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险急剧萎缩之后

  受益于监管机构重拳清理激进发展、盲目扩张的个别险企的不规范行为,日前保险业万能险负债端的成本较2017年年初下降约1个百分点,加之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负债久期远高于资产久期,这将导致寿险公司负债端成本加速下行,因长端利率持续下行给保险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最坏阶段正成为过去。

  3月2日,保监会公布保险行业2017年1月份各项经营数据:保险行业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8553.40亿元,同比增长34.13%,其中,寿险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7517.32亿元,同比增长39.28%。期末资金运用余额为13.8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63%;虽然原保费收入增速较2016年同期的59.2%下滑明显,但仍保持34.1%的较强增长。

  总体来看,寿险增长维持强势,产险表现依旧疲弱,健康险增长仍是亮点。1月,保险行业寿险原保费增速为39.28%,健康险增速为50.15%,仍居高位。寿险保费增速相比2016年同期的73%有较大下滑,但单月保费绝对增量仍在2120亿元,比2016年同期仅略低160亿元左右,增长节奏良好。

  万能险保费规模大幅下降,险企加快转型推动表内保费收入高增长,整体流动性压力可控。1月,保险行业保费收入增长39%,万能险新增交费规模同比下滑52.4%,虽然万能险大幅下滑,但合计规模保费收入8514.16亿元,同比仍增长13%,行业整体保费净流入较好,流动性压力可控。

  万能险保费收入占比下滑24个百分点至11.4%,部分万能险规模占比较大的公司加速转型,典型范式是加快表内保费收入销售,如安邦人寿、和谐健康、前海人寿、华夏人寿、恒大人寿万能险分别下滑97%、96%、99.8%、80%、22%,原保费分别猛增1455%、120%、131%、592%、1839%,规模保费分别变化162%、26%、-40%、-41%和105%。

  保险最坏阶段正在过去

  截至1月末,寿险公司原保费收入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中国人寿(1611.71亿元)、平安人寿险(948.53亿元)和安邦人寿(852.58亿元),其中安邦人寿原保费收入同比增幅超过14倍,较2016年同期上升15位并首次进入行业前三。第四至第十位的公司分别为人保人寿、太保人寿、太平人寿、生命人寿、泰康人寿、华夏人寿以及和谐健康,坚持转型的新华人寿则跌出行业前十至第11位。

  1月数据显示,随着监管的日趋规范和严格,保险行业格局悄然生变,未来竞争或将愈发激烈。1月寿险行业原保费收入基本符合预期,虽然行业整体增速由73.35%下滑至39.28%,但考虑到2016年同期较高的基数和当前严格的监管环境,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但值得关注的是,保险行业的竞争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在上市险企中,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人寿1月保费的同比增速分别为30.20%、39.73%和55.96%,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新华人寿同比减少21.8%,这是由于其继续坚持“优化保费结构,减趸交增期交”的转型升级战略,即全力转向以期交业务为主,实现续期保费增长,以此推动整体业务规模的增长。

  此外,部分银行系寿险公司出现了收入下滑的迹象,如工银安盛同比减少17.1%、农银人寿同比减少8.5%,交银康联同比减少23.2%,可见传统银保渠道的竞争愈发激烈。而部分因盲目扩张被点名的中小险企,在监管的倒逼下转型强化布局保障业务,如恒大人寿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839.3%、前海人寿同比增长131.4%。未来,随着行业竞争的愈发剧烈,对于中小险企转型保障业务的持续性仍有待市场继续观察。

  根据东北证券的统计,在1月开门红的产品中,中国人寿主打“鑫福赢家”保险组合计划,预定利率由2016年同期4.025%下调至3.5%;平安人寿主推赢越人生和财富天赢两款年金分红产品,预定利率为2.5%;太保人寿为状元红分红年金产品。总体来看,保险行业2017年寿险原保费收入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速,优质险企将充分享受渠道和负债端的成本优势,行业净利润较2016年改善的确定性比较明确。

  2017年1月,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996.85亿元同比减少53.81%。截至1月末,寿险公司保户投资款及独立账户新增交费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中国人寿的169.71亿元,同比增加32.31%;生命人寿的131.94亿元,同比减少27.27%;平安人寿的120.31亿元,同比增加11.68%。

