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新政”能让孩子喝上“安全奶”吗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奶粉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7-06 16:46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6月8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总共六章四十九条的文件,从行业准入,到配方规范,再到宣传标识,以及监管责任,可谓“刀刀见血”,直指过去多年中国婴幼儿奶粉行业的污垢和弊端。
“新政”能让中国婴幼儿喝上放心奶吗?能让中国奶粉业的竞争回归品质驱动吗?
“新政”或可改变“劣币驱逐良币”现状
宋亮(高级乳业研究员)
“奶粉新政”之所以被谓为“史上最严”,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写入新版食品安全法,上升至法律层面;二是要求相对严苛,明确规定我国境内生产和进口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将参照药品管理,实行注册管理,每个企业原则上不得超过3个配方系列9种产品配方,国际奶粉生产格局和贸易规则将改写;三是准入门槛大幅提升,将极大抑制资本进入。
与以往政策相比,此次新政漏洞少,操作性强,对市场影响大。
比如,婴幼儿奶粉配方注册制的实施,将有助于对市场流通的现有品牌进行清理,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品牌认知度,也有助于保证奶粉质量安全。
其二是有助于提升行业准入门槛。当前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配方注册制的实施,将极大加快对国内落后产能的淘汰,增强对国外不合格奶粉的抵制,确保市场流通奶粉安全可靠。
三是将极大提升政府对奶粉生产环节监管力度,有助于激励企业推动追溯体系建设。
此外,配方注册制的实施,将极大刺激企业的研发积极性。
总而言之,“奶粉新政”的出台,标志着政府围绕新版食品安全法构建的食品安全科学监管体系已经初步成形,可为其他产品的监管措施出台和实施提供借鉴,也表明政府对国内外企业一视同仁,在相关贸易及产业格局方面的话语权增强。更重要的是,也向世人表明国家整顿行业乱局的决心。
从行业看,“新政”实施,一是从侧面扭转了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让真正具备研发能力、品牌信誉优良的企业发展壮大;二是迫使企业绷紧“安全”弦;三是提升品牌有效管理和推广,让消费者建立忠诚度从而为恢复信心奠定基础。
把安全关,“限量”不如“保质”
王丁棉(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
有12个变革致命点可部分勾画2015年奶粉行业的基本面貌:三聚氰胺要了行业信任的命;频出新政要了中小企业的命;洋奶粉要了国产奶的命;大企业要了小企业的命;
常温奶要了巴氏奶的命;还原奶要了纯牛奶的命;万头牧场要了奶农散户的命;企业失信要了行业的命;电商要了传统模式与渠道的命;婴童店要了KA店(一般指大型超市、卖场)的命;新希望、君乐宝要了高价一族的命。
为进一步整顿奶业乱局,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国家频频出台乳业新政,包括2015年对《食品安全法》进行重新修订;2016年4月13日财政部发出公告,明确规定2018年1月1日后国内销售的婴儿奶粉,包括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的婴幼儿奶粉,须通过配方注册审查获准;三是国家食药监总局6月8日公布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
近些年来,几次重大政策出台都曾引发行业或市场大洗牌。“奶粉”新政的出台,无疑有利于规范行业秩序和整顿市场乱局,堵死“一厂多品”的出口和贴牌生产代加工的渠道,对一些企业,特别是自主品牌不强,依靠代加工求生计的,这就直接意味着“关门”。
可预期的是,将有大量配方被打入“冷宫”,这将加速市场淘汰率,有利于淘劣存优和国内外品牌的同场公平竞争。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要求每个企业原则上不得超过3个配方系列9种产品配方,旨在通过限制企业配方数,减少企业恶意竞争。我认为,乳粉产品的质量安全与配方数量无关,与配方质量才相关。控制限制配方,不能达到从数量上抑制进口奶粉这一目的。
希望“新政”是中国乳品行业的最后救赎
马光远(经济学家)
最近几年,中国每年出生的婴幼儿有1600多万,在中国妇女越来越不喜欢哺乳的情况下,假定3岁及以下的孩子都吃奶粉,这个市场的消费者高达5000万,是澳大利亚人口总和的两倍。这么大的市场,因为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消费信心难以重拾。
三聚氰胺事件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本土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信誉降到最低,选择洋品牌、海外奶粉成为中国妈妈一致的行动逻辑。中国妈妈到全球抢购奶粉成了人类哺乳史上仅次于非洲动物迁徙的重大事件。
海外品牌抓住这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大量的进口奶粉占据了中国婴幼儿奶粉中高端市场,并且价格上涨迅猛。从2008年至今,进口乳粉平均价格涨幅早已经超过60%。国家发改委曾经对“洋奶粉”价格垄断进行处罚,但在本土奶粉不争气的情况下,这种处罚并不能给本土品牌带来市场机会。
同时,本土品牌的衰落,也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一些企业打着“洋品牌”的旗号,在海外随便注册一个企业,罐装“奶粉”就冒充国外高端奶粉进行销售。
一个全球婴幼儿最多的国家,却生产不出让大家放心的婴幼儿奶粉,这不仅是这个行业的耻辱,也是我们整个产业链的耻辱。
中国的婴幼儿乳品行业,早该正本清源,通过严格的监管和法律问责,重新树立行业声誉。好在还不晚,“奶粉新政”是整个努力环节的一部分。新政最大的好处,是让行业竞争回归到行业发展的本质——品质驱动。
对于中国婴幼儿乳品行业的生产者而言,如果连安全放心的奶粉都无法提供给我们的后辈,你们将何以面对自己孩子疑问的表情。希望“奶粉新政”是中国乳品行业的最后一次救赎。
像德国一样,把奶粉当药品管
于梅(旅德华人)
据媒体报道,2015年中国的“手机网购党”已达2.7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海淘或代购的是奶粉。一罐800克的某德国品牌奶粉在本地超市只卖不到10欧元,到了中国买家手中,价格甚至高达近300元。
当2013年媒体前去回访十年前饱受劣质奶粉摧残的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们,却发现当地农民哪怕分不清哪个是真进口,哪个是假进口,也要每月花费五六百元去购买进口婴幼儿奶粉,即使他们一个月才挣两千多元。
尽管近年来,国外奶粉安全事件也频现报端,但国内妈妈们对本土婴幼儿奶粉的信任“坚冰”从未得到消融。为什么?
德国奶企的经验是“我们采用类似生产药品的方法来生产奶粉,整个过程中要经过300多次极其严格的检测”。欧盟拥有目前堪称全球最完善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乳制品实行从“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全链条监管。
在德国,食品安全监管由各市县食品监督官员和兽医官员负责执行,联邦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局负责协调和指导工作。
公开资料显示,每年,德国各州实验室要对大约40万个样本进行检验,检验内容包括样本成分、病菌类型及数量等。所有婴幼儿配方奶粉均采用电子标签芯片全程管理。通过每罐奶粉的芯片,可准确掌握该罐奶粉的产地、牧场、工厂、生产线、生产时间等信息,从而有效地保证食品安全。此外,德国法律不允许对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做广告,后续配方奶粉(6个月之后)也不能使用倾向性语言误导父母,让他们觉得奶粉可以替代母乳。
上述所有细节都是品质的基础,值得中国有关部门、企业一条条践行“拿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