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 向时光致敬

  • 来源:凤凰生活
  • 关键字:匠人,匠心
  • 发布时间:2016-11-10 11:19

  上一期,我们以当代思路探索中国四大发明。放眼中国,其实还有许多低调的匠人依然秉持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巨细无靡之心,一雕一琢,将时光打磨得通透倾心。

  本期,我们走入醇厚的玻璃、不朽的皮雕、沉稳的烟斗世界,并手把手教你如何雕刻木工。一寸匠心一寸金,如果你愿意投入与等待,也能够成为雕琢自己生命时光的匠人。

  慢谈浮烟 烟斗工艺师半弓

  烟斗对于张琳来说,不仅是呼吸协奏的伴侣,也是神思畅享的制作天地,静默云集的珍藏一方。张琳,字半弓,因此许多人也称他为“半弓”。

  在半弓的眼中,制作烟斗的木头有生命,它需要时间喘息,要慢,在抽烟斗时,需要呼吸交替、松弛有致,与烟斗、烟草互动。放“慢”,才能游离于人世浮烟的虚实之间。

  谈简单

  由简入繁易,由繁入简难

  抽烟斗与抽烟有很大的不同,半弓很早就开始抽烟斗,这过程中更需讲究控制呼吸的频率,“当你学会用呼吸控制烟斗里的那团火时,你一定也学会了控制你心里的那团火”。半弓之所以后来会自己尝试做烟斗,是因为他从小就特别喜欢做手工,所以一直觉得自己有点动手能力的,抽烟斗时就会有种莫名的自信,觉得自己能做得比现在的更好,于是在2004年,成立了伍佰烟斗俱乐部,为自己的烟斗圈起一个小小世界。

  刚开始时,或许半弓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他从物料到成品,只要一个小时就能做好一个烟斗。但是随着自己对烟斗的理解,现在越做越慢了,因为他想给烟斗一点时间,因为无论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在做的过程中,开料、打孔对木头都是一个很大的改变,给它一个很大的压力,如果没有给它一个调整、释放压力的时间的话,其实这支烟斗是会有问题的。另外,当他有新的造型设计或新想法时,需要通过画图、构思,反复修改后,把图放在墙上看,因为有经验之后,就会知道这是否耐看的,等反复推敲之后,才会确定这是否他要做的东西,用句古话说就是“由简入繁易,由繁入简难”。

  制作烟斗12年以来,半弓坚持的原则就是“要简单”,当烟斗需要一个线条时才会有线条,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去做,有如儒家思想的“慎独”,半弓解释道:“颜色、造型、花纹能看到,但有些东西你看不到,不如内部结构,你是选择在别人看得到的地方用功,还是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偷懒,或许内部的一丁点改变,会带来影响。现在很多烟斗客目前还没有这种体会,但如果你积累了经验,进行对比后,就会察觉了。”所以半弓觉得“至简”与“慎独”是最重要的原则。半弓自己也有玩收藏,有些东西在一百年后还能耐人寻味,这才是制作烟斗的最高境界,所以制作时要慢下来。

  谈木性

  只有你读不懂的木头,没有不好的木头

  众所周知,制作烟斗最好的材料是意大利、法国南部的石楠木,它的花纹、木质特性、味道都很适合用来做烟斗。但对于一块石楠木的“好”与“坏”,半弓却不愿意用某种标准去评判,因为在他眼中“只有你读不懂的木头,没有不好的木头”,虽说有些木头不排除有些硬伤,但如果工艺师有合适的方法、更多手段,是可以把普通木头做出艺术性的。这世界上也确实有非常完美的木头,没有一点沙眼、没有一点毛病,干干净净,近乎完美地存在着,也是非常稀少地存在着。如果遇到一个完美的木头,半弓记得自己刚开始做烟斗时,就会很胆大地先拿一块好的木头来做,半弓当时认为“一块好的木头就能做出好烟斗”,但是越做越久,他却不敢轻易去动一个好木头,他会把好木头越往后放,就怕自己没有更好的想法去用它,辜负了这一块木头。半弓记得日本一位木工大师说过“木工要对木头负责,因为木头失去生命要在木工手里复活”,他当时对这句话非常感动。如果不用好的话,对木头是非常大的浪费,而且这是不可逆的。

