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之意,凡人体会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设计
  • 发布时间:2016-10-09 13:51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自1980年代起步,从第一届开始就在努力改善“图纸照片展览”的尴尬,渐渐展览形式丰富起来,借鉴了纯艺术展的经验和模式,并开辟新路,挖掘建筑展与建筑本源关系。近年来,其中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引起思考的那部分展览,便往往并不是那些过于建筑专业展示的资料,而是更接近可交互的、建筑尺度的空间或构筑物,而这正是非专业观展者喜闻乐见的形式。

  越来越多的国家馆选择使用这种形式,尽力屏蔽了语言文字、太过专业的冷冰冰的资料、影像与描述,让空间、构筑物直接与普通民众进行交流,使其参与其中体会到一种建筑的无言之意。好的建筑物和建筑空间是需要与使用者或参与者发生交流的,应当突破专业知识和符号的鸿沟。本次双年展便有几处国家馆值得特别提及和介绍,当然每人理解不同,也是趣味所在,甚至激发专业观展者的非专业感知。

  塞尔维亚馆是能回想起的第一个展馆,其展题为《英雄主义:免费航运》(heroic:free shipping),展馆整体为船舱形状的弧面空间,从基底至三米高处是深蓝色地坪漆,地面近人位置线性均匀分布着方形插座,而在船舱尽头是一块没有指针和刻度的白色表状圆盘。此馆无其他任何资料或构筑物,进入时会看到观展者席地而坐,安静如肃穆的休息厅一般,让人不免联想到难民潮,也似乎会想到何时何地被这船舱载向何处的终极问题。有建筑师同行讲这是在说建筑师随波逐流的现实,呼唤自主创意的事情,问了几人,感觉皆有不同。见到有抱着建筑图册的年轻人坐在插座旁给手机充电,甚至有人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敲击键盘,好几人习惯性的抬头看那表状圆盘,只见到圆盘的阴影越来越小。

  不远处是瑞士馆,人最多,展题为《偶然空间》(incidental Space),馆正中一件灰白色泡沫状巨型构筑物,半透明,纤维混凝土制作,有多处可发现人的手印和手工制作痕迹,像是由人工随机搭建而成,随机设计的典型,精美的雕塑看多了,反而看到手工的亲切,让人愿意触摸和参与其中。3d打印也许某天会改变整个雕塑和建筑行业,但手工的东西仍会有人做,这就是工匠品本身的魅力。这人工雕塑国人看着像园林里用的丑石或洞石,西方人说这是云彩或溶岩,人可在其间穿行,光影阴晴变化莫测,多走了几趟甚至有游走山水的感觉,小孩子会绕着跑来跑去,苏州园林里也有此情景。中间有块大一点的空地可坐下,仿佛自己成了这溶洞的主人,远古人类住溶洞,工具不行盖不了房子,靠石头洞抵御严寒和野兽,又是个起源问题。

  设计大国荷兰馆也走的参与感路线,展题为《蓝色:维和建筑》(blUe:architecture of peacekeeping missions),小建筑精巧荫庇,为蓝色帷幕遮蔽钢框架,方方正正,入口极小,入口边上有高于建筑的蓝色旗帜,进入其内部,眼睛打上蓝色滤镜一般,外界光源照耀下进入小屋子的所有人和物品都成了蓝色。向导介绍此蓝色为维和部队蓝帽象征,提醒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各地战争刚平息或快要平息的地方都有这种小房子的蓝色出现。有趣的事情两件,一是这蓝色应被特意调过,不同肤色站在下面,若不细看特征倒看不出具体哪种民族,站在这小建筑外看人出来也更有趣,出了建筑,立刻换了一身皮;二是长时间呆在蓝屋子里,出门见到阳光一瞬间眼前会有血色,好像体验了几微妙战争一样。

  人多的还有新加坡馆,展题为《想象空间,人人有份》(Space to imagine,room for everyone),大展厅宽阔高大,地面铺着南洋码头上见得到的宽幅木地板,走起来嘎嘎作响,展厅四壁为斑驳的土坯砖,展厅尽端竟是两扇哥特欧式高窗。展厅正上方满布东方意味的桁架木屋顶,屋顶下几十盏特制方形玻璃灯,灯内玲琅满目的彩色照片,仔细看这些照片,内容从肖像到物品五花八门,好像这些灯里都是一段段城市故事,看了几瓶心里拍手叫绝。土洋结合的身份在这个空间里结合的好,不卑不亢,不是无奈的态度,积极向上,不止点题新加坡,似乎帮很多类似地区做了归纳,玻璃方灯又似孔明灯,有些角度看不到灯的连线,载着人们的梦想奔着旧木屋顶去了。

  另有一展馆去时刚开,甚至差点没找到入口,比较特别,是捷克与斯洛伐克馆,展题为《询建筑本源》(askin garche of architecture),空旷的展厅里一架通红如炙铁的金属构筑物,细看是刷着红漆。雕塑分上下两节,上节似乎是尺度缩小的博物馆一类的公共建筑,细看分层是典型的苏联未来主义样式,边角房间朝下退台;下节是可供人攀爬尺度的四部楼梯,阶梯上被打上禁止符号封条,想往上走却上不去,上下两节尺度不同却结合在一起。大构筑物孤零零的站在硕大的展厅里孤独又神秘,发现看的人东欧面孔居多,看几眼就露出嗤之以鼻的表情,这种感觉中国成语里有比较恰当的词形容:“好高骛远”。

  其余场馆相比较下则无甚印象了,图纸、视频的形式确实泛善可陈,英国馆、法国馆、美国馆等等全是这路子,一堆资料摆着,可能摆资料的框子台子不同而已,还是懒了没动脑筋。中国馆稍好,唯独东西太复杂,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不集中,流线乱,三角构筑物的主载体尺度不舒服,日用品分布的莫名其妙,没敢待久,展台上直射衣服的灯光毛骨悚然,感觉要马上发生什么神秘仪式似的。

  另外,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策展人是来自智利的建筑师亚力杭德罗·阿拉维纳(alejandro aravena),是今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他本身的设计作品几乎全为一线民众服务,因此本届双年展总主题“reporting from the front”(前线报告)既切了他本人风格的题,又巩固了双年展悬格较高的地位,也难怪连normanfoster(诺曼福斯特)都拿出了无人机飞机场的原型来参与,只是那机场边上norman foster基金会的logo大的让人不舒服。

  文Article>王孜 Wang Zi 所有图片提供Pictures>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The 2016 Venice Biennale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