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通讯:带领中国通信业走向世界

  1985年,在远离深圳的广东花县一个四面透风的礼堂里,一群人正在生产线上努力地工作,而这儿也是他们吃住的地方。这个礼堂就是“中兴工厂”的雏型。

  1985年2月,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成立之初,因缺乏现成的产品和市场,又引进不了技术,中兴主要开展来料加工业务,先后加工过电子表、电子琴、电话机等产品,以赚取加工费支撑起企业的发展。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中兴———这个后来全球知名的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启了自己的成长之路。

  在扩展来料加工业务的同时,为摆脱来料加工的地位,中兴组成了八人研制开发小组,研制68门模拟空分用户小交换机。此后,一台名为ZX-60 的小容量模拟空分用户交换机成功面世。这是中兴拥有的第一个自主研发的通信设备产品,同时也开启了中兴自主创新的企业发展道路。

  在那个年代,国内巨大的通信市场被国外各大通信厂商所垄断。面对这一局面,时任总经理的侯为贵与技术开发人员决定自行研制数字程控交换机,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发展自己的企业。这一想法得到了股东单位的支持。从此,中兴以坚定的步伐向高技术通信产品领域迈进。

  整个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于中兴来说是一个艰苦创业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时代。通过对当时复杂市场环境的冷静分析和反复调研、论证,中兴抓住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市场切入点,并把首个局用交换机的目标市场定位在C5 级农话端局,先后自主研发出了ZX500、ZXJ2000等一批当时代表国内最高水准的交换机产品,成功打开了市场,完成了企业的第一次蜕变。

  同时,中兴结束了来料加工业务。中兴至此成为专门从事交换机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公司。到了1996年,公司的销售收入节节攀升,发展迅猛,进入了一个高速、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中兴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抉择:是继续做大交换机业务,然后“走出去”,还是“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走产品多元化的道路?用现今企业界流行的话说:国际化是解决国内企业“天花板”的问题,继续提高市场增量;多元化是解决国内企业“沼泽地”的问题,分解企业风险。公司领导经过仔细权衡,做出了“三全齐美”的选择。

  经过1995年的充分预研和准备,中兴明确提出并实施了公司战略上的“三个转变”:产品结构突破单一的交换设备,向交换、传输、接入、视讯、移动、电源等多种通信产品领域扩展;目标市场由农话向本地网、市话网扩展;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拓展。这标志着中兴开始向成为综合性、国际化通信公司的目标迈进。

  在这一策略实施后,中兴不断地完善自身技术和产品质量,带领中国的通信业走向世界。1998 年,中兴通过国际竞标获得巴基斯坦27万线的通信“交钥匙”工程建设合同,这是我国民族通信产业在残酷国际竞争中获得的首个国外大规模电信工程总承包项目;2003 年3 月,在ITU-T 会议上,由中兴提交的三项光传送网提案被直接采纳,这是国内厂商在历次ITU会议上提案被直接采纳数量最多的一次;2004 年5月,中兴与巴西运营商签订了总额达1 亿美元的手机供货合同。2005年是中兴的国际年,中兴的国际市场成绩显著:销售收入由2004 年的45.756 亿元上升至2005年的77.016亿元,同比增长68.3%。2006年,中兴突破北美市场,向加拿大输出首批3G 终端设备,当年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报告显示,2006 年全球CDMA 合同数量中,中兴占据41%,位居世界CDMA合同销售量第一。2007年,中兴海外CDMA、GSM 收入大幅增长,无线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3%,光通信及数据通信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8%,手机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1%,电信软件系统、服务及其他类产品同比增长48%……

  如今,中兴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电信市场的主导通信设备供应商,各系列电信产品都处于市场领先地位,拥有无线、有线、终端等业内最齐全的产品线,并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中国主导电信运营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国内3G 市场,中兴处于当仁不让的领先地位。在国际电信市场,中兴已向全球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 多家运营商提供优质的、高性价比的产品与服务,与包括法国电信、沃达丰、澳大利亚电信、西班牙电信在内的众多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中兴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正在向全球卓越企业大踏步迈进。凭借在人才、技术、市场、资本、管理等方面的整体优势,中兴无论在通信市场的爆发期,还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低谷期,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