  寿险行业原保费收入占比上升88.3%,表明监管成效立竿见影。在行业监管强调“保险业姓保、保监会姓监”的背景下,过去依靠万能险等中短期理财产品抢占市场份额的险企纷纷加速业务转型,如前海人寿、安邦人寿、弘康人寿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下滑近9成。寿险行业原保费收入占比由2016年1月末的71.4%迅速上升至2017年1月末的88.3%,监管成效显而易见。

  未来,随着保监会对中短存续期业务总量的逐步控制,预计原保费收入占比将维持在85%左右。在万能险结算利率方面,平安人寿为4.6%、太保人寿为4.64%、新华人寿为4.74%,环比来看,万能险平均结算利率基本持平,虽然中国人寿的4.25%略有上升,但低于上述三家上市险企。从同比来看,中国人寿万能险结算利率下滑约75BP,太保上升约20BP。上市险企负债端成本可控,利差环境逐步改善。

  随着货币市场利率的逐渐企稳,债券到期收益率震荡向上,长期利率稳步抬升,负债端成本加速下降,此前几年困扰寿险公司的持续低利率环境下面临的“资产荒”和利差损有望得到改善。保险行业的基本面逐渐向好,优质寿险公司的增长前景值得看好。

  当前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3.35%,较年初上涨34BP。虽然国债收益率上升将侵蚀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存量债券投资收益,但保险公司所持债券大部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到期收益率上升将稳步改善新券及再投资收益。另一方面,随着债券收益率的上升,使得2014年下半年以来困扰寿险公司的“资产荒”或将得到逐步改善。

  与此同时,到期收益率的上升将进一步降低对内含价值中投资收益假设的压力,提升了市场对寿险公司价值的信任度。

  由于750日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移动平均线是寿险公司传统险责任准备金评估和“偿二代”下最低资本计量的重要基准利率,年初至今下行7BP至3.39%,根据静态测算,上述移动平均线或将在2017年四季度出现拐点。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负债久期(15年左右)远高于资产久期(5年左右),加之受益于监管机构重拳清理激进发展、盲目扩张的个别险企的不规范行为,行业万能险负债端的成本较年初下降约1个百分点,这将导致寿险公司负债端的成本加速下行,因长端利率持续下行给保险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最坏阶段或正在成为过去。

  无论是规范险资运用、下调万能保险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抑或是控制中短存续期产品总量,这对拥有优质业务基础和较强渠道优势的上市险企构成利好。一方面,从严监管利好保险行业长足发展,为险企营造了更加健康、注重保险保障的市场环境,助推行业优化业务结构,发展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发展;另一方面,“保险业姓保、保监会姓监”的监管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保险行业恶性竞争给优质上市险企带来的经营压力。

  2017年1月开门红数据显示,上市寿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0.75%,在2016年同期高基数的背景下,上市险企原保费收入依旧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预定利率的下调;二是在当前监管环境下,过去长期依赖高成本银保渠道销售中短存续期理财产品的中小险企面临转型压力,而上市优质险企自身强大的营销队伍优势凸显。同时,保险行业1月的经营数据基本符合预期,但中小险企转型保障业务的速度略超市场预期,其持续性仍须拭目以待。总体而言,随着监管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寿险行业的竞争格局也正在发生变化。

  年初至今,沪深300指数上涨3.56%,中小板指数上涨3.2%,创业板指数下跌1.72%。随着二级市场的逐步企稳,险资也在多元化布局投资渠道,险资权益资产配置的收益率较2016年同期有明显的改善。与此同时,在资管新规下,险资或将加强资产的多元化配置,2017年的投资环境较2016年将会有改善明显。

  伴随着监管红利的释放、二级市场的逐步企稳以及利差环境的明显改善,上市险企2017年有望实现业绩表现、投资收益的双重增长。目前,上市险企的P/EV均在1倍左右,安全边际较高,且市场投资偏好正转向低估值的优质蓝筹品种,预计2017年上市险企新业务价值增速将继续保持10%以上。未来,长端利率的稳步抬升、负债端成本的加速下滑,以及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都将有助于激活保险市场活力并促进保险板块价值的修复。

  银保受限转型大势所趋

  对保险行业来说,随着利率的基本触底,以及监管政策的逐渐收紧,那些缺乏保障性的短期高现价保险产品的市场将会越来越小,银保渠道的保费增长也将逐步放缓,保险公司的转型是大势所趋。

  银保业务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是相对收益率和渠道费用,银保业务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可比金融产品收益率和支付给银行的渠道费用。从产品角度看,银保业务以中短期趸交理财型产品为主,其实质与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较为接近,因此,银保产品相对可比金融产品的收益率水平是重要的因素。从销售模式来说,银行掌握了销售渠道,具有较强的议价权,因此,银保产品的销售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险公司对银行的销售激励。