  为了不辜负手中的每一块木头,半弓如今下手之前都会三思,究竟如何才能让它全新复活?因此,半弓在创新,他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做自己的东西。有些人会模仿国外大师的作品博取眼球,但他特别不愿意这样做。半弓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适度地加入自己的理解,这个角度来看他是非常传统的,他不会一味追求怪异、另类。

  如今对于半弓来说,最大的难度有时是因为国外的烟斗制作已经非常成熟,很难超越创新,但半弓说为中国人对于造型、材质的应用会有深厚的理解基础,如果能把祖先的巧妙构思设计进入烟斗,则会创造出更大的空间,把东方神韵与西方烟斗结合。有人会问什么是东方?在半弓看来,不是简单地加入中国元素,而是通过造型、比例、神韵体现。中国文化太博大精深,究竟如何才能提炼结合?这才是最难的。

  谈收获

  过程开心是一种收获,做出好作品的愉悦也是一种收获

  制作烟斗的“收获”是金钱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也是半弓一直不做私人订制的原因,他设计一个烟斗时会花大量时间在“制作之外”,许多人根本无法预计“制作之外”的成本,有人心里不平衡,所以他不会触碰这个领域。半弓只做自己的东西,无论是花多长时间,他都不在乎,只要这是他要的东西,就不会考虑得失,过程开心是一种收获,做出好作品一种愉悦也是一种收获。另外,这十二年潜心打磨烟斗,也打磨了半弓的个性,他说自己原来脾气非常急躁,但是当他拿起木刀、砂纸,就会非常安静,这也是无形之中的改变与收获。

  在制作烟斗之后,半弓也开始步入收藏烟斗的领域,在这个小小的珍藏世界里,他总结出最质朴的收藏之道。有人觉得属名家、花纹好看的就是好烟斗,但是半弓抽烟斗二十多年了,他发现一个好烟斗是最称手、方便的,最重要是“好抽”。有些东西看起来光鲜亮丽,但还是要以实用为主。大家要多样性地选择烟斗,抛开功利心,若以投资、投机的心理去买,会很失望。

  当半弓被问及“何以坚守这一孤独的世界”时,他说道:“很多人容易混淆寂寞与孤独,但是我觉得我不寂寞,因为我每天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所以不会寂寞。如果说孤独,我觉得自己还没达到这个境界,孤独是一件很高级的事,需要很多年修炼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寂寞是源自内心的荒芜,若心有所触、心有所感时,是不会寂寞的。”

  此外,半弓感叹,很多手工做者坚持十几年,最难的是身边的家人的理解,他们需要面对现实的包容,半弓也幸得遇到能理解自己的家人,他才能守护掌上这缕浮烟。

  最“磨人”的过程

  在经历了“设计稿图”的多番内心斟酌之后,半弓会用车床切割出烟斗的雏形,但最“磨人”的步骤就是后面的“打磨”步骤,能把原来急性子的半弓,磨得如今的“慢”姿态,不知这其中是有多“磨人”呢?

  温存革也 皮雕工艺师白宇东

  皮雕艺术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曾一度是皇宫贵族身份和名望的象征。

  而如今,白宇东将皮雕艺术加以创新,让它以新的姿态走入生活,让我们真实地触碰到皮质的柔软温度,此谓白宇东的“革也”,这二字源自《易经》“井道不可不革也,故受之以革”,?亦即“革新”之意。

  人间也

  皮雕让我的内心具有“活”的感觉

  白宇东,小时候会给做裁缝妈妈手绘纳鞋底的花纹,在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学设计,又远赴意大利polimoda时尚学院进修,回国后创立革也手工皮具工作室。为何他会对皮雕艺术有所动容?白宇东回忆道,他是大二时开始接触皮雕,他当时从网络和朋友那里了解到皮雕这门技艺。在白宇东看来,皮雕让他的内心具有“活”的感觉,给他的大学生活带来了新奇的体验。随着亲自在皮面上敲打磨炼,他在皮雕制作中慢慢地领悟到“千锤百炼”的意义,这和只从课本上简单的词面理解是不同的。白宇东说“就像韩寒在《后会无期》中写到‘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很多时候只听过道理是不行的,你要自己去行动实践,你才能真正明白意义。不要身临其境,要亲自经历,你才可以成长。这或许就是皮雕给我生活带来的变化,吸引我的特质。”

