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之后的社交,翘首以待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微信,社交
  • 发布时间:2016-04-19 10:56

  你还有之前那样美妙的阅读体验吗?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境况在这个社交工具泛滥的时代似乎不太可能。以我自己来说,QQ、微信、陌陌、人人、微博……庞杂得让人发指。但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这些社交工具却又自发形成严格的等级。

  排名第一位的毋庸置疑是微信,截至2015年三季度,微信在全球坐拥共 6.5 亿月活,强大的社交网络掌控了几乎每一个用户的熟人关系。微信有多么强大相信就算我不表也很少有人不知道。

  微信诞生 3年,也开始走入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从另外一个角度,微信已经结束了其高速发展的青春期。2015年1月20日,微信在朋友圈中发布了第一条广告信息,宣告微信商业化时代的来临。

  微信的关系链如同所有的社交产品一样,从早先亲密朋友之间的简单关系,最终淹没在更泛滥的多线条关系当中。各类微商的介入,已经影响到微信朋友圈的用户体验,如果未来在商业广告和用户体验之间无法找到平衡点,势必会进一步降低微信朋友圈的信息价值。

  试问,对于你的朋友“圈”,你所在的“群”,你还有之前那样美妙的阅读体验吗?

  呈现匿名化的社交网络趋势,

  但这远远还不接近最重要的问题

  微信的根基或理论基础是基于熟人的圈子社交,人与人之间理论上都是强关系连接。抛开其目前实质上还是不是较高质量的强关系,即使是较高质量的强关系,也造成一种现象:当你所处的关系网络中都是熟人时,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有一些事情一些观点不愿意让熟悉自己的朋友亲人所知晓,这是人性。

  匿名化的社交网络其实在互联网时代也曾风靡一时。国内有一个著名的社交网站“树洞”,相信不少年轻人都不陌生。在“树洞”,每个人都可以分享秘密、吐露心声。树洞的含义是:静悄悄地,只为等待那个心中有话要说的人。

  然而“树洞”是一个基于微博功能的平台型社交网络,它停留在PC端微博的弱关系时代。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将时间精力转移到移动互联网上,转移到熟人社交上,互联网时代的“树洞”也很难满足人们的私密吐槽需求。

  在美国年轻人中有一款很火的应用软件叫做Whisper,翻译成中文就是“私语”。通过这款软件用户可以匿名分享自己的秘密,同时还可以看到应用内的热门内容以及基于地理位置的附近用户的分享。使用Whisper分享内容只需要用户选择一张图片作为背景然后将自己的吐槽或者秘密的文字添加到图片上,用户除了吐槽之外也可以评论转发其他用户发布的内容,通过定位功能可以查看附近的用户,甚至还可以用付费升级等方式与你感兴趣的PO主进行小窗私聊。

  目前市面上的社交媒体,基于熟人关系的有老大地位牢不可破的微信,基于陌生人关系的陌陌也做得相对不错,兴趣类社交有豆瓣,拥有一批忠实的用户群体。

  虽然+显然,微信已经考虑到这一点,并且在功能上体现出来,但一方面其“根基”不是随便就可以动的,另一方面这远远还不接近最重要的问题。

  兴趣类社交不是“坑”

  除了私密性,兴趣也成为了一个很大的类别。基本每一个兴趣主题的细分领域,都有足够大的市场,也需要对那些细分领域有足够深入研究的人,来做好对应的细分产品。

  现在市面的如美丽说、蘑菇街,可以说是最早对购物论坛借助新产品模式进行改造获得成功,并进一步移植到移动平台上的产品。

  刺猬,Nice 的成功,也得益于早期给潮流购物晒图片晒潮物的细分定位。面包旅行,也可以看作马蜂窝、穷游等旅游社区在移动 App 时代的新版。

  而在其他的细分的垂直社交领域,市场上已经有一些有知名度的移动产品出现。

  移动互联网上的兴趣社交能不能做好,取决于产品模式能否和兴趣主题,尤其是移动 App 特性的深度结合。面包旅行做好的点,就是在于旅行图片和旅行轨迹的结合,这是 Web 产品很难做到的。

