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诞生新独角兽的中国版SpaceX创业公司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独角兽,SpaceX,创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12-14 09:53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近地轨道,虽然这颗卫星除了固执的围着地球一圈圈飞行外什么也不会,但它把人类的目光延伸到了曾经最为神秘的太空。十二年后,阿姆斯特朗成功登月,茫茫苍穹,终于有了人类的足迹。
1970年4月24日,我国拥有了自己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宣告我国已然迈入了航天时代。经过40余载的披荆斩棘,2016年11月10日,搭载有“潇湘一号”和“丽水一号”微小卫星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意味着我国打开了民营航天创业的大门。
“潇湘一号”和“丽水一号”分别是由两家民营航天初创企业主导的微小卫星。“潇湘一号”是天仪研究院的处女作,也是我国首颗商业化科学实验卫星。注意到传统的创造太空环境进行相关科学实验成本过高,天仪研究院以开发商业微小卫星的太空试验平台为方向,使其能够为科研机构或企业等提供短周期、低成本的空间科学实验服务。
“丽水一号”则由浙江利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此次发射的是“丽水一号”遥感微小卫星星座首批卫星,预计该星座最终会达到80-120颗。除了微小卫星的研制,利骓电子还从事卫星系统与卫星载荷系统等产品的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与咨询等业务。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在我国,像天仪研究院和利骓电子这样的民营航天创业公司并非个例。随着我国卫星市场完全放开,民营航天创业公司在“国家队”布局下顽强滋生,相关产业已成为近来一个新的创业方向。
民营卫星创业公司的主要业务面包括卫星通信网络、卫星遥感图像、卫星数据服务、卫星运营服务等,其中“微小卫星”凭借重量轻、体积小、研制周期短、发射成本低等优点,产业链已发展相对成熟,且市场前景明确。瞄准“微小卫星”市场,成为一批卫星初创企业的共识。
在卫星通信网络方面,科创航天作为代表,以做开源的卫星为愿景,致力于用微小卫星全球组网提供数据服务,目前已积累了大量的航天爱好者用户,未来将由这些用户众包完成下行基站的建设,提升测控覆盖率及通信下行带宽。并提出向大众公开代码、图纸、工艺流程等一切设计资料,以便让大众参与到研发过程中来。
在卫星遥感图像方面,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中国科学院为技术依托,先后与中科院地理所、北京大学等建立合作,提供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无人机航飞两大业务板块服务,公司主营业务为遥感影像数据的获取和处理,以及提供全面遥感解决方案等。
在运营服务方面,以Outernet和九天微星为代表。Outernet以向全世界有卫星接收器的人推送广播为愿景,致力于搭建成覆盖全球的微小卫星广播网络,预计建成后可达到每日100GB的数据播送量。
九天微星于2015年成立,计划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发射四颗微小卫星。把“成为太空届的小米”作为目标,欲将卫星打造成为一个个IP,并围绕卫星建立粉丝社区,使全民参与到太空探索中来。
火力全开,成为中国的SpaceX
胸怀拳拳产业报国之志,由中国顶尖大学毕业生组成了“零壹空间”的创始团队,致力于为商用微小卫星等航天器提供专享发射服务,喊出了要做中国的SpaceX的口号,引发了一众民营航天创业公司的共鸣,而这份自信并非夸夸其谈。
过去,卫星作为军品,全权由国家严格管控,而国有的航天系统沟通往往需要通过各地部门逐级传递。自2014年在政策鼓励下民营企业进入卫星市场后,很大程度上缩短了信息传递链,节省了沟通成本,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在人才方面,论资历,我国不乏在相关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论潜力,卫星创业公司麾下聚集着众多来自各大高校的人才。我国在太空探索领域捷报频传,这使得各地的火箭爱好者们蠢蠢欲动,从结构设计到传感器选型,从火箭发射轨迹到残骸落地点,这些民间高手们已开始一步步解剖火箭钻研卫星,悄无声息的融入这场太空梦中。
我国用于搭载卫星的火箭成本要比其他国家低很多。作为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火箭之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设有专门为发射小卫星研制的型号。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使得航天工业已形成相对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发射成功率要优于SpaceX的火箭。
拿到独角兽俱乐部的入场券仍需时间
我国火箭主要服务于国家安全、科技等重大领域,提供商用火箭发射的服务商少之又少,很难保证微小卫星持续而规律的发射;即便我国目前发射服务的性价比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但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每公斤十五到二十万的发射成本也让创业者们捉襟见肘。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国适合民营企业的发射场地极为稀缺,且需要经过国家审批正式许可,而国家十三五期间计划的120次航天发射任务目前只完成了十余次,留给商业发射的资源相当有限。
罗马非一夜建成,民营卫星产业链的建立亦如此
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未来民营微小卫星企业必呈星火燎原之势扩大,我国计划在2022年建成自己的国际空间站,此后将会需要向空间站大量运送货物,留给未来民营卫星企业机会巨大,与之相关的服务业也将成为企业亟待把握的机会。
与SpaceX不同的是,SpaceX主要订单来自NASA、全球市场商业卫星以及国际空间站的物资运输等,拿零壹空间来说,则更多的依赖国内的微小卫星公司支持。未来,小型初创企业更加需要合纵连横,集中技术优势,补全行业短板。
进一步解决发射成本与技术难题。通过把先进的技术进行整合来降低成本,考虑用改进的工业材料部分替换昂贵的军用材料。采用民营工厂配套的结构,吸收行业成熟的技术,并对其进行创新性改进。
加强与政府和军方的密切合作。民营企业未来的成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其与“国家队”硬碰硬,不如在国家布局好的领域另辟蹊径,共同带动中国航天各个细分领域的发展。
将太空梦归于现实,是人类最勇往直前的一次创业
无论国内外,越多的SpaceX、天仪研究院、科创航天这样的企业燃起探索太空的意愿,人类就离太空更近一步。未来,无关有否盈利,无关如何发展,甚至无关他们能否成功,至少他们让人类愿意相信一件事,并为了完成这件事共同努力过,期待过,欢喜过。至少,他们在碌碌人海中抬起了头,把目光延伸到了最遥远的宇宙,并试图让我们感知到从未去过的远方。
It’s kind of fun to do the impossible.
如沃特·迪斯尼所说:乐在为不可为之事。人生的乐趣乃至人类的乐趣,不就是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并将其化为现实么?
2015年4月29日,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老师拍摄的一张照片显示,“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太空不知疲倦地飞行着,并且刚好过境北京。如今,“东方红一号”还在眷恋地回望着母星,已经46岁的她正等待着更多的“小朋友们”和她一起,去实现人类不可能的梦,继续为地球站岗。
文/艾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