支付并不是什么新玩意。NFC技术最早由飞利浦半导体(现恩智浦半导体公司)、诺基亚和索尼于2003年共同研制开发,在欧美、日本和中国等国家很早就已出现,其中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地铁卡和门禁卡等均应用了该技术。但在NFC移动支付普及程度相对较高的则是日本,在日本的大城市中几乎每个商铺和自动售货机均支持NFC支付。

  手机NFC支付主要由手机终端、支付服务和商家刷卡终端三大部分组成。日本手机NFC支付发展得益于日本电信运营商的开放心态,调动了日本移动支付产业界各个环节的积极性。日本电信运营商控制手机终端,金融机构控制刷卡终端,支付服务则由东日本铁路和全家便利店等商家去完成,整个产业链分工明确。由于明确的分工和利益上的合理分配,日本各行各业发行的卡都很愿意将NFC集成到运营商这里,因此在日本,NFC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发展起来。

  NFC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算短,早在2006年6月,当时由诺基亚、中国移动、飞利浦和易通卡公司在厦门试点NFC手机支付就已正式上线,但真正的大力推广却要追溯到智能手机普及之后。2013年前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相继加大推广NFC手机支付业务上的力度。就在业界唱高三大运营商对NFC移动支付推动作用时,接下来的一年所暴露出的各种问题给NFC产业泼了一瓢冷水。首先,相比欧美及日本运营商对手机终端的控制力,中国运营商对手机厂商的影响力相对有限,致使市场上支持NFC的机型稀少。加上不合理的产业角色利益关系处理,和早已与现代服务理念脱节的复杂办理流程造成的极差体验,以及售后服务的责任划分混乱,都让运营商的NFC支付服务变成了空想。

  虽然此前三大运营商获得银联的支持,由银联推动近一半客户相继更换了支持NFC的POS机,运营商也向提供定制机的手机生产厂家提供补贴,但NFC手机的市场占有率至今仍然不到10%。

  背后是银联与支付宝、《微信》的战争?

  Apple Pay的“登场”,让NFC支付重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且由于苹果公司强大的号召力,为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带来了蝴蝶效应。例如前文提到的,三星智付也已上线,国内手机厂商华为与中国银行签订了Huawei Pay合作协议,释放将布局移动支付的信号。一时间,移动支付领域“热闹非凡”。

  其实在众Pay纷纷上线的背后,是银联与支付宝、《微信》的战争。据有关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支付宝以71.51%的市场占有率占据移动支付市场首位,而一直在传统金融领域相对强势的银联旗下的移动支付仅占0.49%的市场份额,位列第八。早在Apple Pay入华之前,银联就早已开启在移动支付市场上同支付宝和《微信》的竞争。2015年“双12”前后,银联联合20余家商业银行发布云闪付,并提出不用解锁手机不用联网也可支付的噱头,剑指支付宝、微信支付及百度钱包之意非常明显。

  “双12”当天为了扩张市场份额,银联还在全国范围推出“银联云闪付,乐享一元购”活动—只要是持卡人带上具备相应功能的手机,即刻可在多达25家全国连锁及行业知名商户的上万个实体门店享受银联专属优惠。类似联合实体店促销推广和绑卡活动,对“云闪付”的市场扩张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Apple Pay在国内采取的NFC支付,目前就是与银联“云闪付Quick Pass”合作,银联携Apple Pay与支付宝和《微信》一战之心跃然纸上。

  可以说,无论是人气爆棚的Apple Pay还是虎视眈眈的银联,想要推广线上支付势必同支付宝、微信支付在正面有一场恶战。凭借苹果强大的品牌背书,Apple Pay显然更容易获得客户信任,而银联与Apple Pay合作带动了其他手机厂商的积极性,无疑给银行业争抢移动支付市场霸主宝座带来了一线转机。

  Apple Pay的到来,能否三分天下?

  Apple Pay的到来无疑搅动了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一池春水,虽然并没有传言中Apple Pay的绑定超过3800万张,但300万张的成绩已属不错。由此可知,苹果品牌带来的巨大效应依然不容小觑,但这是否代表着Apple Pay有同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三分天下的可能呢?答案是否定的。

  Apple Pay自推出以来正在遭受各方对其发展未来的质疑,据市场调研机构InfoScout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8月份iPhone 6用户使用Apple Pay的比例已经从当年3月的15.1%下滑至13.1%。并且Apple Pay虽然在美国已经上线运营两年多时间,但发展情况并不乐观,美国《福布斯》杂志称,美国前100家零售商中有2/3表示,他们不会增加苹果支付业务,因为这项业务的业绩并不令人满意。

  造成这种结果有多方面原因,首先主要仅支持iPhone、iPad和Apple Watch三种设备的部分机型,以苹果手机来说仅支持iPhone 6S、iPhone 6S Plus、iPhone 6和iPhone 6 Plus共4款iPhone设备,这大大限制了Apple Pay的潜在用户基数。另外,由于苹果公司品牌战略所致,Apple Pay注定拒绝利用补贴扩张用户的策略,要知道苏宁易购仅仅因为自己补贴低价售卖苹果手机,就被苹果暂时取消苏宁易购的线上授权,奢望Apple Pay推出补贴活动几乎是异想天开。那仅凭银行的一点补贴,去对抗支付宝和《微信》的巨惠活动,无疑是以卵击石。最重要的是,无论美国还是中国用户支付习惯的养成,导致虽然Apple Pay自上线以来就拥有98%的用户满意度(奥列马咨询集团调查数据),但依然无法同强大的习惯力量抗衡,正如以信用卡和借记卡消费为主的美国用户所说,在美国刷卡消费已经很便捷,为何还要用Apple Pay?

  关于移动支付市场的一点猜想

  虽然Apple Pay在美国市场遇冷,但很多机构预测亚洲尤其是中国将是Apple Pay借以崛起的主战场,毕竟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补贴轰炸下,中国用户早已习惯用移动支付,这为Apple Pay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可以预测,Apple Pay为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带来的蝴蝶效应,将成为银联抗衡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重要倚仗。未来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将呈现以手机厂商和银联合作的支付方式,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自立门户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两强局面。尤其是在手机终端上同样拥有极大话语权的三星、小米和华为的加入,或将推动未来两股势力共生格局的出现。

  另外,Apple Pay或会引发新一轮的补贴大战,近年来为了攻城略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间的补贴大战屡屡上演,未来手机厂商和银联也会针对性的展开大范围的支付补贴,即使Apple Pay推出补贴业务的可能性较小,而其他手机厂商及银联主导的补贴活动将成为主力军,将冲击中国移动支付整个市场的格局。

  未来,或许中国手机一出厂就内置了Apple Pay、Samsung Pay、华为Pay和Mi Pay等客户端,但究其根本所有的Pay还是依赖银联支持,比如早在2015年4月就有消息称Apple Pay与银联合作入华,但最终因为苹果在利润分配上要价太高而不欢而散。据悉,年初Apple Pay之所以顺利入华则是在利润分配上有所让步。但无疑,银联掌控了NFC移动近场支付标准及垄断了线下POS机刷卡终端。作为整个产业的上游,较为分散的手机厂商面对银联是相较弱势的一方,即使强势如苹果公司,面对银联的话语权都是有限的,主动权早已被银联牢牢把控。

  文 建华 师天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