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业绩乍暖还寒

  11月经营数据回升表明证券行业寒冬已过拐点,业绩正在逐步恢复。目前,行业整肃不断升级,加上管理层可能对有关保险公司的潜在监管行动给市场带来了一些不明朗的因素,短期内券商板块欠缺明显的正向催化剂的作用。

  近期,24家A股上市券商陆续披露了11月份的经营数据,从母公司口径统计来看,可比券商单月实现营业收入总计150.69亿元,环比增加20.68%,同比下降31.61%;单月净利润总计58.16亿元,环比增加6.89%,同比下降37.97%。

  数据显示,虽然不同证券公司业绩仍继续分化,但证券行业整体业绩转好,11月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A股市场回暖,沪指持续攀升,券商指数大涨6.7%。从披露的24家上市券商业绩看,有12家实现净利润环比上升,这一数据要明显好于10月;其中,太平洋、西南证券表现较为靓丽,11月分别实现净利润0.41亿元、0.16亿元,环比分别大增273.07%、232.11%,主要原因均是10月公司利润基数较低。

  此外,申万宏源、国泰君安、国信证券净利润环比增幅亦靠前,分别增长了73.29%、36.31%、26.66%。11月仅一家券商出现业绩亏损,方正证券净利润-0.83亿元,环比下降204.22%,兴业证券、山西证券、国金政权三家券商净利润环比跌幅均在50%左右。

  市场回暖业绩不俗

  从经纪业务来看,市场在11月明显回暖,交投进一步活跃,日均股基交易额由10月的4790.25亿元上升至11月的6149.77亿元(叠加交易日22天),环比增加28.38%,同比减少42%,这为券商佣金收入的改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信用业务方面,受市场回暖的影响,11月,融资融券余额也环比上升。截至11月30日,两融余额为9766.79亿元,环比增加7.14%,同比减少18.35%;另一方面,股票质押业务的规模维持在高位,同比环比数据均处于上升态势。截至11月30日,券商股票质押余额为3998.41亿元,环比增加24.13%,同比增加4.86%。这是券商除经纪业务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

  从投行业务来看,11月,券商行业股债融资环比呈现一升一降的态势。其中,股权承销规模由10月的687.19亿元下降至482.66亿元,环比减少30.77%,同比减少48.40%;IPO承销规模为248.59亿元,完成项目24个;定增承销金额为234.06亿元,完成项目20个。而在债券承销方面,券商11月债券承销金额为4620.8亿元,环比增加0.55%,同比增加13.23%。具体来看,公司债承销金额为1642.98亿元,环比减少23.08%,同比减少9.44%。企业债和金融债合计承销额达到1511.78亿元,环比增加20.14%,同比增加70.82%。

  在资管业务方面,11月,券商资管共发行299只产品,环比减少2.6%,截至11月30日,资产净值合计达到16201.83亿元。在自营业务方面,沪指11月单月上涨4.82%,深证成指与创业板指亦表现不俗,分别上涨2.88%、1.08%,三大指数的走势均好于10月,但11月债券市场资金面有所偏紧,处于调整阶段。据此判断,券商自营盘业绩权益类环比有所上升,固定收益类或将下降。

  综上所述,通过对券商各业务类别的分析,券商11月取得较好的业绩,与市场持续上行,交易活跃度大幅提升由密切的关系。国盛证券认为,经纪业务成交量的提升是11月业绩回升的最主要因素,此外,受市场回暖的影响,两融、股权质押规模均处于双升态势,债券融资、自营权益类投资亦有不俗的表现。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下,11月券商业绩出现明显企稳的迹象。进入12月,预计市场交投活跃度仍将持续下去,叠加12月5日已经开通的深港通,券商股间接受益于此,更重要的是,在政策的悉心呵护下,券商行业基本面将持续向好。

  2016年以来,A股市场基本呈现震荡下行的走势,直到10月以后至今,市场才走出一波较大的上涨行情,种种迹象表明,目前,证券行业经营环境有所好转,两融余额于11月末达到近三个月的最高点就是有力的证明。

  11月,市场交易活跃度有所回升,上证综指、沪深300、创业板指分别上涨4.70%、5.92%、0.81%,月日均股基交易额为6844亿元,环比上升32%,同比下降39%。11月,证券行业共完成IPO34家,首发实际募资规模达到306.51亿元,平均每家9.02亿元,平均募资规模有所上涨(10月均值为7.1亿元)。

