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中国游客“标签”,分几步?

  中国游客又火了——据俄罗斯圣彼得堡电视台报道,一位中国母亲带着孩子,跟随旅行团进入拥有300年历史的叶卡捷琳娜宫参观。游览过程中,孩子想上厕所,于是妈妈就让他当众在皇宫大厅的地板上直接尿了。

  泡面泼空姐、泰国白庙不文明如厕、卢浮宫前水池泡脚……贴在中国游客身上的负面“标签”该如何撕掉?

  文明程度与购买力亟需同步提高

  刘影(旅俄华人)

  在境外旅游市场上,对中国游客的态度被有些舆论概括为“皱着眉头迎财神”。其实,中国游客今天出现的问题,和上世纪70年代经济腾飞后走出国门的日本人如出一辙,可以视作文明程度未与购买力同步提高的某种折射。

  根据国家旅游局数据,2015年中国游客全年境外消费超过2000亿美元。俄罗斯也分享到了中国旅游发展的红利。莫斯科国家政策、地区关系和旅游局局长弗拉基米尔·切尔尼科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常提到中国游客带来的消费。

  至于文明程度如何提高,具体到“皇宫把尿”这一具体的情景中,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为什么去海外旅游的其他国家游客就少有这种问题呢?他们也有小孩,也会遇到一厕难求的情况,为什么他们的小孩就能忍住不在公共场所方便,不在不能吃喝的地铁里大吃大喝呢?如何在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国门之前建设好孩子的内在秩序?家长需要反省。

  此外,导游有没有事先为游客讲解行为规范和厕所位置?不得不说,有些导游害怕戳碎了中国游客对“禁止随地便溺”“禁止大声喧哗”等的玻璃心,而不愿及时说明。未来该如何建立导游和游客之间良性的沟通机制?

  有调查报告指出,海外公众对于中国游客大多持积极欢迎的态度,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中国游客的购买力受到广泛期待。但遗憾的是,一些游客在乱扔垃圾、闯红灯、插队、围观起哄等方面的不文明行为较为突出。

  中国游客只有亲手把文明装进行囊,才能时刻记起它的位置,也才能赢得旅行地的欢迎和尊重。

  廓清“公域”和“私域”的边界

  齐敏(海南某国际旅行社出境部负责人)

  中国开放公民出境旅游时间短,但人数呈爆发性增长,刚踏上旅途去看世界的庞大增量,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中国游客被贴上“任性”的标签,原因有二:

  一是与西方游客的旅游休闲取向不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人生活节奏过快,习惯于讲究时间成本,对精神享受则相对忽略,所以才会有“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行方式。

  二是,中国传统社会历来最重视熟人伦理关系而轻视公共空间,这使得很多中国游客缺乏“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边界感,“公德”意识不高,所以才会出现街头把尿、喷泉泡脚的不雅行为。

  海外旅游让不文明现象显性化,如果由此能引起全民重视,进而让民众的文明素质有所提高,那也是出境旅游的一大贡献。

  文明出境旅游不应止于将个人行为和国家形象“捆绑”,改变应从娃娃抓起,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开始。文明旅游就是国民综合素质在旅途中的反映,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从小学甚至幼儿园教育开始,为文明旅游奠定良好基础。

  还可以考虑参照国外经验,将不文明旅游行为与征信系统挂钩,此举能对被记录游客的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对不文明旅游行为起到更好的威慑和警示作用。

  中国游客需要包容和时间

  穆罕默德·阿里(埃及南部旅游城市卢克索导游)

  三年前,有中国游客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刻下“到此一游”的字样。我在社交网站看到对这种不文明行为的负面评价和反思,中国本国媒体和公众的议论比国外多得多、热烈得多,这说明中国人是很在乎自己在外国人眼中形象的。

  这是很好的,说明中国人不回避问题,不讳疾忌医。不过,好像也不用太夸张,让中国孩子学会对文化的尊重和自律,反思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但“人肉搜索”会对他造成过分伤害。

  只要给中国游客时间,他们会变得更聪明、更讨人喜欢,并对各种旅行规则及各国的文化、习俗慢慢熟悉起来。相信我,中国游客绝不是“最招人讨厌的”,他们只是还缺乏海外旅游的经验而已。

  世界经济需要中国游客来提振。过去5年,埃及经历了两次重大政权更迭,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使旅游业遭受重创。如今很多欧美国家的游客认为埃及是个危险国度,但来埃及的中国人依然不少,中国游客的数量对埃及旅游业复苏很重要。

  我觉得很多国家对中国或中国人仍抱着傲慢与偏见。既然中国崛起正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世界就不应该以偏概全,把中国游客一刀切,甚至丑化中国的形象。

  与此同时,中国人走出国门时也不应把国内的行为规则或生活习惯不加区别地带到海外,而应更加克制、冷静、理性,尽量“入乡随俗”;但作为游客接待国,也不应该过度渲染“中国小孩随地便溺”,“中国大妈卢浮宫前泡脚”等行为,而应以更理智、平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与中国的文化和习俗差异。

  世界看中国,并不仅在国境线以外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方式,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树立中国游客的良好形象,这些倡议都没有错。不过,把中国人的形象归结于海外游客的行为,甚至把个人行为一味拔高到国家形象层面,并不合理。

  这种以国家立场为发出点的关注的重点,不在于这些缺乏素质的行为本身,而在于这些行为发生在境外。正如中国一句俗话——家丑不可外扬,当一件事情与外国联系起来的时候,就变得特别敏感、重要。

  基于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媒体告诫国人:“这不是一个人的羞耻。别忘了,出去时,你就是中国。”甚至于上纲上线为:“不但丢国家的脸,还丢华夏文明的脸。”

  世界对中国的印象,并非仅仅由几个中国游客而形成,而是源于历史的、当下的、政治的、经济的综合印象。单个人并不能为完全国家形象负责。

  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今天的世界,已经小到一个地球村,中国人在国内与国外的行为,甚至可以说并无影响力上的差别。世界看中国,并不仅仅在国境线之外看。外滩的睡衣、马路上的痰迹,并不因其出现在国内而被外界忽略。

  事实上,从全世界范围看,一国公民在国内是怎么样做的,已经塑造起了这个国家形象的基本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