  监管新规或将导致未来银保渠道保费规模增长显著放缓。近年来,由于中小型公司和新公司主要依赖银保渠道冲规模,产品的利率和银行渠道的费用持续上升,导致银保资金成本过高,新业务价值率接近零甚至为负。因此,近年来,大型寿险公司均主动调控银保渠道的趸交业务规模,并着力发展银保期交业务。

  2016年上半年,上市公司银保期交、趸交新单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88%、5%。从2016年3月份开始,保监会逐步限制中短期产品,小公司的银保渠道亦将开始转型长期业务,细分市场竞争压力或将进一步提升。长期来看,监管新规或将导致未来银保渠道保费规模增长显著放缓。

  具体而言,四家上市保险公司的银保战略各有不同。中国人寿银保新单占总保费的60%左右,是公司重要的优势渠道。在2016年收购广发银行之后,公司在保渠道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巩固,预计未来公司在继续发展银保渠道的同时将积极推进业务结构的优化,如控制趸交保单、提升期交保单的比重,以实现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率的提升。

  平安寿险的核心优势在于个险渠道和利用综合金融平台交叉销售,对银保渠道的依赖程度一直很低,因此,银保新单保费在总新单保费中的占比显著低于同业,约为15%左右。太保寿险近年来坚定推进以个险渠道为核心的“大个险”战略,持续收缩银保渠道,未来对于银保渠道的依赖度也将持续降低。新华保险超过65%的新单保费来自银保渠道,是公司的重要销售渠道。公司近年来坚定推进银保主动转型,注重发展长期期交业务,转型成果显著。2016年前三季度,银保趸交新单收缩34.4%,期交新单则大幅增长63.6%。

  对大保险公司而言,个险渠道是传统巨头不可逾越的核心优势。中国7家传统大型保险公司(国寿、平安、太保、新华、泰康、太平、人保寿险)在个险渠道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核心优势。数据显示,2015年,7家保险公司占据了中国保险行业个险渠道保费的91%。其中,排名前三的国寿、平安、太保的占比高达70%。

  个险渠道的优势确保大型保险公司可以持续的获得价值率最高的长期寿险业务,是传统巨头的核心竞争优势。中国领先的大型保险公司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建立代理人团队,长期的投入建立了最适合中国市场的庞大的代理人团队,其固有优势(包括管理人力储备、管理经验、营销流程、培训机制)难以复制,预计未来传统巨头对于个险渠道的垄断格局仍将长期持续。

  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个险渠道的优势尤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低利率环境中,强大的个险渠道为寿险公司带来显著的竞争优势。个险渠道产品主要为条款复杂的非标准化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等其他金融产品无法与其进行比较,也无法对其构成直接的竞争压力,导致产品利润率可维持高水平。个险渠道业务主打产品主要为分红险和万能险,其承诺的最低利率较低,通常在2%-2.5%,在未来低利率环境中,保险公司有更大的调整空间以避免利差损。正是个险渠道的长期价值,驱动太保和新华等公司近年来将业务重心由银保渠道转向个险渠道。

  由于大公司在个险渠道的绝对优势,加上监管政策的收紧,倒逼资产驱动负债模式的中小民营公司不得不进行变革。为了寻求差异化发展道路,避免与大公司在个险渠道的直接竞争,近年来,部分中小保险公司选择了资产驱动负债的发展模式,即专注于通过银保短期产品快速加杠杆和大量投资股票和非标资产。凭借这一模式,以安邦人寿、前海人寿、华夏人寿为代表的新兴公司快速缩小了与传统大型险企规模的差距。

  随着保监会开始限制中短期产品的发展,中小保险公司依靠银保短期趸交理财险迅速加杠杆的方式难以持续,未来只能逐步转向5年以上中长期业务。由于银保渠道自身的限制,中长期业务短期做大规模较为困难。因此,从2017年开始,中小保险公司未来保费规模的增速将显著放缓,同时杠杆倍数增长亦将放缓。

  长期来看,中国居民对于保本的储蓄、理财型金融产品的需求始终存在,中短存续期产规模的减少终将由其他类型保险产品填补。尽管监管不断收紧,但中小保险公司的保费规模并不会出现断崖式下降,只是其产品策略将会面临变革。

  本刊特约作者 方斐/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