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一丈屏
- 来源:凤凰生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4-12 14:32
屏风,是一件从远古时代流传过来的物事。它从遮风避雨的工具演变为寄托文人雅趣的高堂之物,参与了中国改朝换代的历史沉浮,可谓千年风雅史,风流一丈屏。
作家周进注意到这一部跨越几千年的趣味文化史,把它编成一本《鸟度屏风里》。书名出自李白《清溪行》中的「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诗人借屏风喻美景,青山绿水之中,有江鸟在飞渡,美若一面屏风;如今我们便来反论美景中的屏风,观赏它如何自载诗画,玉立至今。
屏风 趣味演变史
「屏风是历史的道具和背景。」
屏风谱系
史前:坫
春秋战国:黼扆,依,皇邸,萧墙,树,塞门
汉:罘罳,屏障,屏风,漆画屏风
唐:图障曲屏(折屏、连屏、围屏),座屏
宋:砚屏
清:挂屏,插屏
在中国漫长的家具史中,古典器物此消彼长,但追溯到可知的源头,屏风是最古老的一种。没有一种家具能像屏风这样承载了深厚的实用性和文化性,它不仅能挡风和遮蔽,逐渐向权力象征演变,也在室内装饰之路上走出了自己的风范。后汉李尤在《屏风铭》道出了屏风的基本功用:“舍则潜避,用则设张。立必端直,处必廉方。雍阏风邪,雾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
屏风始祖:坫&黼扆
通过考古学可得知,屏风的产生之始,是在半地穴茅屋生活的古人不堪凛冽的寒风折磨,加之夜深人静之时,会有野兽从窗户窜入,威胁到人的安全,于是人们用树枝扎成一个木排,把窗户堵住,并为此用具起了一个名字,叫作“坫”。“坫”便是屏风的“始祖”,在《说文解字》里对“坫”的解释是:“坫,屏也。”也就是说,“坫”就是屏风。
最初的“坫”,实际上就是一个实用的器具,并没有更多的文化含义。但到了周代,人们称“坫”为“黼扆”,它不再被人们摆放在窗户前面,而是摆放在天子身后,成为象征皇权威严的礼器。这是在国家形态高度发达,建筑规模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后的事情,舜之前没有固定的宫殿,就不可能在宫殿上摆放黼扆。这时的屏风,结构非常简单,由屏座、屏芯两部分组成。屏芯以木为框,框内镶板芯,板芯裱糊绛帛,上画斧纹,斧形近刃处画成白色,其余的地方画成黑色,其尺寸长宽均为八尺。黼扆是天子专用的礼器,生前在明堂中设有黼扆,死后仍然要在他的灵柩后面设黼扆。诸侯大臣等人使用的类似屏风的器物则不称为黼扆,仍然叫作坫,或者叫作“扆”,也有典籍上称之为“依”。
而到了春秋战国,屏板的材质已经发展为木质、绢帛、漆器、陶器、青铜等多种质地,其形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有高大的厅堂屏风,也有小巧玲珑的摆放在桌案上的“座屏”。色彩华丽高贵,意趣盎然。它更多地用来象征等级尊卑、规范从属的行为举止。比如《史记·孟尝君列传》有这样的记载:“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意思是说,孟尝君与食客交谈时,卑微的侍者只能坐在屏风后面,把主宾之间的谈话记录下来。
多变称谓
在汉代之前,“屏”更多的是作为动词出现的,意思是“摒弃”“阻挡”“遮蔽”。在商周时期,屏风还有许多别的称谓,如《尔雅·释宫》中载有“屏,谓之树”。屏风也称为萧墙。《论语》中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顼,而在萧墙之内也。”“祸起萧墙”这个成语就源于此。那么“屏风”这个称谓是何时出现的呢?《周礼注疏》有明确的记载:“屏风之名,出于汉世。”也就是说,到了汉代,人们才将这种有着阻挡和遮蔽功能的器物统称为屏风,也还曾被称为“罘罳”。
在唐代,因为屏风上常绘有诗画,因此被称为“图障”。许多诗歌上有见记载,如唐代李肇的《唐国史补》卷下记载:“李益诗名早著,有《征人歌且行》一篇,好事者画为图障。”宋代张先在《河满子》中写道:“游舸已如图障里,小屏犹画潇湘。”
