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服务,搭上改革顺风车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互联网
  • 发布时间:2016-07-23 17:40

  实施供给侧改革,是我国宏观经济从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创新和选择。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对人力资源服务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是为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转型和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供给侧改革的积极影响

  ●带来行业发展契机

  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供给侧改革将促使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占比下降、新兴产业占比上升。笔者认为,供给侧改革五个关键词中提出的“补短板”,实际上指出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结构性不足,“补短板”就是要做“加法”,意味着要加速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部分垄断领域,增加有效供给。

  客观来说,这些“短板”行业普遍需求旺盛,虽然规模较小,但却具有快速的增长潜力,这种增长潜力最终会以成倍数的方式,使行业公司的股权增值。所以,需要“补短板”的行业在资本市场上将会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和成长性,服务业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

  供给侧改革中,化解产能过剩是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首,这其中会涉及大批“僵尸企业”合理、有序地退出市场。由于国企重组、“僵尸企业”退出市场等因素,会导致在“去产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失业,这也会对我国就业产生很大压力,此外,伴随经济增速下行而来的显性失业问题也不容小觑。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会为人力资源服务业释放大量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因此,供给侧改革是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的新契机。

  ●驱动人力资源进入新常态

  经济领域的改革最终将影响和改变人力资源的现状。一方面,国家鼓励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人力资源将能够得到更好的配置与改善;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将带来人口结构因素、人力资本结构以及就业结构、就业模式的空前变化。同时,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技术革命不仅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也改变着每一个个体的工作、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模式。在这些因素的驱动下,人力资源将逐步过渡到更有流动性、更虚拟、更多样化、更稀缺、更有价值、管理更加精细、激励更加多元的新常态。

  ●颠覆传统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迈出了转型和变革的第一步,企业的人才观、人才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工具和技术等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由于经济增速放缓,企业对人才数量上的需求会有所下降,但对人才质量上的要求会更加苛刻。随着人力资源成本的增长,企业在注重经营效益的同时,也会开始思考如何提升人才的内在价值。让现有人才价值实现最大化,将成为企业管理者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

  此外,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企业还应该重点思考的是人才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匹配关系,人力资源服务也就需要与企业的个性化需求相适应。同时,原来简单的信息中介和基础性服务将会逐渐依靠互联网络的营销和服务,这些基础性工作也将逐渐由这些互联网公司所取代。

  改革,带来哪些新机遇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5万家,从业人员40.7万人,行业年营业收入达到8058亿元,人力资源服务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将人力资源服务业确定为新兴生产性服务业。

  2014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部分省市也陆续出台了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文件,可以说,人力资源服务业正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人力资源服务业既要为改革做贡献,又要在改革发展中调整自身的结构,只有实现自身结构的合理优化,才能真正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转型发展,进而更好地适应国家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集聚化布局

  1979年,我国首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成立,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各类企业提供着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服务支持。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中,既有政府部门所属、公益性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也包括按照市场运行规则依法从事市场经营性服务活动的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行业自身的发展上,更重要的是其发展的溢出性效应,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笔者认为,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配置人力资源,让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从人力资源服务业全球布局来看,行业呈现出向国际化城市集聚的趋势,国际化城市成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国际化的重要布点,同时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区也是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目前,我国已经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建立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包括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2010年)、中国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2011年)、中国中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2012年)、中国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2013年)以及以北京为中心建立的京津冀人力资源产业园区(2014)。除了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省级人力资源服务园也在积极建设,如中国山西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也在陆续筹建。从各地的实践来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创建,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当地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持续注入“催化剂”。产业园区的建立为区域产业或企业提供专业配套服务,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我国各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人力资源服务的内容日益增加,服务价值要求日益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市场将更加细分,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从传统的职业介绍、培训和流动人口档案管理等项目,延伸至完整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包括政策咨询、劳动人事代理、就业指导、职业培训、薪酬服务、创业指导、社会保障、劳务派遣、人才测评、网络招聘与猎头、员工健康服务、管理咨询和外包等多种业务;服务功能不断丰富,产业发展呈现多层次与多元化,产品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模式上从简单的事务操作服务向解决方案咨询、信息系统平台和外包服务整合的综合服务体系发展。

  人力资源服务业必须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培训、招聘、人才测评、职业指导、人事代理、劳务派遣、猎头等传统业态上延伸产业链,以适应人口结构、就业观念、职业期待等变化,鼓励并加快推动技术改进和产品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人才队伍的壮大、人才价值的提升以及人才供需的匹配。

  ●重构商业模式

  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为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化开启了新方向,如何对业务数据再加工利用、改造产业链条,已经成为人力资源从业者研究的新课题。

  一方面,政府和公共事业部门通过电子政务开放平台,简化了办事流程,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变得越来越便捷;另一方面,以北京外企、上海外服、中智为代表的国资背景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陆续启动了核心业务系统的全面升级,与软件企业共同合作开发建设模式。综观行业持续聚焦信息化建设,不仅整合了行业资源,满足了解决人力资源服务的事务性操作,也着手数据处理中心的建设,提高了运营协同效率和服务价值,降低了管理和操作成本。未来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将更加有效地利用丰富的客户资源和具备消费能力的雇员群体,实现业务数据增值,通过与信息技术融合,引领行业颠覆传统模式,重构新的商业模式。

  在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各个模块中,人力资源服务业起步较晚,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不容小觑,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未来还将呈现出市场集聚化、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市场细分和业务整合同时存在以及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等更多的新趋势。

  文/于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