  皮雕让白宇东的内心“活”着,同时,当我们在日常中佩戴使用皮雕艺术品时,是与生活产生了连接,我们的体温、习惯,也影响着皮雕在变化,皮雕与生活之间有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而皮雕对白宇东来说就是生活,他每天十几个小时都在和皮子打交道。皮雕是他的事业,同时让他获得人生所需的快乐与成长。对手工皮具的使用者来说,白宇东认为“皮具更多的是一种人性关怀,一种人情味吧!想象你在街头的自动贩卖机买一瓶橙汁的感觉,和假期回家时妈妈用新鲜的橙子榨一杯橙汁送过来给你的感觉,这就是人情味,人间烟火味。”

  一件皮艺作品的制作时间会随着图案设计的难易程度和所需雕刻的面积而变化,一般需要30—50个小时左右。如果是皮雕画的创作,时间会更久。在这过程中,最难的可能就是突破自己,做到不偷懒。白宇东说道:“在创作了很多作品之后,会形成一个思维定式,因为你的雕刻技法已经非常熟练,就会在潜意识里不由自主地偷懒,放弃思考。这是很不好的,不利于继续的进步。老祖宗说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说的就是这个,时刻自省,而后精进。”

  革新也

  传统手工与新科技结合

  革也,二字来自《易经》中的一句:“井道不可不革也,故受之以革”,寓意为“不断革新”,目前,白宇东正在探索传统手工与新科技结合的革新之路。革也如今已经在跟电子类消费品做结合,如耳机等,后期革也还会加入一些智能硬件的功能。这些新的东西主要还是按照客户的需求所设计,在白宇东身上可以看到年轻活力,他思维活跃,并具有美术设计的功底,所以他总能做出市场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皮雕工艺品。

  除了实用功能性的拓展,白宇东在材质运用方面也在皮雕界掀起一番新浪潮。传统是使用头层牛皮,因为头层牛皮硬度和厚度相对比较好进行雕刻,所以皮雕一般会选用植鞣皮进行创作。此外,白宇东还会用皮和其他材质相结合进行创作,如布、木头、金属、树脂等。当然,并不是每一次尝试都可获得成功,但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收获。

  白宇东还在意大利polimoda时尚学院深造过,在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时尚国度里,白宇东并不是在单纯地提高工艺和技术,更多的是加深了对于设计和品牌的认知理解。想要在皮雕这门艺术上做出成绩,个人能力是有限的,需要有优秀的团队合作。也正是这段学习的经历,坚定了他回国后做手工皮具品牌的计划。

  意大利有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顶级时尚皮具品牌,而中国手工皮具的发展也就十几年时间。但这些年,中国的皮雕爱好者通过网络资料获取和上外教课程,不停地汲取养分,自觉磨炼技艺,他们的皮雕水平已有很大进步。但白宇东认为“我们所欠缺的或许是一个成熟的商业推介和合作发展模式,还有一点就是应摒弃过于浮躁的心。想要短期赚大钱,做出惊人的成绩,这对于手工是很难的,这个行业需要长年的积累与酝酿。”

  乐也

  喜好和选择,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如果想将爱好发展为事业,都必须先能够耐得住寂寞,再进而享受更高级的“孤独感”。

  白宇东说自己有太多相似工作性质的同伴,比如自由插画师、漫画家、纹身师、艺术家、独立出版人、音乐制作人等,沉浸于这些看似“孤独”的事业,在白宇东看来,这只是一种生活态度,个人对生活方式的喜好和选择。

  皮雕对于白宇东来说,不仅是一项工作、事业,也是获得自我成长的途径,从中可以感受生活的温暖和快乐。如果再深一层说,也是灵魂的归属感。“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到这个世界上,又独自离开,人生来都是孤独的。对抗这份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就需要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灵魂安放处,对我来说就是——皮雕。”