另外,屏风的形制与屏芯,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商周的屏芯,绘制的是斧纹;汉代的屏芯,装饰着漆画,凝重浑厚;隋唐的屏芯,写有名家书法及绘画,越发有厚度;宋代的屏芯,镶嵌山水画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明清的屏芯,装饰有雕漆、螺钿、百宝嵌、木雕、古玉、铜镜、缂丝,等等,由简入繁,渐趋奢靡。随着材质的逐渐丰富,也就相应出现石屏、砚屏、玉屏等称谓。
没落之命
中国历史进入民国以后,由于玻璃广泛使用于窗户上,屏风开始一步步走向没落,只在官僚富商的深宅大院中,仍旧延续着它们的生命。“文革”期间,屏风甚至因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而被列入“破四旧”之列。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改善了人民生活,怀旧之风卷土重来,屏风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但终究是时过境迁,屏风的四项重要功能——挡风、分隔空间、遮蔽视线、装饰,前三项已经失去作用,仅剩的一项装饰功能,但也始终曲高和寡。
尽管如此,屏风这件古器物对中国人的心理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古人讲究含蓄,奉行中庸之道,注重隐私,不事张扬。正是这种文化心态,决定了屏风这种器物历经几千年得以流传下来。它对日常器物及建筑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有些家具是直接从屏风中派生出来的,比如隔扇。在大的厅堂内,把屏风固定起来,把大的空间分割成相对小的空间,此时的屏风就成了隔扇。另一种由屏风演变来的家具称为碧纱橱。这种曾在明清两代使用极为广泛的家具如今已经消失了,难觅其踪迹。碧纱橱其实就是用固定的隔扇在室内隔出的一个空间,隔扇上裱糊绢纱,女眷不便抛头露面,可透过纱隔参与大堂中的活动。在《红楼梦》第三回里,林黛玉初到贾府,贾母就把林黛玉安排在她房内的碧纱橱中,贾母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
受屏风的影响,在清代,座钟也被制作成屏风的样式,如苏钟。苏钟是清代苏州地区制造的座钟,早期被称作南京钟。后来,南京钟的制造地遍及江苏,人们普遍称其为“苏钟”。因这种钟的外壳造型仿造中国传统的插屏模样,又有“插屏钟”之名。
屏风对建筑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影壁上。比如在北京的四合院,一进门首先看到的是一面影壁。影壁古称萧墙,作用最初也跟屏风一样,是为了遮挡,但不是为挡风,而是为了遮挡人的视线。发展到后来,它也同屏风一样,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成了尊严、地位、权势的象征。
汉 维兹屏风,出自幽谷
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贸易的发展,为汉代人民提供了一个繁荣昌盛的物质背景。因此汉代君王贵族的生活当中,坊宇显敞、高门纳驷的宅邸必然需要与之相适的奢华考究的家具陈设,屏风以其象征性意义和装饰性作用备受人青睐。
汉赋 中的屏风
西汉的文学家邹阳曾在《酒赋》中描写过两句关于屏风的诗——“安广坐,列雕屏。”“君王凭玉几,倚玉屏。”一度成为千古绝唱。此赋形容描绘了在富丽堂皇的殿堂里,君王与大臣宴饮的具体场景,大臣安然列坐在席子上,身后是雕有纹饰的屏风;而君王则倚靠在玉几上,身后竖立着玉屏。可见,此时制作屏风的材料相比先秦时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雕屏和玉屏。
