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来户”到“村里人”——四川省广安区贫困村“第一书记”掠影
- 来源:中国扶贫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1-03 15:35
自2015年7月开始,四川省广安区127个省定贫困村迎来了派驻的“第一书记”,他们带着各级党组织的信任和嘱托,带着贫困村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驻扎贫困村,带领村民们脱贫奔小康。
起初,作为“外来户”的“第一书记”,一度被质疑,甚至吃“闭门羹”、坐“冷板凳”。通过一年多时间的“摸爬滚打”与真抓实干,广安区广大贫困村不仅旧貌换了新颜,村民们日子更是一天比一天好。如今,外来的“第一书记”,不仅成了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的主心骨,更成了实实在在的“村里人”。在此,笔者撷取“第一书记”二三人,一窥这个光荣的集体。
双峰村的“泥腿子书记”
“个头不高,瘦瘦小小。”在花桥镇双峰村,人们口中的“小房书记”房亚,一头短发,看起来文静柔弱的样子。然而,就是这样一副小小的身板,却在带领全村87户贫困户脱贫的路上,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房亚30岁出头,早前没有一点农村工作经验。去年10月初,当单位领导开着车把她送到双峰村时,她才第一次真正地了解到什么叫“贫困”。
从花桥镇到双峰村,车子开了20分钟,一路上曲曲折折,坡坡坎坎。
“位置偏僻,路也难走。”越往村里走,房亚的心就越紧:“山坡大多荒着,整个村都没怎么种点像样的东西,村民房子几乎都是破破烂烂的,有的村民甚至穷得连鞋子都没得穿,光脚在路上走。”当房亚到达目的地,看到村活动室只有50多平米,地是泥地,办公室的木凳子都坏掉了的时候,她的心情更加沉重:“这里确实太穷了!”
现实不容乐观,房亚也没忘当初立下的誓言:“既然是去扶贫,就要当个村里人。”
怎么当村里人?“住在村上,与村民打成一片,替村民办实事。”房亚这样定义自己这个“村里人”。
于是,房亚把家搬到了村上,换上了平底鞋,戴上了草帽,开始了“泥腿子”生活。而这个“泥腿子”入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拿着本子和笔,挨家挨户走访。
“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基础条件差、缺劳力、缺技术、没有集体产业……虽说千头万绪,但总得理出思路来。”房亚和驻村干部以及村支两委一起,开始规划村子的发展:建活动室、修日间照料中心,把活动搞起来,把人心聚起来;实行五改三建、易地扶贫搬迁,让村民住上好房子;修建堤坝和山坪塘,解决村里农田水利问题;引进业主搞产业,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如今,昔日一项项规划已悄然变成了现实,而“泥腿子书记”房亚,仍行走在村里的田间地头。
“驻”进村民心里的人
蒋朝晖今年35岁,在村民眼中,他是个做事充满干劲又富有活力的小伙子。
在井和镇七里村,提起蒋朝晖,村民们总会竖起大拇指说,蒋朝晖是个好书记。这个“好”字,源于他到村任“第一书记”以来,真心真情为村民办实事。
仔细算起来,蒋朝晖到七里村还不到8个月。时间虽不长,但他做的事却不少。对此,蒋朝晖打趣道:“这可能是由于自己早前当过兵吧,性子急,啥事都是说干就干。”
蒋朝晖“上任”仅仅14天,村里“三建四改”工程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不到半个月,全村32户原本住在破旧房屋里的村民全部搬进了“新房子”。随后,村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也开始启动,26户贫困户除10户正建新房外,其余16户已经圆了住进新房的梦。
曾为资金问题犹豫着要不要建新房的贫困户李文章,在蒋朝晖的鼓励下,毅然地参与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今年9月份,李文章从住了几十年的破烂瓦房搬进了2层小洋楼,为表示感谢,在中秋节当天还特意打电话邀请蒋朝晖到他家过节。
让村民住上好房子,还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要达到长久脱贫目标,得让村民们有产业。”蒋朝晖说,尽管2015年底,村上建立了核桃基地,但核桃挂果还需几年时间,解不了眼前之急。于是,蒋朝晖和驻村干部、村支两委规划后,利用村上发展庭院经济的资金,集体采购了2.7万余株花椒苗发放给全村村民,在村上发展起了花椒产业。不仅如此,他还鼓励村民发展家庭养殖。
不到一年时间,仅有1条公路、9口山坪塘的七里村变了:硬化路多起来了,村民住上了好房子,各家发展起了家庭养殖业,还有了村集体产业……蒋朝晖心里装着村民,能办实事,终于“驻”进了村民心里。
啥都能解决的张书记
2015年10月,张科刚刚到大龙乡战斗村任“第一书记”,就帮村民解决了多年来“柚子难卖”的问题。
战斗村有365户人,其中300多户都参与了柚子种植。去年10月,柚子成熟,一派丰收景象,却并未给村里人带来激动和喜悦——10万个红柚面临销售难题!本该充满丰收喜悦的“黄金十月”,变成了“黑色十月”。
正在这时,“第一书记”张科来了。一番调查研究后,张科迅速找到了“破题”方法——建立网络平台宣传和销售渠道,随后,他又开始跑市场、做包装,甚至开车送货……很快,一批批订单纷至沓来。不到两个月时间,10万个红柚不仅全部销售完毕,还建立了重庆、陕西、深圳、北京等十余个省市的“大龙红柚”销售网络。
一直困扰村上的销售难题得以解决,村民们直呼“神了”。同时,他们更相信,村里来了张书记,大家伙脱贫致富奔小康没问题了。
“滞销的柚子卖完了只是解决了当下的问题,柚子滞销除了销售渠道不畅通,更因广大村民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种出的柚子质量不高。”在柚子问题上,张科又“心生一计”:何不让村民与专业公司合作,把部分柚子种植地转让出去,由公司来经营管理,村民在通过流转土地、打工挣钱的同时,学习公司先进的种植、管理经验。
说干就干,村里原本900多亩的柚子种植地,分出去400多亩由公司管理,并对剩下的柚子进行逐步改良,提高产量和质量。
柚子问题暂时得以解决。然而,村民脱贫致富路上的“拦路虎”还有很多:路不通、水利设施不好、缺技术、缺致富带头人……
面对困难,张科绞尽脑汁想办法各个突破。全村11个组户户通了便民路;水利设施更完善了;返乡村民邓冠军在张科的引荐下,回乡不到一个月就承包了5亩鱼塘,开始养鱼和对外垂钓营运,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养了300多只土鸡;贫困户王昌国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养的母猪一年能生30多只小猪,单这一项就增收3万多元。
不仅如此,村里的75户贫困户,47户进行了“五改三建”,14户进行了易地扶贫搬迁,村民们住上了好房子。
村民们都说,有了张科这样能解决问题的“第一书记”,他们的致富梦一定能实现。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委报道组)
廖小兵 刘定春 谭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