  在日本、在美国、在欧洲、有许多与“革也”一样的手工皮具工作室,尽管他们在快节奏地社会化进程中拖着进步的“后腿”,如一道沉溺在残酷时代里发酵的月光。但白宇东相信,他们也可以在商业社会中觅得最合适的生存状态,皮雕在大众的眼里是“小众”,但皮雕在他们自己的心里是“全部”。

  迷璃幻觉 玻璃艺术家吴昊

  玻璃,透明或绚烂,脆弱或锋利,它是矛盾体,但又让人不得不为它的孤傲屏息凝神。

  吴昊,作为中国先锋玻璃艺术家,他不仅让玻璃的色彩更为千变万幻,还将玻璃艺术延伸至架上雕塑、玻璃绘画以及雕塑装置,若想了解这“想象之外”的玻璃艺术,就需感触吴昊在其中透露的生活线索。

  反视觉

  “合理”与“干涉”看似冲突,却有些许的挣扎和迎合

  玻璃在我们认知范围中,它或许只是一杯一皿、一扇窗,非常日常,但是在玻璃艺术家吴昊的手中,玻璃脱离了日常,它可以延伸至架上雕塑、玻璃绘画以及雕塑装置,吴昊说正由于玻璃这个材料“太好看了”!玻璃本身的材料特质就具备了折光、反射、镜面等,所以具有很强的视觉欺骗,大众自然会将玻璃制品与尊贵、华丽和高档划上等号,或许这就是它本身局限的地方。而尽可能地把它做得“不好看”,便成了吴昊如今比较注意的方向,作为材料而言它的可能性还有太多,无论从材料的的本身入手,还是通过不同的工艺手段整合制作,或者观念的表达需求等。吴昊认为自己与玻璃之间的关系是“合理干涉”,他说道:“生活中的经历与感受,触发在某个时段、某个瞬间或某个特定的状态都会引起我的疑问与思考,并且用以警示自身的生活现状。‘合理’与‘干涉’看似冲突,却有些许的挣扎和迎合。”

  玻璃艺术在国内还算一门新兴的专业,但也是由于新,让吴昊拥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吴昊是在2011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一次专业选修课上第一次接触到玻璃艺术,当时的授课老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玻璃工作室主任,英国伍尔弗汉顿大学荣誉教授,也是吴昊后来的研究生导师—庄小蔚教授,庄教授在2000年留英归国后,创立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玻璃工作室,作为国内玻璃艺术领域运动的发起者,他也一直致力于推广学院玻璃艺术。庄教授对吴昊艺术学习上的帮助很大。刚开始吴昊对于玻璃的理解仅仅是单一材料的运用,但深入接触下去感觉挺特别的,它同时具有坚硬和脆弱这两个对立的特性。随着课程的结束,有关于玻璃艺术的学习也跟着渐渐淡出。2012年,看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发布关于毕业生直研报名的信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选择了玻璃艺术专业,理由也很单纯直接,这是一个相比其他艺术专业在国内起步比较晚的学科,还有很多可能性可以去尝试,至少三年里不会觉得无聊。

  真实痕迹

  许多创作灵感都源于我的生活

  吴昊说“许多创作灵感都源于我的生活”,在他眼中,生活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而艺术则是生活中那些有趣的痕迹。吴昊很喜欢杜尚的一句话:“我最好的艺术作品就是我的生活”。生活中注重体验感受,艺术亦是如此,生活中的点滴瞬间往往会让我们惊喜连连。也没有刻意的去观察,好奇促使着自己多想一点多看一点,虽然吴昊读的是玻璃艺术专业,但对于其他艺术形式也很感兴趣,像机械装置,影像摄影,行为艺术等;关于其他非艺术领域也是如此,“这大概是受了孙原和彭禹的影响,艺术做出来觉得好玩有意思就够了,能和观众发生点情绪上的互动那就更好了”。

