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区重整亟待解决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旧区,重整,诉求,解决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1-29 16:36
行政长官在巡视北区的时候,区内的居民普遍反映,黑沙环祐汉一带,恶劣的治安、卫生环境,已经严重影响区内居民的正常生活,许多低层旧楼,长年失修,残旧破烂,由於居住的人口相对密集,垃圾多,污水长流,加上宠物随街大小便,有居民形容,今时今日的黑沙环“遍地黄金”;到了夜晚,情況就更差,横街窄巷的路灯不够光,“道友”出入吸毒、贩毒、甚至拦路打劫,流莺出入拉客,蛇龙混杂,好多居民都表示,夜晚,宁愿行远一点走大街,都不够胆经过横街窄巷,因为分分钟都有可能被“劏死牛”。
针对旧区治安、卫生环境影响区内居民生活的问题,北区的居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诉求,就是政府应该加快旧区重整的进度,甚至有越来越多的居民埋怨,旧区重整工作搞了五、六年,不明白为甚么“摸来摸去都摸不出”?
特区政府希望通过旧区重整改善区内居民的生活和营商环境,出发点绝对是正确的。为此,2005年11月就成立了旧区重整諮询委员会,出台了《旧区重整法律制度》草案,原计划2008年提交立法会讨论,但是,直到目前,相关的法律草案以及配套法规仍然在起草、讨论、諮询阶段。事关民生大事,卻一拖就是五年,试问,一份草案五年都定不下来,待要重整改善又要几年?苦不堪言的居民还需要等几个五年?
土地工务运输局官员在今年5月回复本人质询时表示,《旧区重整法律制度》草案,当初在听取民意的时候,该区居民反应冷淡。这个涉及旧区居民切身利益的重整计划,有关居民为何反应冷淡?其中是否存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否影响到整个重整计划的进度?
另外,回复又强调,特区政府的旧区重整计划,一直採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抓紧法律草案、配套法规的起草、讨论、諮询工作,另一方面,通过街道美化等手段整治旧区、提升旧区居民的生活和营商环境。
讲到美化街道这个问题,本人联想到,2007年底,土地工务运输局、民政总署、文化局共同组成了“街道美化跨部门工作小组”,当时,通过传媒向社会公佈为期3年的具体计划,其中就包括黑沙环、关闸、下环等旧区的美化工作。目前,3年已经到期,我们的关闸、黑沙环、下环区,究竟靓咗几多?有关的官员如果看不到,不妨去听一听区内居民的感受。所谓的“两条腿走路”,走了这么多年,效果究竟如何?
行政长官在落区巡视的过程中,水浸问题是下环、新桥区居民普遍关心的另一个议题。许多商号经营者都表示,他们並不希望得到政府的免息贷款,而是希望不再受到水浸问题的困扰,可以瞓得安乐。
对於这个问题,本人又记得,关於本澳涉及水浸黑点的整治情況,去年1月,行政法务范畴的官员在回复议员质询时表示,水浸黑点由过去的近40个已減到5个;同年8月,民署的官员卻又表示,水浸黑点由过去的51个减至9个,令人不解,为甚么会有这样的出入?澳门的水浸黑点究竟有多少?一般的市民可能无统计,但是,政府治理了这么多年,新桥、下环、内港、高士德等地区的水浸问题始终无法解決,有关官员年年总结改善情況,居民年年继续受苦。
治安、卫生、营商环境,旧区重整、水浸等问题,与民生息息相关。回归后开放赌权,新口岸、路氹金光大道等地区,随着各大豪华赌场酒店相继落成,新城区面貌令人耳目一新,但是,黑沙环、新桥、内港、下环等旧城区的面貌,卻被居民形容“五十年不变”,相反,由於社会的快速发展,居住人口不断增加,这些旧城区的生活、营商环境、配套设施等都未能同步跟进,所造成的巨大落差,令越来越多的旧区居民觉得未能同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在某种层面,甚至有“今不如昔”的体会。
绝大多数的澳门居民都是勤劳善良的,安於本份是一大特点,但是,对於他们赖以生存的旧城区,眼见生活、营商环境受到影响,面对治安、卫生、水浸、交通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情绪不同程度的受到困扰,是可以理解的。面对广大居民的这类民生诉求,特区政府应该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找出过去工作中的问题,调整思维,拿出真正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好办法,坐言起行,努力兑现承诺,只有民生问题逐步得到真正解决,我们的社会才能够更加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