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寻人记

  • 来源:中国慈善家
  • 关键字:今日头条
  • 发布时间:2017-01-16 15:00

  寻人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多年来在方式和渠道上几乎不曾发生太大变化。自带新闻人基因,再兼科技襄助,头条寻人能够改变什么

  12月10日,任先生75岁的爷爷第二次迷路走失了。

  老人第一次走失时,由于发现及时,最终被骑着自行车四处寻找的任先生发现。而这一次找了两天,仍然没有任何消息。

  第三天下午,心急如焚的任先生突然收到朋友转发的一条消息,“他说在今日头条上看到了一条寻亲信息,上面的人有点像我爷爷。”任先生赶紧顺着信息中的联系方式,与北京市朝阳区救助站取得联系,得到证实后,当即赶到救助站将爷爷接回家中。

  打开今日头条客户端,仍能看到这则寻人信息,只是老人的姓名、照片等个人信息已被隐去。从今日头条推送寻人消息,到老人安全回家,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

  75岁高龄、听力较差、记不清家庭住址的老人,能在如此短的时间被家人找到,避免其他安全隐患,有三个重要因素:发现老人的救助站、今日头条推送的寻人信息、转发信息的任先生的朋友。其中最重要的连接,就是今日头条推送的寻人信息。

  今年2月,今日头条发起面向全国的免费公益项目—头条寻人,利用今日头条精准推送的技术,在走失者失踪地点附近弹窗寻人信息,帮助寻找走失者。

  据今日头条方面信息显示,任先生的爷爷,是头条寻人公益项目成立以来成功找到的第672名走失者。这些走失者中,绝大部分为失能失智老人。而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刷新。

  互联网寻人,技术上不存在壁垒

  曾华是头条寻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他向《中国慈善家》介绍,头条寻人分为四个步骤:核实并上传走失信息—平台依据走失时间划定范围—通过今日头条APP弹窗推送给走失地附近的用户—用户向平台反馈。

  “比如一个老人失踪在一个小时之内,我们会预估在这一个小时内老人步行半径所能达到的距离,保守估计不会超过5公里,然后头条通过技术,以走失地为圆心,5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向所有出现在这个圆形区域内的用户推送弹窗。走失的时间越长,这个同心圆就会越大。”

  这一信息推送过程,从核实到划定区域,再到信息推出,最快只需要十分钟。

  基于今日头条6亿的庞大用户量,每一位打开定位功能的用户,都有可能参与到寻人的公益活动中,大大降低公众参与公益帮助他人的成本,使寻人的成功率大大增加。

  在今日头条这家自称“科技公司”的一间会议室里,曾华颇为自豪地介绍自己所负责的这个公益项目。“这是一段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他说,“我觉得我们在做伟大的事情。”

  大半年前,他还只是个媒体人。本科学习新闻的他,毕业后在一家媒体从事了三年热线记者的工作,2015年进入今日头条要闻部,负责城市新闻推送,“从未想过要去做慈善、公益事业。”

  寻人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多年来,寻人在方式和渠道上几乎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报警、挨家挨户走访、贴小广告、登报发微博、在寻亲QQ群里不断刷屏、转发朋友圈……效率低下,通常错过寻人的“黄金72小时”。

  改变始于去年。腾讯微信与中社儿童安全科技基金、腾讯公益联合发布了一款“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CCSER)”,一经上线便在各种社交网站上刷屏。

  平台通过分析孩子失踪的案例场景,根据行走速度、行车速度、高铁速度等计算出一套时空规则,在孩子失踪3小时内,形成半径30公里、90公里、690公里的三道失踪儿童预警保护圈。处在这三道保护圈范围内的志愿用户,能够收到相关寻人信息。

  且不论该平台寻人效果如何,但诸多案例至少证实了一点:基于地理位置的精准推送,让互联网技术在寻人这件事上,可以大有作为。

  2015年6月,今日头条CEO张一鸣拉了几个同事在微信群里讨论。张一鸣认为,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推荐引擎,今日头条实现了个性化的资讯分发,理论上也可以通过现有技术,进行互联网寻人,向所有走失时间段内,出现在走失区域的人,定向推送寻人信息。

  张一鸣所说的技术,同样主要指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技术。在互联网时代,LBS几乎成为所有互联网产品的底层工具,人们通过网络进行社交、消费、出行等活动,无一不涉及最基础的位置服务。

  当LBS技术被频繁用于商业模式时,虽然在时间上稍稍落后于商业,但公益行业好歹也搭上了这趟车。换句话说,互联网寻人,在技术上并不存在门槛,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将技术运用到公益项目中去,让走失者也享受到技术的红利。