  从无到有,艺术家都需要经历不同的“煎熬”,吴昊坦诚地说:“灵感的形成到创作的落实过程其实挺枯燥的,完全靠着自己的兴趣使然,在旁人看来可能是在做些无意义的事。从画草图到设计,翻查资料,摘抄;再反驳推翻不断深究,往往前期会花去许多的时间做大量的书面工作,真的开始着手制作反而比较快。”吴昊还特别强调“在创作过程中,观念形成的初衷是一直需要贯彻实行下去的,这点上我非常重视,相对的工艺技法在创作中开始变得不那么苛求,恰到好处地表达所表达,呈现所呈现就好。我更倾向于适合那件作品特定调性的表现形式。”在创作玻璃艺术品时,技术上最大的难度则是“容易顾虑太多”,这或许是许多创作者都有的共同问题,越少的顾虑做起来就越轻松。也正是这种轻松的心态,让吴昊在我们眼前“扔下一颗绚烂无比的炸弹”。

  艺术玻璃制作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包括铸造、吹制、灯工、研磨等,吴昊比较常用的是铸造玻璃,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一般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颜色的流动在炉子内是不可控的,随着经验的积累,它的随机性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吴昊将“每次开窑拆开磨具看到烧制完成的玻璃心情”比喻为“像拆圣诞节礼物”。玻璃中关于颜色的使用有过一句有趣的话,叫做:造型复杂颜色少,造型简单颜色多(不超过3个色系)。类似的条文确实使吴昊少走很多弯路,但在2015年,吴昊尝试创作了《我要在你平凡无奇的世界里,扔下一颗绚烂无比的炸弹》这件作品,一件玻璃作品上同时出现6-7种色系,通过后期冷加工粘合,做了一颗七彩炸弹,听起来应该是个很花哨的作品,但实际上它看起来很安静。

  观念传达

  淡化材料及工艺的“侵略性”

  吴昊会将更多元的工艺技术与玻璃艺术相结合互补,它可以激发材料本身的特性。相比传统的玻璃工艺,更多的是探讨观念表达如何在玻璃艺术中呈现。那如何解决玻璃艺术中的观念传达,或试图通过工艺手段的配合在创作中更为恰当地将它呈现出来?吴昊说“这是一个出发点的问题,在创作前容易先入为主地‘规定’怎样去表现玻璃材质的特性,把它发挥到最大,甚至无限可能;观念的传达往往被雪藏得很‘深’。我开始注意淡化材料及工艺的‘侵略性’,使观念思想支配整个创作,无论从开始的灵感、前期的设计思考、创作的准备工作;到后期的作品成型加工,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出发点的定位最为关键。”

  面对商业这个问题,吴昊觉得有点“血腥”,要具备商业性,就意味着需要去迎合市场或者迎合个体,这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很有压力的。艺术家都比较自我。而吴昊所认为的艺术是更多感性层面的释放,如同音乐用声音感染人,舞蹈用肢体感染人,吴昊也试图用作品感染人。当然,有许多商业与艺术相结合的项目也非常成功,但非个人行为,这里的个人行为指的是艺术家本身所传达的艺术理念,它并不是盲目地顺应市场,而是独立存在的,并在某个时刻能够“引领”大众审美。吴昊感叹道“艺术家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很自由,属于小众群体,很多时候不会被看见或知道。坚守下去的原因还是热爱,喜爱一件事就不会去追寻回报多少而决定该不该做,这些想法是很奢侈的,同时也是极其宝贵的。”

  2016年初,吴昊和几个同校的博士硕士因为一个艺术介入乡村的大地艺术项目共事,有趣的是他们都是“城里人”,对于乡村文化了解甚少,在实地创作过程中得到的体验与经验挺特殊的,很上瘾。完成第一件大地作品《土地重释》后,他们成立了艺术小组—尚形艺社。艺术介入村庄,将乡村文化、乡土记忆通过艺术传播给更多人。这些“饭后甜点”时不时在身体里注入无限的活力,与其说是坚守,倒不如顺其自然地去完成每一件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儿就好。吴昊工作室2017年初将在嘉定落成,此处,将会继续绽放着艺术家吴昊的多彩迷离之光。

  原木作物 木艺设计师陈雷雨

  对于木艺爱好者来说,木头的原色与天然的香气,都是打动内心的最本真之源。在采访陈雷雨的过程中,我发现他的个性就与原色木头一样,质朴。他只专注于手中凿出的每一道真实轨迹,不添加任何矫揉造作的成分。

