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朱龄)作为一个新兴业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风口与风险一直存在,在新一轮补贴政策尚未出台的现阶段,矛盾和症结集中爆发。12月1日,由《新能源汽车新闻》杂志联合《中国汽车报》与新电途网共同主办的“2016中国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高峰论坛暨年度盛典”在北京召开,到场的30多位专家和百名整车企业、零部件、充电桩以及投资机构的代表参与讨论,就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展开深入探讨。
“中国的‘纯电驱动’模式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欧阳明高首先抛出问题。
在他看来,中国走“丰田模式”是行不通的。他认为,优先发展纯电动技术,以纯电动平台发展插电式和燃料电池,这是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思路。
同时,基于四点理由,他提出2016年是“纯电驱动”技术转型的标志性年份。首先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化率先发力引起国际高度重视;其次老牌汽车工业强国正在渐进转型,全球性竞争激烈;再次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后来居上,技术进步超出预期。此外,纯电动和插电式技术路线重视度提高,燃料电池混合动力产业化前景得到确认。
尽管纯电驱动渐趋佳境,但是在现阶段企业还无法摆脱财政补贴的情况下,企业如何应对来自政策和市场的挑战。深圳腾势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CEO严琛也坦言,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迟迟不落地,对腾势销量造成一定影响。
中信证券新能源和电力设备首席分析师邓永康建议,整车与零部件企业需相互协作,应对风险的有效方法是整个产业链协同发展。
针对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副会长、自主汽车行业分会会长李庆文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仍然需要强有力的政策,现阶段如果离开这些政策,之前作出的努力将有可能半途而废,也有可能丧失掉现在很好的局面。”
基于纯电驱动路线,动力电池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应用前景在今年被推至风口浪尖。最近工信部出台的相关政策也对动力电池企业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规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主任肖成伟在现场多次强调,新颁布的政策旨在推优扶强,至于350Wh/kg和80亿瓦时两个重要的指标参数,既是规范评估的技术手段,也是动力电池企业努力实现的目标,但不与补贴挂钩。
除了电池以外,充电桩也是今年的热点话题。根据一家车企近期的测试报告,在测试的北京主城区55个站点278个充电桩中,44%的充电桩不能使用。与此同时,发现16个站点中85个充电桩使用的是旧国标充电枪,存在新国标车辆使用老桩充电,枪头拔不下来的现象。
由此可见,公共充电设施的开放情况以及新旧充电国标过渡,也存在风险。对此e充网CEO黄群表示,实现充电互联互通是一个既定的方针,而这需要制造厂商、运营商等业内角色向社会和同行开放更多的资源。但是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商业模式还没有成熟的现阶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也有包括成本控制、技术升级、市场占有等多方面课题亟待攻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