中山靖王刘胜也有一首极其生动的作品《文木赋》,描述了树木是如何被制成几案和屏风。“丽木离披,生彼高崖。拂天河而布叶,横日路而擢枝。”他首先描写了树木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枝叶茂盛,树干参天。紧接着又描写道:“制为乐器,婉转蟠纡。凤将九子,龙导五驹。制为屏风,郁岪穹隆。制为杖几,极丽穷美。制为枕案,文章璀璨,彪炳焕汗。制为盘盂,采玩蜘蹰。”意思是说,制成乐器,可以演奏出优美的音乐;制为屏风,可以遮蔽苍天;制成书案,可以写出锦绣文章;制成盘子、盂盆等器物,可欣赏把玩,其乐融融。
·画屏
汉代屏风与先秦屏风最大的区别是出现了画屏。1972年发掘的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其中有一件漆制座屏,名为木五彩画屏。这件画屏为木胎,长方形,由屏板和足柎组成,通体施以彩绘。画屏的正面,在黑色漆地上,用红、绿、灰三种颜色绘云龙纹。龙通体呈深绿色,朱绘鳞爪,龙身卷曲,龙首高昂,腾跃于祥云之间。龙形飘然灵动,色彩凝重强烈,线条飘逸流畅。背面则绘有菱形锦纹,中心绘有一只谷纹璧。边框黑漆地,绘菱形图案。
·枕屏
古人的房屋虽有窗户,但由于没有良好的透光材料,因此不能将窗户封严,是四处漏风的。古人相信许多疾病是由于夜里受风所致,因此,在床上就出现了一个挡风的小枕屏,保护头部不受寒风侵袭。从湖北望山一座楚国贵族墓葬中出土的小型漆座屏可以推知,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制作出了小巧的、摆放在桌案上以及床榻上的小型屏风。经过汉唐、宋元以至明清,在将近两千多年的岁月里,枕屏一直是家庭中的一件重要器物。
·云母屏
在《西京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赵飞燕为皇后,其女弟子在昭阳殿上书遗飞燕三十五物,有云母屏风、玻璃屏风等,可见汉代已经开始用云母制作屏风了。云母是一种半透明的矿物质,其色如玉,绚烂夺目。用云母制成的屏风,晶莹剔透,美轮美奂。玻璃在古代指的是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不是现在的玻璃。玻璃最初是由火山喷出的酸性熔岩凝固而得,这是天然的玻璃。古埃及人已经能够用玻璃制作装饰品和简单的器皿。但他们制作玻璃,仍属于有色玻璃,据史书记载,无色玻璃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前的中国。汉代的玻璃屏风,其实是玉屏风的一种。
唐 屏上吴山远
从汉代至唐代,屏风都是典型的奢侈品。而在大唐盛世,因为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繁荣昌盛的时代,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地,屏风作为美的载体,当然也因其载诗载画的发展得到上至权贵下至百姓的追捧,纸书画屏盛行,画屏和诗屏特别受到青睐。
唐诗画 中的屏风
屏风在古代已经渗入到每家每户中,在《全唐诗》收录的四万多首诗中,以屏风为题或涉及屏风的就有四百多首。唐代大诗人李白对屏风别有一番偏爱,《清溪行》中的“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就是流传千古之作;在另一首《草书歌行》中,“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就形象描绘出湖南七郡,遍布草书屏风的盛景。
而在屏风上作画,其实始于汉代,但在唐朝得到最大的盛放。唐代著名画家周昉、范长寿、程修己、李仲和都曾经在屏风上作画。周昉擅画人物。范长寿擅长画风俗画,如农家的景物、人物及风情。民间有许多月令屏风都是范长寿画的。程修己是周昉的徒弟,曾给皇宫文思殿画过一幅墨竹屏风。皇上为他题诗说:“良工运精思,巧极似有神。临窗乍睹繁阴合,再盼真假殊未分。”
·御制屏风
到了唐宪宗时,屏风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内涵,它已经成为统治者维护政权的工具。唐宪宗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命人将前代君臣事迹编写成十四篇短文,书写于屏风之上,在上朝的日子向群臣展示,令群臣牢记不忘。在《旧唐书·本纪第十四顺宗宪宗上》中记载:“唐宪宗秋七月乙巳朔,御制《前代君臣事迹》十四篇,书于六扇屏风。是月,出书屏以示宰臣,李籓等表谢之。”将其书写在屏风之上,君臣一同诵读显得更庄重,如同公开出版物,更能加深人的印象。