  一见钟情

  忽感咖啡馆的木桌子有一种特质

  有时候,不得不相信缘分,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也有难以言喻的缘分。当我采访陈雷雨时,得知他原来是毕业于电子信息专业,能与木艺相逢,竟然是因某日在一间咖啡馆里被一张木桌所吸引,后来自己查阅资料,步步深入木艺的手作天堂,此时今日,他已经将这份“兴趣”发展为自己的事业。

  陈雷雨曾担任上海迪士尼乐园的木制品艺术总监,这个经历让他认识到木艺的两个不同之处:一是不同国家人对于工具使用,技巧掌握,都有自己的风格和习惯;二是木工原来不仅仅是做家具,也不仅仅是雕刻,木头原来还可以这样那样玩,有很多不同的玩法,很强的可塑性。在积累了不同经验之后,陈雷雨创办了大型木艺工坊“作物”,这本是一己私念,他希望有个自己的场地,随时想做就能做,不用受太多限制,算是自己的自由天堂。后来慢慢的,就想开放一个大家都可以玩木艺的空间。之所以会将工坊命名为“作物”,陈雷雨解释道:“最早想起一个植物或者水果的名字,想来想去没有特别合适的,想到这些都算是农作物,这样无意间想到作物,然后发现很符合,作可以理解为手作,物又是物件产品,所以很符合,感觉对,就叫作物了,也是机缘巧合。”

  探索中

  木头不分贵贱,用在适合的地方就好

  对于陈雷雨来说,木工不仅仅是体力活,还是脑力活,另外,他还强调要特别“注意安全”。想要创作出一件好的木艺作品,“找到最简单最好的制作办法”很重要,但这需要多年累积的经验才能找到其中的门道。木艺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在陈雷雨似乎并没有过多地拘泥于“传统文化”,他更希望能够与时俱进,结合如今的实际情况,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才是他的核心理念。对于创新,陈雷雨谦虚地把自己定位为“入门者”,他很愿意跟别人讨论一些技术的创新,这也是他觉得木艺最好玩的一个点,这也是木艺的魅力,不过他说自己现在都是在学习,还没有什么创新,或者说,很多小创新,每一个木工爱好者都在发现。

  在材料的选择上,陈雷雨没有特别偏好,只要是木头他都喜欢,“木头不分贵贱,用在适合的地方就好”,这句话就足以呈现他对木艺的博爱。陈雷雨直接地戳中国人消费观念的痛处,“中国人更愿意在材料上下功夫,一样的椅子,材料差便宜,材料好就贵,不是在设计上做创新,这点其实不好”,这句话是否也提醒我们,以后应多感受设计者的初心呢?

  木匠初体验

  木不琢不成器,一块普通的木头,经巧手雕琢,就能成为一件实用的木具。在见识过木艺师陈雷雨的自由小天地之后,本刊编辑发现身边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木艺工坊,并感受亲手把原木变成木具的过程。

  雕出新意

  要感受木的魅力,最好从原木开始。但现在很多木工班多会预先把木材切割好,总觉得少了点真实感。从事玩具设计的Ivan开设了“雕民”,教授原木雕刻,学员会先得到一块原木,基本上雕什么都行,导师Ivan会协助完成。原木手雕难度高,雕刻时最重要认清树纹,要顺着直纹雕,否则就会出现卡刀或断木情况。但原木雕刻可塑性高,由一块木头可随心做出多变的成品,永远有惊喜。

  尝试轻法则

  木头带给人硬朗的感觉,如果雕民的原木对你来说太“重型”,不妨试试轻木工班。Bespecial是间开在阁楼里的木雕工房,导师Vivian从事珠宝业,修读珠宝设计后感到用金属做首饰有点沉闷,反而木材可塑性高,可做出金属做不到的效果。

  木雕公仔制作过程

  1.首先在木材上画出草稿,再由导师用机械裁出雏形。2.之后便把木头雏形拿上手,用木雕刀慢慢修出造型。3.最后用烙笔以热力画龙点睛,木公仔就可完成。

  策划/本刊编辑部 统筹/陆爱华 执行/陆爱华、Kate 版式/段平 图片/受访者提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