  从孩子到老人

  从发布寻人信息,到今年2月成立寻人项目,今日头条历经了大半年的探索。

  同其他互联网平台发起的寻人项目一样,一开始,今日头条寻人的焦点也在走失儿童身上。“最初的寻人信息,只是作为一个社会新闻来推送,”曾华说,那时根本谈不上公益项目团队,只是与地方媒体以及一些公益组织包括“宝贝回家”合作,大量搜集和发布寻人信息。“比如保定有个孩子走失了,我们会跟当地媒体联系制作新闻,同时在头条上把它推送给本地新闻用户。它的确是一条新闻,会引起本地人关注。”

  但是,大半年过去,没有一起因为今日头条推送信息而成功寻到走失孩子的案例发生。

  在互联网公司,一个项目大半年没有任何“产出”,团队很不满意,曾华也有些泄气。直到今年2月,转机出现。

  大年初二(2月9日),今日头条一个实习生刷微博时发现一条消息:河北燕郊一位老人下楼遛弯迷路,全家人找了一天都没找到。当天正好是曾华值班,他立刻联系当地媒体核实,确证后,“便按照常规的新闻流程”,将寻人信息弹窗到廊坊地区所有头条用户的手机上。

  “结果当天晚上就有两位好心人反馈说看见过老人,还有一个说老人还到过自己家附近讨水喝。”

  最终,在寒冬里走失30个小时的老人被找到时,“双手沾满尘土,精神萎顿”。此时,距弹窗信息发布,不到四小时。

  “当时我们都不敢相信,”在新春佳节收获这样一个好消息,曾华回忆,“在微信群里,能感觉到一龙当时都要跳起来了。”

  曾华口中的“一龙”,是今日头条的副总编辑徐一龙,头条寻人项目的另一负责人,曾经是《中国周刊》副总编,在传统媒体浸淫多年,“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知道怎么适时调整方向。”

  此前,提起寻人,无论是公众关心的焦点,还是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的工作重点,以及互联网公司科技寻人的力量,都集中在儿童身上。当发现第一位通过今日头条的弹窗信息被找到的走失者,竟然是一位老人时,徐一龙觉得机会来了,“是不是关于老人的寻人启事,用地理位置推送给周边用户看,更有作用?”

  半个月后,第二个通过头条弹窗成功寻人的案例发生,走失者仍然是一位老人。

  2月23日晚,一条寻人信息通过今日头条后台,推送到济南英雄山路周边5公里和山东人大家属院周边5公里的用户。前者是老人走失地点,后者是老人居住地。据今日头条统计,当晚共有57415名头条用户收到这则消息。

  一位女士将这则消息转发到朋友圈,并写道:“这是我同学的同事的父亲,在英雄山路附近走失,请各位好友帮忙转发,寻找老人。”

  公交司机贾麟在朋友圈里看到了这条信息。因为职业关系,公交公司经常会遇到走失老人,她对这种信息很在意。随后,在公司高层安全交流微信群里,她看见有人在转发一则只有文字的寻人信息。经过比对,贾麟发现,群里要找的人,和自己之前在朋友圈看到的,是同一个人。

  寻人信息经过层层传递,被转发到各个微信群中。最终,老人在济南一个公交站的终点站,被调度员李元荣发现。

  今日头条弹窗信息寻人的可行性再次得到验证。不过,寻到的不是最初设定的对象—儿童,而是老人。

  事实上,在与“宝贝回家”合作的过程中,头条团队即发现,通过地理推送信息找寻儿童难度非常大。一来儿童失踪信息非常少,常常一周最多两三条;二来儿童丢失多半与犯罪集团拐卖有关,被拐儿童很快会被隐藏带走,今日头条的区域定点推送技术很难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而老人走失一般就是迷路,加上老人行动能力比较低,短时间内不会移动太远,更能实现精准推送。

  至此,头条寻人项目组正式成立,将关注点放在走失老人这一群体上。

  被忽略的走失老人

  当头条寻人把重点转向老人之后,徐一龙多少有些诧异:原来互联网上的老人走失信息居然那么多,几乎十倍于儿童。此外,与经常有营销账号捏造儿童走失信息不同,这些寻找老人的信息,基本都是真实的。

  “作为一个前记者,我完全没想到,当我转入科技公司后,才真正地触摸到‘走失者’这个社会问题。”。徐一龙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头条寻人给我最大的触动是,老人走失这件事的重要性,与社会公众的普遍认知是不相符合的。老人走失非常高频率地发生,但公众的关注度几乎完全被儿童丢失事件吸引了。”

  每一个走失老人的背后,都是一个痛苦的家庭。极端情况下,一些老人走失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5月30日,武汉一位90多岁的老人外出走失。老人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平时有能力自己回家。那天下午下起了瓢泼大雨,家属一直等不到老人,于第二天联系了头条寻人。

