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片“不囧”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 关键字:数据中心,整机柜服务器,刀片服务器
  • 发布时间:2016-07-12 10:41

  随着整机柜服务器的悄然兴起,“刀片将死”的言论不胫而走。一些大规模的数据中心越来越青睐整机柜服务器,而一些大众化的企业应用完全可以由机架式服务器或高密度机架式服务器来承载,夹在中间的刀片服务器的处境多少有些“囧”。

  难道刀片服务器就此沉沦下去了吗?别急着下结论,还是先来看看刀片服务器到底“囧”从何来。

  到浪潮I9000融合架构刀片系统为止,浪潮已经推出了五代刀片服务器。在I9000之前,浪潮各代的刀片服务器主攻的都是高性能计算市场(HPC),这是由刀片服务器本身所具有的高密度、高性能的特性所决定的。很多刀片服务器厂商的情况与浪潮类似。刀片服务器在应用上有点“曲高和寡”,它在整个服务器市场的占有率大约为20%左右,始终没能占据主流。从HPC领域进入更广泛的企业应用市场,这是刀片服务器的突破口。

  刀片服务器之所以陷入“囧”境,除了外部环境变化的因素以外,恐怕还要从刀片服务器自身找找原因。

  不能胜任关键业务需求,囧

  刀片服务器的一个基本特质就是拥有极高的密度,然而现在,高密度并非企业级客户追求的全部。企业级客户目前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场景更加广泛,他们希望用一种统一的硬件形式来满足所有的业务需求。这样一来,像刀片服务器这样的“特长生”遇到需要综合能力较强的服务器的应用场景,就显得有些吃力了。

  像银行交易系统、运营商计费系统、内存数据库等企业关键应用,要求服务器系统具有超高的稳定性、性能和纵向扩展能力,可以支持频繁的并发访问。然而传统的刀片服务器因为一味追求高密度而导致内存扩展性较低,整体性能暴露出短板。在遇到频繁并发访问,或巨大数据吞吐等重负载的关键业务时,传统刀片服务器的承载能力显著不足。不能胜任企业关键应用需求,此为第一“囧”。

  浪潮希望借助I9000的推出打破刀片服务器的“囧”境。在美国SC15大会上首发的浪潮I9000的一大卖点就是可以承担繁重的关键业务应用。I9000并不像传统的刀片服务器那样一味追求高密度,而是在密度和性能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最常见的刀片服务器都采用2路配置,而I9000另辟蹊径,可支持2/4/8路刀片堆叠。I9000也是目前业内唯一支持单刀箱双8路的刀片服务器。

  在4路配置的情况下,I9000可实现最大12TB的内存容量,是同类竞争产品的2~3倍,这使得I9000可以轻松实现纵向扩展,达到极致的内存计算能力,支持银行交易系统、运营商计费系统等需要超高业务稳定性、巨大数据吞吐量、频繁并发访问、极高业务耦合度的应用自然不在话下。

  在网络方面,I9000也有自己的“风格”,它搭载了Brocade公司第五代16GFC光纤交换网络,不但具有优异的网络稳定性和性能,而且其1∶1的交换收敛比也更适合超大规模私有云的需求。

  综合上述分析,从性能、稳定性和可用性等方面衡量,I9000完全可以满足企业关键应用的需求,比如大型数据库、虚拟化和内存计算等。基于I9000灵活的架构设计,用户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实现“按需配置”,既可以采用4个4路节点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两个8路节点的方式。

  企业用户需要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而是可以满足应用需求的解决方案。因此,围绕I9000建立一个应用的生态系统对浪潮来说是一项挑战。好在I9000支持广泛的虚拟化软件,如InCloud Sphere、VMware、XenServer等。同时,浪潮也十分重视与国内外诸多ISV合作,挖掘更多适合I9000的应用需求。

  在存储应用中捉襟见肘,囧

  说到底,刀片服务器还是以计算为核心设计的,因此在一些以存储为核心的应用环境中,刀片服务器难免有些“囧”。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在大数据、分布式存储等应用环境中,刀片服务器将难有作为?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希望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具有高并发的数据读写能力和大数据存储分析能力。一些传统刀片服务器已经无法满足超大容量的存储扩展和存储加速的需求。传统刀片服务器在存储类应用中捉襟见肘,此为第二“囧”。

  I9000针对存储应用进行了特殊优化。比如,它支持大容量存储扩展节点,可以提供多种灵活的存储加速方案,支持分布式存储架构,并且拥有高并发数据读写和大数据存储分析能力,单刀箱最多可以支持112块硬盘。I9000实现了计算模块与存储模块的逻辑化分离,并且支持在线添加和删除存储容量,可以灵活调配计算和数据资源,大大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I9000提供“8个双路节点+8个存储扩展节点+10GE网络交换”的配置方案,可以满足分布式文件系统、超融合等存储类应用的需求。这个方案包括8个NX5460M4计算节点和8个存储节点,配置16个Xeon EP处理器和112个HDD/SSD,其中高达64TB容量的NVMeSSD的性能是HDD的1000倍以上,为用户提供了海量、高速的缓存空间。

