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墓志铭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2-28 11:11

  每天早晨,管事的士绅们,在“新公园”的一个茶室聚会,讨论公众事务;外面的大间,则是一些想提出请求的百姓,等候提出请求。也有各行各业的主要人物,随时听取士绅们向他们交代的工作和承诺捐助的款项。一县之长,在将近中午时,才会到达茶室,听取这些士绅们的决定。整个一县事务,基本上是老百姓自己在管,政府奉行他们的意旨而已。

  这种形态的组织,不是无锡独有;当时整个的江南,几乎处处都有同样的社会结构,以当地民间力量管理当地事务的体制。江南以外,我相信,中国各处,比较富裕的地区,大概都会有类似的社会。

  稍微和这种方式不同的,则是北方战乱较多,比较不安定的地区,地方人士也会有以自卫的目的,而组织地方自治。在抗战时期,我家有一段时候,住在湖北西北部,也就是先父工作的地区。与老河口相距不远处,河南的西南部,宛西(南阳)地区,内乡、淅川、镇平等五县,曾经有一位别廷芳组织了自卫队,保卫豫西五县,土匪不敢进入。他只是一个当地中等地主出身,读过私塾,也读过师范。眼看家乡不断遭受匪害,残破不堪,他出头纠集乡里亲朋友好,组织民团,保卫乡里,同时发动民间力量,进行建设。他们开发小型水利系统,提升当地的农业收入,也兴办各种小型的现代企业,例如,水力发电站、农具厂、纺织厂、面粉厂等等。他推行保甲制度,家家联防,使奸宄无所藏身。严刑峻法之下,当地居然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河南省政府委派的县长,只是在任垂拱而治,没有实权。

  从上面所说,差序格局的延伸,是由亲缘延伸到地缘,每一个人在这大网络之内,有所归属,依靠网络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凭借网络,贡献自己的力量。个人既有权利,也有义务,人不能孤立,然而人也不是屈服于集体的安排。中国文化中,差序格局的特色,与今日西方文明中,个人主义的极度高涨相对比,可以救济个人主义的孤独,也可以防止因为个人主义过度发展,社会必然面临的碎裂与瓦解。而且,这种共同体,并不是出于利益的合约,而是基于人性的感情。利尽则交疏,人性之间天然的感情,却不会因为利益之有无,而就此断绝。这是中国文化中超越性的价值,也可以扩充成为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以补现代文明的不足。

  当然,今天的中国,已经不见如此形式的人际关系。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将此形态的社会,看作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一群人,一群为数众多的人群,凭借一家理想,实践过如此这般的人际关系,彼此兼容合作互济。(闫蕊森荐)

  【美】威廉·福克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