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与趋势为敌
- 来源:视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职业,趋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7-27 10:29
前阵子我晚上打的回家,司机师傅告诉我说,你知道吗,前几年的时候,我是我们车队里最能拉客的,一是我不怕辛苦,我愿意跑夜班;二是我眼睛很尖,我比其他司机更能看得出路边潜在客户的需求;还有就是我经常溜达在市中心写字楼附近,尤其是IT行业的上班圈,这些地方的人加班完大部分有报销,所以也会舍得打车。那个时候一个月的收入都能够有上万啊,其他那些师傅都一个劲送烟跟我请教窍门……
他的语气里,满是这份职业带给他的骄傲跟成就感。
可是说完这一段之后,他的语气一转,接着唉声叹气几声:可是这两年啊,生意是越来越不好做了。
我回复说,也是,这一行做的人越来越多,竞争压力也大了。
可不是么!现在年轻人都用叫车软件,下班高峰期我去写字楼转一圈下来,清一色都是在等车的人,可是他们就是不打车,因为他们已经叫好私家车了,你说这一下我们还做什么生意呢?
我于是建议说,那您也可以在叫车软件上注册的啊。
没想到我这么一说完,司机师傅的脸色突然变得很难看,他有些在压抑自己激动的情绪,但是还是很大声地说一句:为什么啊!我为什么要去那些App上注册司机,那不就是说明我们这些传统司机要向新技术妥协了吗?
他继续抱怨:姑娘你说凭什么呢?以前马路上就是我们这些的士的天下,为什么我要沦落到跟私家车,就是那些以前的黑车司机抢生意呢!
我补充了一句:可是……可是如果你在App上注册了,这样线上线下两边你都守,那样你接到单的概率不是就更大了么?
他反驳得更大声了:我不要跟他们妥协,我要捍卫我这份职业的尊严。我以前那样的方式给我带来了多好的收入,我为什么要去迎合别人呢?
这一番下来,我问了一句,那您现在每个月的收入能有多少呢?
三千多,再怎么拼命都不到四千了。
“家里孩子住校了,也不用我接送上学,我有了更多往外跑的时间,按道理我这么比以前还辛苦的付出,正常是应该收入更多的才是啊!可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了呢?我老婆没有工作在家,小孩过两年就上大学了,你都不知道我这压力跟操心啊……”我终于不想再回应他的话语,甚至连安慰的话也不想说了。
我把这件小事告诉我的朋友,他评论了一句:虽然我这么说有些残忍,可是这个司机师傅,他的穷是他作的,他混到这个地步也是有些咎由自取了。
我们都知道时移世易的道理,每个时代每个阶段挣钱的方式都不一样,我们说跟那些因为教育学识有限导致的格局有限,于是挣钱讨生活的方式也有限的人不同,这个司机师傅不一样。
他是明明可以去叫车软件上注册一下的,这是一个可预见给自己增加更大收入的小举动,只是他不愿意去做而已。
他因为过去的那套方法的确给自己带来了不错的收入,所以一直相信自己是对的,但是要知道一切都是在变化中的。
他为了所谓的的士行业这片江山这片成就感,于是就要捍卫所谓的尊严不愿意屈服,可是比起自己的小家庭里的经济压力重重,这份责任感是不是更重要一些呢?
朋友这一段话下来,再一次印证了我一直会自我反省的那个逻辑,有些努力是无效的,要记得警惕自己过去认为的那些理论在这千变万化的时代里,还有多少需要改进以及修正的部分,这才是努力该有的思维观。
我听一个前辈跟我说过一个观点,永远不要与趋势为敌,更不要去对抗它。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都会怀念那个车马都很慢的时代,我们也都会怀念那个很少娱乐选择的时代,我们更会怀念那个笔墨纸砚香的时代(当然我现在也很佩服写得一手很好的毛笔字的人),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一切值得怀念,于是告诉自己说我不坐高铁,我不坐飞机,我不看互动电视不用网络,甚至要抵触电子书的存在。
每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每一种新技术革命的更新,都是因为这个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我们基于想要更好的生活体验的需要。
每每我回忆起以前自己所闹出的那些笑话,以及自以为是的天大的委屈的时候,我都觉得总有一天等我自己有能力了,我一定要去报复那些曾经不理会我的导师,那个不愿意回答我的疑问的职场同事,那个经常挑我毛病给我为难的领导。
可是当后来我自己慢慢释怀过后,我才知道那一切大部分都是我自己的问题,的确就是我的本职工作不够好,所以才不被认可,的确就是我经常绷着一张脸,所以别人觉得我很难亲近。
我还想在梦里回到那个年少的自己,然后摸摸她并且安慰一句:很抱歉,我要往成人的规则里去了。那一刻我心里清楚地明白,我只有顺应了这个世界的规则,我只有练熟这个游戏规则里的玩法,我才能有更强大的内心去抚慰那个偶尔失落的自己,我才能有更大的资本去捍卫内心的那份小江湖世界。
真正的出世,不是归隐山林看花开花落,而是身处这个纷繁复杂的险恶世间局势里,你依旧捍卫内在那份美好的向往。我哭泣,我沮丧,我抱怨,我绝望。我擦干眼泪,我拉上心帘,我停止喘息,我收起那一张“也想一了百了”的脸庞。
因为我要守卫乌托邦,所以我更要成为入世的强者才是啊。
(阿里摘自“凯迪社区”)
◎彭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