  在存储方面,I9000并不是尽善尽美,比如它只支持2.5英寸盘,而不支持更便宜的3.5英寸盘。不过,I9000通过提供HDD/SSD混合存储介质、SATA/SAS/NVMe等不同的存储接口,以及增强外部存储的扩展能力等,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用户的存储需求,相对传统刀片服务器有了很大改进。

  不支持大规模扩展,囧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社交化、移动化的兴起,诸如视频处理、机器学习、VDI(虚拟桌面)等新兴应用成为用户关注的焦点。

  大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VDI大规模并发需求、设计/仿真/渲染等并行处理,将更加依赖GPU/MIC异构加速或多GPU并行处理,还要兼容专业的应用软件。而传统刀片服务器因性能扩展能力有限,导致无法接驳大量异构加速设备,不能很好地支持新兴应用,此为第三“囧”。

  针对上述提及的新兴应用,I9000提供了PCIe扩展节点,支持大量GPU/MIC/FPGA协同工作,分担CPU大量的编码工作,支持基因测序、油气勘探等应用游刃有余。

  举例来说,针对油气勘探这样需要协处理加速的新兴应用,浪潮推荐采用“8个双路节点+8个PCIe扩展节点”的I9000平台,其中NX5460M4计算节点可提供16个Xeon EP处理器,8个PCIe扩展节点支持接驳16个GPU/MIC或32个FPGA加速卡。I9000最多可安装4个全长、全高的PCIe卡,能够更加灵活地支持各种新兴应用。

  支持特种应用不力,囧

  金融、军队等有特殊加密需求的客户,它们有时需要在服务器中增加自己独有的PCIe设备,比如加速卡、加密卡等。由于传统刀片服务器架构设计的限制,很多客户原本拥有的PCIe设备和一些专属的特种扩展卡,尽管可以接驳在传统刀片服务器上,但要么会影响计算性能(扩展设备和内存冲突),要么会影响计算密度(单独安装扩展节点以接驳PCIe设备,导致计算节点减少),此为第四“囧”。

  I9000独有的后部IO扩展模块,可以支持多达16个标准的PCIe设备,其后部出线的方式更便于维护。这种设计既不影响计算性能,又不影响计算密度,而且更大程度地保证了客户标准PCIe设备的可用性。

  全新设计的I9000可谓一专多能,既更大程度地保留了刀片服务器高密度的优势,又变传统刀片服务器在企业关键应用、存储应用、新兴应用、特殊应用方面的短板为长处,成功冲破了刀片服务器的“囧”境。I9000成了浪潮从HPC领域迈向更广阔的企业应用领域的桥梁。

  刀片未来,囧也不囧

  如果刀片服务器安于现状,在HPC领域吃老本,也许上述列举的种种“囧”境就不会那么刺眼。不过,对于想在更广阔的企业级市场有所作为的浪潮来说,消除刀片服务器的“囧”境义不容辞。

  在很多人不看好刀片服务器市场前景的情况下,浪潮为什么会反其道行之,大手笔推出新型I9000融合刀片系统,而且不断加大行业应用推广力度?

  首先,虽然在整体服务器市场上,刀片服务器的占有率并不高,属于小众市场,但是IDC的数据显示,2015年,刀片服务器在金融(15%)、电信(14%)、能源(12%)、政府(10%)、制造(10%)、交通(10%)等行业仍然有一批拥趸,随着刀片服务器本身技术的改进和优化,不排除在某些行业出现需求爆发和逆市增长的可能。

  中国某知名保险公司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刀片服务器的拥有量达到服务器总量的95%。浪潮刀片服务器客户的行业分布也很广,包括烟草、铁路、教育、IT、高性能计算等。

  其次,在应用和系统升级的过程中,用户通常会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虽然整机柜交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在业务规模还达不到一定程度时,刀片服务器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过渡性选择。比如,浪潮I9000就可以与浪潮整机柜服务器兼容。用户在应用规模不大时,可以采用I9000,随着应用规模不断扩大,未来还可以平滑过渡到浪潮的整机柜服务器。

  在整机柜服务器发布后,浪潮曾经与公共事业领域的一个ISV交流。对方虽然对浪潮的整机柜服务器赞不绝口,但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整机柜服务器适合IT系统规模很大的用户,浪潮有没有规模小一点,可以实现灵活扩展的系统?浪潮I9000可以说是整机柜服务器的“前奏曲”。

  最后,I9000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浪潮的服务器产品线,对于浪潮服务器的战略布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各类机架和塔式服务器到刀片服务器,从整机柜服务器到小型机,浪潮服务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可以为不同的企业用户提供最匹配其需求的服务器产品和解决方案。

  浪潮目前拥有两大类刀片服务器系统——I8000和I9000,前者主攻HPC市场,后者的重点在企业级用户。

  浪潮I9000是一个面向全球市场的产品。为了更好地满足海外成熟市场企业客户的需求,浪潮未来在刀片服务器系统的设计上将进一步增强自动化管理和运维的能力。

  ■本报记者 郭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