  6月2日凌晨,家属发来微信,说老人已经找到,但是已经离世了。

  通知家属的是警察。之前他们接到报警后,将一名无名老人的尸体送到殡仪馆。一名警察收到过今日头条的寻人弹窗,证实了老人身份。

  处理过不少走失老人案例的中国公益研究院养老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员柴宇阳说,一旦老人走失,每分每秒都处在危险中,而传统依靠警方或自身力量走访、发传单等寻人的方式低效,耗时越长,老人的处境就可能越危险。

  “最大的难度在于公众认知不够,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太少了。”曾华说,“如果我们不做,根本没人知道,中国每年走失的老人是多么大一个数字。”

  老人走失数量日益增多,是我国老龄化加深加剧的直接结果,但现有的相关资料、报道、数据匮乏。自身携带新闻人基因,今日头条想要更清楚地弄明白老人走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痛点,于是联合民政部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制作发布了《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

  《白皮书》调查显示,每年全国走失老人约有50万人,平均每天有约1370名老人走失,能得到救助站救助的,仅仅约为2.1万人;从年龄上看,65岁以上老人容易走失,比例达到80%以上;迷路、患精神疾病和阿尔兹海默症是老人走失的重要原因;接受救助的老人中,25%甚至会再次走失。

  “发布白皮书是希望全社会能有更多人了解老人走失的情况和问题,唤起全社会更加关爱老人。”曾华说,“我们不满足于一个个成功的案例,而是希望通过这些工作,能够揭示或显示部分中国社会走失问题的现状,对解决这个社会问题有所帮助。”

  头条寻人“加速度”

  随着头条寻人公众认知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家中老人走失后,直接选择通过邮箱、微信、微博、热线电话等渠道,向头条寻人求助。平均每天头条寻人能接到十几条求助信息。

  除了发布家属提供的寻人求助信息,曾华和团队通过回访发现,相当一部分老人走失后,会被当地救助站救助,于是今年7月,头条寻人主动寻求和民政部门合作,与其下属的2041家救助站连接,为走失老人“寻亲”。救助站一旦接收走失老人,会立刻与头条寻人联系,发布信息,并推送到老人被发现区域附近的今日头条用户手机上。“寻人和寻亲加起来,每天大概推送四五十条信息。”

  曾经,因为渠道有限,“一天能找到一个人,整个团队都很兴奋。”曾华说,后来随着渠道扩大,“现在一天找到十几个人很正常。”

  为了提高寻人效率,头条寻人团队还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志愿者网络,并与地方警察、媒体保持联系。在发现城市保安对寻人有重大作用后,头条寻人于今年12月与北京市保安协会建立合作,该协会旗下200多家保安公司的40万保安人员加入了今日头条的寻人队伍,成为头条寻人的城市志愿者。

  “最开始,我们只是做推送,发展到现在,通过联合社会资源,同所有与寻人相关方合作,是在搭建一个平台,做真正的寻人。”曾华说,“通过互联网,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联网,打破信息隔绝,实现信息共享,才是寻人最重要的课题。”

  自2月份项目上线,截至12月27日,头条寻人帮助找到700名走失者,其中年纪最大的为101岁,走失时间最长为57年,最多一天找到12名走失者,最快只用了5分钟。

  数据显示,头条寻人的弹窗成功率已经从之前的13.5%提升至15.1%。成功率的提高,让头条寻人每找到100人的时间间隔也大大缩短。从找到第一个走失者到第100个历经150天,而找到第600个至第700个时,所花的时间已经缩短至19天。头条寻人正在“加速度”。

  “这700位走失者,每一个我们都能叫得上名字。”这是曾华最得意的地方。头条寻人虽然是一个公益项目,但沿袭了互联网公司建立数据库的传统,从找到第一位走失者起,头条就开始通过回访,为每一位走失者建立档案,涉及老人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及走失原因、如何被找到等信息。

  头条寻人未来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集信息收集、推送及自动匹配等功能于一身的走失人员数据库,包括走失人员亲属的寻人信息和走失人员本人通过救助站发布的寻亲信息,“我们希望数据库能够首先进行自我匹配,如果数据库内信息匹配成功,就不再需要面向社会发布寻人信息。”这将进一步提高寻人成功的效率。

  关注走失老人,并不意味着“不在乎”走失儿童。今年11月16日,今日头条接入了“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联合14家APP共同解决儿童失踪问题。

  头条寻人在发布寻人信息时,并不会有选择性地推送,“只要是核实过的,不管年龄大小,都会在第一时间推送。”事实上,头条寻人找到的第700位走失者,正是四川凉山一个3岁男童,在弹窗发出1小时后,被家人接走。

  在一个互联网科技公司运营一个纯粹的公益项目,“我们的KPI就是能够找到多少人,帮助多少家庭。”曾华说,“但我们毕竟是一个新闻和公益结合的项目,现在也在往公益方向上转,现在招人也会刻意寻找有公益从业经验的。”

  撰文_李珍 摄影_张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