·曲屏
曲屏由三扇或三扇以上组成,摆放时两扇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用以固定屏风。曲屏的雏形在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出现,最早用在坐榻上。在坐榻的后面及左右两面,镶有围屏,用来倚靠。魏晋人崇尚书法,常在屏风上书写书法。书写的内容少,单扇屏风可以容下,但如果内容多,单扇屏风便容纳不下了,这时便出现了多扇的曲屏。而曲屏以一种固定的形制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出现,是在唐代。至此,屏风便改变了传统的形制,又形成了一个新的种类。
·座屏
座屏的形制几千年来基本未变,最下面为底座,上面为大框,框内装屏芯。最基本的形制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板式,另一种是框式。板式即用几扇尺寸相同的长方形木板连接而成。框式屏风单扇则用木料攒成大框,框内裱糊丝帛,上面抄写诗句,或绘山水人物。座屏也并非只摆放在桌案上,在厅堂中,仍有一人高的巨大座屏。《抚琴图》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位高士坐在榻上抚琴,另一位高士坐在一旁静听,两名童子站立一旁。他们身后,是一架巨大的曲屏,曲屏上绘有山水。
宋 素屏虚榻,仰观山色
入宋以来,人们更多关注自身与日常生活,享乐之风盛行,居室与服饰异常精美与讲究,尽显奢华。屏风也日益普及,几乎是有堂必有屏风。由于高足家具的应用,屏风在分割室内空间布局上的作用日益突出,改变了过去以床榻为中心的布局。
宋词 中的屏风
《全宋词》共收录了宋词约两万首,其中有七百四十多首词涉及屏风。宋词与唐诗一样,喜欢以屏风来营造意境,而宋词又大多婉约、缠绵,写景写情都充满了伤感与哀怨。高观国的一首《卜算子·泛西湖坐间寅齐同赋》写道:“十二雕窗六曲屏,题遍伤春句。”是说在十二扇雕花窗和六扇屏风上,都题满了伤春的诗句。
大概宋人心境多为闲适,因此特别钟爱描写床榻上的枕屏,有位名叫陈著的词人专门为枕屏写了一首词牌名为“沁园春”的词,其中写道:“小枕屏儿,面儿素净,吾自爱之。”词写得朴素通俗,直截了当表达出对枕屏的喜爱之情,但他认为小枕屏上不用写诗作画;曹组的《品令》也有道:“独倚屏山欲寐,月转惊飞乌鹊。”说主人公独自倚靠着枕屏欲睡,忽然月亮从乌云后转出,惊飞了乌鹊;蔡伸的《浣溪沙》:“云敛屏山横枕畔,夜阑璧月转林西。”写的仍然是枕屏。
·砚屏
宋人对屏风发展的贡献是发明了砚屏。砚屏是文房用具,一般摆放在桌案之上。《洞天清禄集》云:“古无研屏。”宋人的闲情逸致与优雅的欣赏品味,是砚屏出现的先决条件,而砚屏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又与宋代文人的心态极为吻合。砚屏多以云石为屏芯,图案千变万化,极富诗意。有的专家认为,砚屏摆放在书案之上,是为了防止墨池里的墨干得太快。实际上,作为几案砚边的清玩,砚屏的功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文人雅士的赏玩意图,而不可能真的具有遮尘挡风的功用。况且,砚屏尺寸很小,难以挡住寒风。砚屏上的纹理如山水、如松竹、如雪月、如鸟兽,观之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石屏
宋人赏石,与当时文人的欣赏品味密不可分。宋人赏石的习俗,一直影响到明代。明代有位叫文震亨的画家,是明代大画家文徵明的曾孙。在说到屏风时,他写道:“屏:屏风之制最古,以大理石镶下座精细者为贵,次则祁阳石,又次则花蕊石,不得旧者亦须仿旧式为之,若纸糊及围屏木屏俱不入品。”大理石指产于云南省大理的白色带有黑色花纹的石灰岩,剖面可以形成一幅天然的水墨山水画。文震亨认为,屏风镶石者最佳,若糊纸或者木屏俱不入品,没有欣赏价值。
