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是怎么炼成的

  • 来源:读者新周刊
  • 关键字:独食,吃货,战争
  • 发布时间:2016-06-28 17:26

  开心的时候,吃好吃的庆祝一下;难过的时候,吃好吃的安慰一下;无聊的时候,吃好吃的消遣一下;愤怒的时候,吃好吃的发泄一下。见面就问“您吃了吗”,临走还要交代一句“您吃好啊”。

  中国人的“吃”文化源远流长,谋生叫糊口,岗位叫饭碗,混得好叫吃得开,受人欢迎叫吃香,受人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所有日常都离不开一个“吃”字。

  在吃货的地界儿,你不晒个图都不好意思混下去。“吃货”这个略带嘲笑和玩笑的词,已然成为最亲切的称呼。随着国民晒食物的盛行,菜一上桌,第一件事,必定是咔嚓咔嚓,发一发微信。据不知来源的统计,吃货们正以裂变式地增长,横扫九州大地,遍布泱泱大国。

  其实,吃货如此密集野蛮生长,完全是个历史遗留问题。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辈说起,那一代人饱受着战争、饥荒的折磨,对于人生的期待,大概就只是活下去。

  到了父母辈儿,虽然他们进入了饿不死的年代,但也进入一个吃不饱的时代,计划经济,啥都要票,饭要饭票,肉要肉票,做衣服要布票……

  到我们这一代,提出了集体奔小康的美好愿望,随着只生一个好的口号大旗迎风树立,全家开启“小公主、小皇帝”模式,父母长辈可劲儿狂补,火力全开地喂养,一样都不能少。数代的饥贫都将希望的目光凝聚到新生的一代。打小养成的吃货习惯已经为以后的吃货之路奠定了康庄大道。

  那一代人所理解的“爱”,就是吃好吃饱。虽然不善表达,但都是尽量把每顿饭做得可口,让孩子可以吃饱吃好。我们在吃爸妈做的饭的时候,并不会有太多的感动和惊喜,可是当我们在异地他乡,太久没有吃到“妈妈的味道”时,就会开始探寻记忆中的味道,开始怀念儿时的情感。

  伴随着我们对食物的追求逐步提升,已经从纯粹美味提升到了“情感共鸣”。于是,在都市里,人们开始了美食地图的搜索,用舌头感知世界,用味蕾体会美好,为的就是找到能与记忆中那份爱共鸣的美食。梁实秋曾经写过的一本《味至浓时即家乡》就点破了所有关于迷恋美食的迷失。

  除那些真实的胡吃海喝派吃货外,大部分的吃货,其实他们只是在食物上找到了一种情感的寄托。爱吃是一种学问,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追求美好事物的精神境界,所以别说我是吃货,叫我馋师。

  文/郑颖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