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气治理:“粥多僧少”的盛宴

  就像雾霾催生了空气净化器市场一样,甲醛也将装修污染治理市场变为一场盛宴

  在正式踏足室内环境治理服务行业之前,北京祯馨纬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祯馨纬业)已经做了8年室内空气污染治理相关药剂产品。

  “根据为下游空气污染治理企业供货的数量每年攀升这一趋势,我们判断这一行业的市场机会很大,所以就在2014年放弃了OEM业务,自己切入了这个市场。”祯馨纬业总经理朱乐辉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而消费者对于室内空气治理、净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正是由2014年开始呈现出了爆发趋势。

  “一方面是近年来的雾霾令公众的环保意识在增强,另一方面是因为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愿意花钱去买一个更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朱乐辉说。

  建筑健康性能评估的国际性组织GIGA(循绿)公司创始人兼CEO Rarfer Wallis也发现了类似的趋势。

  “越来越多大型商场、酒店、学校等公共建筑在寻求监测、评估室内空气质量及净化治理的服务。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关注住宅市场,因为这部分需求在迅速增长。”RarferWallis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朱乐辉发现,家庭消费者对室内除甲醛的需求是最高的,“包括相关空气净化、治理产品的零售量,增长也特别明显,而且还有可能持续地成倍增长。”

  “这一切要拜装修污染所赐。”国家室内车内环境及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宋广生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无奈地表示。

  让他忧心的是,由于缺乏相关制度和国家标准,这个行业规范操作的企业可谓凤毛麟角,再加上近年的炒作,成为一个良莠不齐的“伪市场”。

  装修污染“下的蛋”

  装修污染有多严重,治理行业就有多热。

  有一组数据或可作为参考。

  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2016年4月发布的一份家装室内空气质量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纳入该检测的120套房屋中,装修完工一年以上的室内空气质量合格率仅为60.8%;其中甲醛超标的有8套,最高污染值为国家标准限值的2.5倍;苯超标的有3套,最高污染值为国家标准限值的约3倍;而TVOC更是重灾区,46套超标,最高值超过国家限值的10倍以上。

  2010年8月,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就曾公布过一次对石家庄的室内空气质量抽检结果——经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检测,百户房屋中,室内甲醛和苯含量不超标的只有16户。

  而近几年来公开的相关检测基本都是如此。

  宋广生告诉本刊记者,空气污染值超标指的是超出国家环保总局和卫生部制定的《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的标准。这个主要用于衡量房屋是否合乎人居环境健康要求,属于推荐性标准。控制的是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和放射性四大类19个指标参数。如其对甲醛的要求是,整个屋子关闭12小时的情况下,室内的甲醛含量1小时均值不大于0.1毫克每立方米。

  但是反观家具、板材的国家强制性标准,E1级的人造板及制品甲醛释放量限值为不大于1.5毫克每升,部分企业执行更严格的E0级标准,甲醛释放量为不大于0.5毫克每升。

  “即便符合国家标准或者更高的E0级标准的家具,由于多件集中放在室内,是很容易超标的。”宋广生说。

  因此,就像如果没有雾霾就不会有那么多商家赚空气净化器的钱一样,室内装修甲醛释放量超标一直得不到解决,装修污染治理的市场便自然形成了。

  “神器”并非一喷就灵

  在网上流传的各种“除甲醛妙招”中,多通风、购买活性炭和绿植、在房间里放些果皮、熏醋等等都是常见的办法。而近年来,随着光触媒、生物酶等概念和相关产品不断进入公众视野,“甲醛清除剂”也开始被奉为“神器”。

  “活性炭包和绿植对甲醛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但要有效地吸附房间里的游离甲醛,恐怕把屋子塞满也不够,所以装修完如果室内空气质量不达标,还是需要专业的治理方法和治理产品。”朱乐辉坦言。

  目前市场上较为成熟的技术是光触媒。这是一种以二氧化钛为代表的,具有光催化作用功能的半导体材料的总称。其最早起源于日本,主要是用在外墙涂料和路面沥青中,有自洁效果。

  日本的光触媒需要紫外线激发,而中国则对其进行了改良——弱光和自然光下也能降解,将其变为纳米级,以便渗透到家具、板材、油漆的内部。

  “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原子和电子组成的,电子是绕着原子转的。二氧化钛可以把光的能量转化为物质外层电子跃迁的能量,电子的轨道发生变化,那么物质宏观上就降解了,变成别的东西了。比如甲醛的化学式是CH2O,经光触媒降解可以变成简单的H2O,也就是水。而光触媒本身是不参与反应的,所以它可以持续降解甲醛、甲苯等有害物质而不会被消耗掉。”朱乐辉介绍。

  在实际的室内空气治理过程中,要分析不同的污染源分别进行操作。比如家具需要把柜子抽屉卸下来,里面先清洁,对板材的裸露处熏蒸或者雾化喷洒,让内部的胶溶解,把释放出来的甲醛进行降解。

  然而,光触媒也并非一喷就灵。

  “当有甲醛释放时,光触媒会降解掉一部分,使得室内游离甲醛含量控制在不危害人体健康的标准值以内,但它并没有彻底消灭甲醛。”朱乐辉说。

  而在宋广生看来,光触媒、空气触媒等技术手段放在实验室里可以,但在实际的居民住宅中难以达到除甲醛的效果,“如果买点清除剂就能解决甲醛的问题,家具板材商们何必去追求E0级、F4星级环保标准呢?这都是治标不治本。”

  骗局丛生

  “我们希望有更多企业在装修材料的环保性上创新突破,从源头上解决室内甲醛超标的问题。但现实情况却是,越来越多的人端起了装修污染治理这碗饭,除甲醛成了一场营销盛宴,其中还隐藏着很多骗局。”宋广生对本刊记者感慨。

  朱乐辉乐观地认为,整个市场处于“粥多僧少”的阶段,“我们在北京市场每个月就有几百组家庭客户,天津、河北等其他地区也增长迅猛。”

  然而,这样一个已发展10年的行业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治理人员上岗只需经过公司培训,尚没有从业资格的门槛。

  “很多治理公司现在赚的是加盟的钱,但对加盟商却没有任何管理和规范以及技术指导。一些小公司甚至用假检测欺骗老百姓,说他们室内污染,然后再做他们的生意。还有各地冒出来的各种协会、委员会,也靠这些治理公司赚钱,起不到什么监管作用。”宋广生透露。

  对于这种行业乱象,RarferWallis也有所了解。“一些空气质量监测和净化产品的厂商,为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会使用质量低劣的传感器和滤芯,安装过程中也不按照规定步骤,而是偷工减料。消费者却没有办法分辨好坏,因为没有标准。”

  随着市场不断走向成熟,行业发展也正在趋于规范。

  据了解,作为各种室内空气净化产品净化效果测试的统一规范的《室内空气净化产品净化效果测定方法》QB/T2761-2006,于2006年就已发布。GB/T27870-2011《净化空气用光催化剂》国家标准也已经实施。

  如今,由中国装饰协会室内环境净化治理委员会提出起草的室内环境净化系列产品的行业标准已在工信部立项并进行了答辩,2017年有望出台。不久之后,治理人员也将被要求持证上岗。

  朱乐辉还提醒说,消费者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装修后或者做完室内空气治理之后,应找具有CMA资质的正规机构作检测,不能轻信治理公司的检测结果。

  “此外,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净化治理专业委员会2014年对社会公布的净化治理施工参考价格为每平方米40~80元,结合正规公司的管理,运营及服务成本,过低的报价需要甄别。”他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单素敏/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