  兴趣类社交所以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受制于爱好者群体的数量,用户量很难做到特别大。优势在于和电商、或者相关服务的深度结合,可以带来比较直接的商业模式。

  另一个兴趣社交比较容易进入的陷阱,就是对于关系形式的把握。兴趣类的社区,早期以论坛、主题频道、群组形式的出现,因为这样能够方便优质内容的展现。

  生硬地把传统社区改造成社交网络,无视产品自身内容运营和用户获取的问题,以为加入更多个人社交的元素就能解决黏性,解决用户的留存和增长传播,这只能是个传说。

  因为关系类型的差异,兴趣社区很难从已有熟人社交产品里大量导入关系——正因为同好难寻,兴趣社交才有独立于熟人社交之外的价值。结合社区内容,从单向的关注关系入手,加强用户和用户之间点对点的互动,慢慢积累强化用户之间的联系,形成有效、独特的兴趣关系,才是兴趣社交的发展之道。

  垂直社交产品的机会

  去年,Blink、Nice的大额融资,也再次证明了社交产品并没有随着微信的独大而失去想象空间。陌陌的上市,更是证明了独立的移动社交产品,也有上市做大的可能。另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红极一时的匿名社交,以友秘为代表的跟风 Secret 做匿名社交的项目,现在持续者寥寥。

  做社交,什么样的社交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用户群体。做同学关系的产品,基本上锁定了中学、大学生群体;做婚恋,目标用户就是大龄单身青年。这些人社交行为的主要需求和特征,也就决定了你的产品该做成什么样。而且,因为互联网的马太效应,大者恒大,一个关系类型的产品市场,只会有一两家比较有规模的产品出现。

  对比国外的一些社交工具,这些差异会更加明显。

  Snapchat为什么火?因为美国的高中生独特的社交行为。性成熟的年龄在性开放的社会,这些高中生之间有很多敏感的、暧昧的图片需要交流,所以阅后即焚的产品功能特点,极度符合美国文化环境下的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在国内,高中生的同学关系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没有这样的诉求和使用环境,照抄的都死路一条。

  Facebook 做的是熟人关系,这个市场是最大的。在图片交流形式上做得最好的 Instagram 也能做到足够量,可是再大就不行了。为什么 Instagram 最后选择卖给了 Facebook,就是因为关系类型一致。Instagram 的关系链大多来自 Facebook 的开放平台,不太可能超过 Facebook,所以被收购是一个很好的结果。

  当然,异性、婚恋、陌生人交友产品从来都不乏竞争者,现在还有探探、心跳等,在参照 Tinder 继续打年轻男女速配交友的市场。网易花田,也借助其网站的优势,移植到移动端,强攻婚恋社交,抢占世纪佳缘、百合网的市场——而这几家大的婚恋网站却似乎止步不前。

  反而占据行业关注热点的,却是另类的婚恋社交--同性交友社区。真正基于婚恋关系的社交产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有洗牌的机会。

  清晰的社交产品关系定位,以及基于对应人群在独特关系上的具体需求和行为习惯的深刻理解,结合新平台的特性,一定能找到不少创业的 “新方向”、“新玩法”。

  尤其是在当下,我们现在已经能够看到汹涌澎湃的智能硬件、可穿戴式设备浪潮。可以想象,能结合好新的硬件特性,伴随这些平台发展普及的社交应用,还会有出现新巨头的机会。

  结语:

  以上都不是重点,但什么是重点?

  无论是“熟人关系”,还是“陌生人关系”,是什么会促使形成你需要的最终的“关系”才是重点,那个东西、那个会创造一切直接价值和一切延伸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不说你也知道。

  文/晨钊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