  就增发募资而言,11月,证券行业实际共募资301亿元,环比下降64%,同比下降82%。就债权承销而言,证券行业11月债券总承销金额达到4620.8亿元,同比上涨约14%,其中企业债503亿元(同比上涨23%)、公司债1637亿元(同比减少10%)。11月,新三板新增挂牌数量440家,同比下降10%,环比上涨117%。

  11月,证券行业新增资管产品数量299只,环比下降约3%,同比下降约31%。截至11月末,两融余额9766.79亿元,达到近三个月来的最高点;股票质押业务(包括质押式回购)交易次数达到596次,较2015年同期上涨60%,质押股数总参考市值达到2399亿元。

  此外,从上市券商层面看,11月业绩同比降幅继续收窄。截至2016年12月7日,有24家上市证券公司公布了11月的业绩,24家上市券商共实现营业收入170.04亿元,环比上涨23.72%,同比下降28.55%;共实现净利润63.43亿元,环比上涨9.16%,同比下降45.09%。

  从营业收入来看,11月单月同比增幅最大的前三家国海证券、长江证券以及东吴证券,分别上涨9.9%、-0.68%、-10.88%;11月单月环比增幅最大的是国泰君安、太平洋、申万宏源,分别上涨57.79%、54.53%、41.24%。从净利润来看,11月单月同比增速最大的前三家是西部证券、东吴证券以及长江证券,分别上涨519.04%、23.87%、7.33%;就单月环比增速来看,增速最大的三家是太平洋、西南证券以及申万宏源,分别上涨267.42%、232.38%、134.11%。

  11月经营数据表明,短期来看,证券行业寒冬已过拐点,业绩正在逐步回暖。目前,行业整肃不断升级,各项监管政策全面推陈出新,对创新业务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但熬过监管阵痛期后,证券行业将逐步走向成熟和稳健。未来沪港通扩容以及深港通开通对行业的影响值得关注。此外,证券行业有望继续分享政策催化剂带来的其他红利。

  监管掌控市场情绪

  不过,虽然11月证券公司业绩表现不俗,主要得益于市场的企稳回升,但由于市场仍处于信心恢复阶段,未来仍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券商业绩的波动性进一步加大。

  一般而言,经过一些机构在三季报后下调了过于乐观的盈利预测后,券商公布的2016年11月的经营数据却表现不俗,这使得多家券商均有望达到市场共识的全年预测的业绩。不过,在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近日发表针对险资举牌的严厉批评的讲话后,许多投资者变得观望,市场情绪和风险偏好均出现较大的波动,导致近期A股市场的日均成交量大幅下跌。由于市场担心管理层将对保险公司采取更多更严厉的监管措施,券商板块短期内的表现或许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仔细分析,11月证券公司的表现可以用“好坏参半”来形容。由于11月的交易日较10月多,A股市场的总成交量从10月的7.67万亿元上升到11月的13.5万亿元,尽管如此,多家大型券商的公布的11月经营数据(根据母公司层面数据)喜忧参半。

  例如,海通证券月度净利润环比增长34.5%至6.40亿元;广发证券净利润基本持平于4.31亿元;中信证券的业绩表现则相对较弱,净利润环比下跌13.5%至6.54亿元。从中信证券过往的业绩表现来看,我们不排除其盈利波动或是由于交易业务所致。

  此前,一些分析师预计下半年资本市场的气氛将出现非常积极的现象,并据此做作出较高的2016年全年利润预测值。然而,在证券公司公布三季度业绩后,大多数分析师则下调全年利润预测值。从10月及11月的经营数据来看,短短两个月的业绩表现良好并不能成为支撑全年业绩增长的基石,加上券商业绩本身具有的波动性,现在看来,由于总体风险不大,预测四季度净利润或与三季度的水平大致相同应该较为合理。

  11月,沪深300指数上涨6%,直接推动A股市场的日均成交量从10月的4800亿元上升至11月的6140亿元。目前,A股市场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在于管理层对保险资金收购和举牌上市公司行为的监管是否会进一步升级,这是当前投资者持观望态度的重要原因。12月5日和12月6日,A股市场的日均成交量分别大幅下跌至5110亿元和4200亿元,就是目前市场势头受潜在监管行动影响的关键证据。

  中国银河国际认为,由于12月深港通已经启动,加上管理层可能对有关保险公司的潜在监管行动给市场带来了一些不明朗的因素,短期内券商板块欠缺明显的正向催化剂的作用,观望情绪浓厚的市场需要等待下次进场的机会。但从长远来看,如果一些质地良好的证券公司的股价进一步调整5%-10%,这将是重新介入市场的好机会。

  本刊特约作者 方斐/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