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方有备而来 容灾云中就绪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 关键字:新三板,容灾云,英方股份,BCM
- 发布时间:2016-07-19 14:09
——英方股份“新三板”挂牌
7月7日,国内云灾备先锋企业上海英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方股份)正式在“新三板”挂牌,英方股份特意邀请了一些重要的合作伙伴一起参加“敲钟”仪式,见证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从2009年公司创立至今,短短几年间,英方股份在容灾领域实现了质的飞跃,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国内创业公司成了资本市场的新贵。不过,英方股份CEO胡军擎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变得更加冷静:“我们上市主要是从规范企业运营的角度出发,更好地对接资本市场,加快公司的发展速度,同时增强投资人和用户对英方股份的信心。上市后,公司人员组织结构不变,业务模式不变,业务会更加聚焦和专注,让用户更加放心地使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
又一次蜕变
2016年对于英方股份来说是忙碌而充实的一年。在这一年,英方软件推出了最新版本v6.1,英方云改版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举办渠道公开课巡展,参加贵阳数博会,加入“未来就绪企业云联盟”(Future Ready Enterprise Cloud Organization)……
英方股份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首次提出“灾备全生态”(DR Total Solution Ecological,DR-TSE)的理念,致力于建设一个完善的灾备体系,并从生态的角度去看待原本点状的灾备部署,充分发挥每一个模块的效用,使任何一种灾备方式都不仅仅是针对某一类数据或某一个应用进行的,而是包含在整个业务逻辑中,目的是使线上线下的应用更加快速便捷,包含软件、硬件、SaaS的交付模式更加完备,容错、容灾、备份、共享,迁移和演练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本地、异地、云端灾备模式任意构建,数据库、文件、流媒体全面支持,形成合力,真正实现灾备和高效的业务连续性管理。
若想成为国内云灾备领域的领军企业,英方股份在策略制定,以及在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把握上必须具有前瞻性和战略高度。在这方面,英方股份正慢慢变得成熟和有章法。
挂牌“新三板”,为英方股份推开了一扇门,让英方股份在通往云灾备和打造灾备全生态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自信,更加快速。
回想英方股份刚刚创立时的2009年,那时国内的灾备市场70%的份额由传统的存储厂商占据。而包括英方股份在内的专业数据复制软件厂商只占据灾备市场20%多的份额。如今,存储市场风云变幻,云计算、软件定义、分布式存储、闪存、超融合等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进而引发了行业用户存储需求的变化。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灾备在人们的印象中是“阳春白雪”,只有那些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才有能力部署灾备系统,主备两个中心里的存储必须是同一个厂商的一模一样的高端存储设备。而现在,因为技术的变革,主备两个中心里的存储可以不完全一样,一边可以是传统的高端存储,而另一边可以是一个中端存储设备,甚至是一个超融合设备。
行业用户需求的变化促进了灾备技术和应用的变革。这对英方股份这样专注于灾备领域的厂商来说是一个商机。另外,个人和中小企业也逐渐认识到数据的价值,他们希望用云的方式对数据和应用进行更好的保护,进而挖掘出更大的数据价值。胡军擎认为,在云灾备领域,个人和中小企业的增量市场会继续扩大。
“英方股份始终以灾备技术为核心,秉承开放的生态理念,面向混合云灾备市场,提供可以满足各种类型客户需求的灾备解决方案和服务,保证业务连续性。”胡军擎表示,作为一个成功的云灾备厂商,必须具备以下多种能力:具有云亲和力,可以满足本地、云端和跨云的灾备需求;具有超强的融合保护能力,可以支持各种不同的应用和业务;以服务化的模式进行交付;云灾备解决方案要具有优异的网络传输性能;坚持核心技术自主研发。
灾备的前途在哪里?