·蕃马小屏风
宋代的屏风上有一种特别的绘画题材叫作“蕃马胡儿”。有一首词写道:“门外落花流水。日暖杜鹃声碎。蕃马小屏风,一枕画堂春睡。如醉,如醉。正是困人天气。”讲的是春天里令人慵懒的景色,但“蕃马小屏风”一句却道出唐宋以来,屏风上除了圣贤语录、山水绘画外,还有一种图案,就是蕃马胡儿。它指的是西域的马和少数民族。《番骑猎归图》便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幅画,赵伯骕善画山水、人物、花鸟。这幅《番骑猎归图》描绘番骑狩猎归来,其闭着一只眼专心一意地检验其箭羽状的形态最为得神。
清 红楼梦中屏
到了清代,屏风变得更具装饰性。以座屏为例,屏框出现了繁复的雕刻纹饰,有的雕刻回纹,有的雕刻竹节,有的雕刻卷草纹或夔纹,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清代的屏风力求玲珑剔透,强调装饰性能。在制作材料上,也力求奇珍异宝,采用象牙、紫檀、古玉等珍贵材料。各类屏风争奇斗艳,极尽奢华,故而明代之前的屏风所蕴含的含蓄、质朴意境至此几乎绝迹。
《红楼梦》中的屏风
《红楼梦》提到的屏风有很多,最特别的是第七十一回描写到的缂丝屏风。在贾母八十寿辰那天,皇亲国戚、亲朋故旧都送来贺礼。寿诞过去两日,贾母问王熙凤:“前儿这些人家送礼来的共有几家有围屏?”王熙凤答道:“共有十六家有围屏,十二架大的,四架小的炕屏。内中只有江南甄家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红缎子缂丝‘满床笏’,一面是泥金‘百寿图’的,是头等的。还有粤海将军邬家一架玻璃的还罢了。”
这些围屏中,江南甄家送的那架屏风尤为特殊,是用大红缎子缂丝作屏芯,图案为“满床笏”。“满床笏”是一个典故,说的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皆来祝寿,由于他们都是朝廷高官,手中皆有笏板,拜寿时把笏板放满床头,借喻家门福禄昌盛、富贵寿考。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这是一种经由彩纬显现花纹,形成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镂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缂丝的编织方法不同于刺绣和织锦,它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制作过程极其复杂,极费工料,故此历来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之说。
·插屏
清代,工匠们发明了插屏。插屏所有的构件都是可以拆卸的,因屏芯镶嵌材料不同,称谓也千差万别。屏芯镶上镜子,就称之为帽镜;屏芯镶玉,称为玉屏;屏芯髹漆,称为漆屏,等等。此时的插屏,实用功能已经消磨殆尽,所具有的仅仅是室内装饰功能及供人欣赏的功能,古玉、铜镜、螺钿、象牙、兽骨、绢丝、雕漆、珐琅、瓷画、云石、木雕、绘画、书法均可作为屏芯。
·挂屏
所谓挂屏,就是将屏风挂在墙上,其结构为外框、屏芯、铜挂件等。每扇屏独立挂在墙上,有独扇、双扇、四扇之分。屏芯镶嵌物以大理石居多,另有木雕、古瓷、刺绣、象牙、缂丝、百宝嵌等。挂屏在清宫里大量使用,几乎每座宫殿里都悬挂着一套乃至数套,官僚人等,大户人家的厅堂上,也都悬挂着挂屏,包括在苏州园林中,几乎每一座厅堂里,都普通设有有这种屏风。
·铁花屏风
慈禧太后与铁花屏风还有一个典故。慈禧生辰,王公大臣、各省督抚要进贡如意及其他贡物,由内务府太监递进。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慈禧诞辰,军机大臣刚毅为讨慈禧欢心,特制铁花屏风12面进献。当时中外馈献甚多.难得太后一一看到,刚毅以重金买通太监.置屏风于宫中御道旁,慈禧经过时,内侍奏道:“刚毅进屏风,铁花殊精奇,请老佛爷鉴赏。”慈禧微微颔首,命置于寝宫,刚毅从此宠遇日隆。
编辑/白瑜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