作为一家专注于灾备的厂商,英方股份登陆“新三板”可谓一项创举。英方股份引以为豪的另一项创举是,联合业内专家推出了《2016年中国灾备技术和行业白皮书》。
白皮书对目前主流的灾备技术进行了全面阐述,其中包括数据复制技术、切换技术、加密技术、重复数据删除技术,以及云灾备的具体落地技术,并从灾备起源到最终方案的具体实施,梳理出一套更适合国内企业的灾备实战方法论,为广大企业的灾备系统建设提供详实、可靠的参考依据。
英方股份CTO周华分析说,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数据量持续增加,数据价值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以及企业对业务连续性的需求逐步提高,在混合IT架构下构建新型灾备系统的需求被激发出来。灾备将成为信息产业最具成长性的领域之一。
在中国灾备市场上,随着“去IOE”浪潮的兴起,以及中国用户对灾备的认识逐渐清晰,灾备也不再是大型企业的专利,灾备正走向平民化。以前,只有大企业、重要系统才会考虑灾备,而现在,即使是一些创业企业也十分重视灾备和业务连续性。周华认为,中国灾备整体市场的发展、中国灾备技术的创新,以及灾备的应用实践等与国外的差距正逐渐缩小。
白皮书中这样描述云灾备:云灾备是一种全新的灾备服务模式,主要包括传统物理主机、虚拟主机等IT系统,具有私有云或公有云等云端化灾备的趋势,以及在新业务形态下,灾备端云化、云与云之间的灾备等。
借助云灾备在成本、安全、快捷、服务导向等方面的优势,企业可以利用服务提供商的技术资源、丰富的灾备项目经验、成熟的运维管理流程和定制化的售后服务快速实现自身的灾备目标。
周华介绍说,云灾备主要有以下几种产品形态:云迁移、云备份与恢复、云高可用。英方股份已经帮助客户累计实现了数千台服务器的迁移。用户在部署灾备系统时,通常会经历“灾备建设三部曲”,包括业务连续性规划、灾备规划、灾备方案设计和实施。不同的行业用户有不同的灾备需求,比如金融行业用户更强调数据一致性,而能源行业用户更看重系统的稳定和安全性。因此,灾备方案的实施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在实施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生产系统的影响。
周华十分肯定地表示,云灾备将成为主流,而容灾与备份之间的界限将被彻底打破,灾备不再是一项业务而是一个生态,灾备将成为信息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胡军擎希望,白皮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行业用户对灾备,特别是云灾备的技术和实施有更多了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用户的灾备实践。
业务连续性更重要
7月6日,网络上再次爆出阿里云宕机的消息。随着云服务的逐渐普及,对于云服务宕机的消息,人们似乎也见怪不怪了。有些人将双活技术神化了,认为它是万能的,可以解决一切与灾难恢复有关的问题。其实,双活的“水”很深,也不是适用于所有客户,它甚至还有灾备最忌讳的“逆向安全风险”的弊端。
全球著名的BCM(业务连续性管理)专业组织DRIChina总裁于天表示,现在灾备领域有许多“坑”,涉及技术层面、应用层面等。
游走在国内外BCM领域的于天,对于国内外灾备、BCM的发展了如指掌。前几年,他感觉中国用户对灾备的认知,以及在实际应用方面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现在,随着云计算的兴起,灾备在中国又焕发了“第二春”,越来越多的单位和组织在制定和实施灾备计划。
已经成立28年的国际灾难恢复协会(DRII),重点关注业务连续性,而不是灾备。很多人谈到灾备,精力全部放在技术细节上,而业务连续性更强调业务,保证应用的安全和顺畅运行。
灾难是不是就是指火灾、水灾等大灾难?一些日常工作中常见的系统故障是不是也可以称作灾难?针对不同的灾难,是不是要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措施,既可以在本地解决,也可以在异地解决?新的用户需求、新的技术,推动灾备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用户在进入全新的灾备阶段前,有必要停一下,重新审视一下灾备,对其加深理解,统一思想,避免再次踏入误区。
灾难恢复一定要针对具体的业务和场景,而不要单纯谈论技术。“我参观过很多所谓的灾难恢复中心。但从实际情况看,有些所谓的灾难恢复中心充其量只能算是灾难备份中心,可以起到保护数据的作用,但是在灾难发生后,并不能实现及时的恢复。”于天解释说,“之所以出现有些灾难恢复中心沦为仓库的情况,关键是人们还不理解业务连续性的概念,出于从众的心理,忙于建设‘高大上’的灾备中心。其实,用户并不一定选择各项指标最优的灾备解决方案,而要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进行选择。灾备必须与业务连续性的目标相结合。如果只是模仿别人,而没有自己明确的业务连续性目标,那么灾备只能是空中的楼阁。”
■本报记者 郭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