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窟:古城重现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4-27 16:34

自1993年起,30个国家陆续参与到了柬埔寨吴哥窟的修复工作中。柬埔寨吴哥窟的重建工作能否作为一个文物遗址修复的先例,为将来一系列的古迹重建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比如在“伊斯兰国”圣战者发起的暴乱中遭受到严重破坏的叙利亚巴尔米拉古城以及伊拉克的众多城市。2月23日、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集了专家,专门讨论研究伊拉克解放地区文化遗产的现状。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古城及建筑遗址、宗教古迹、考古文物……但它们很多都在战火纷飞中被无情摧毁。根据2016年12月于阿布达比召开的危机遗产保护会议上的提案,这些古迹的修复将会以吴哥窟的重建工作为重要的经验和参考。

23年以来,由30多个国家组成的国际合作组织工作在柬埔寨的土地上,遵循高度科学严谨的原则,致力于修复这片古代高棉王国的遗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皮埃尔·安德烈·拉布罗得曾提出“技术挖掘实验室”概念,并在吴哥窟的修复工作中全面实施。由于各国间竞争意识的影响,这一概念的实施取得了不小的成功。皮埃尔说:“吴哥窟是一个技术和研究人员相互交流的地方。这里有形态各异的建筑,也有各种类型的难题等待攻克。这是一个建筑文化的交融之所,技术人员当与专家齐心合力,这是一个相互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最小干预原则

在吴哥窟的重建中,人们遵循一项一贯的原则——最小干预。这一地区曾经也战乱不断,直到1996年红色高棉投降。但从1991年开始,当时的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努便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请求,希望能将吴哥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一年后他得偿所愿,吴哥窟正式被列入文化遗产名录。并且在1993年,在法国和日本的牵头主导下,成立了吴哥古迹国际保护与发展协调委员会(简称CIC),一个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吴哥文化遗产冲突后重建的组织。与它一起保护这片遗迹的组织还有吴哥窟区域保护及管理局(简称Apsara,这同时也是吴哥文化中舞蹈天女的名字)——创立于1995年的柬埔寨建筑管理组织。

自此,各个国家开始在技术和经济领域争先恐后地投入吴哥窟的重建工作:法国(投入2200万欧元)、美国、印度、中国、韩国、德国、匈牙利、葡萄牙、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等。出于最小干预原则,人们制定了针对十几个拥有精美雕刻的庙宇的一套长期的修复计划,即使时至今日并没有什么进展。3个最受游客欢迎的建筑——吴哥寺、巴戎寺和塔布笼寺——也陷入了危机。它们每年要接待450万游客,游览量并不输于巴黎圣母院。面对这个问题,人们不得不在一些景点设置游览限额,比如在每到日落时分就挤满了游客的巴肯寺就设定了游览限额。

25年前的塔布隆寺,只有一位老态龙钟的看门人不知疲倦地打扫着荒芜的院子。如今被送到国家博物馆保护收藏起来的石碑,那时还矗立在庙里。这块石碑见证了这片土地12世纪的繁华——当时的国王阇耶跋摩七世为纪念自己的母亲建造了这座神庙,庙内拥有总重量超过5吨的金盘子,附近3000多个村庄的村民都参与维系塔布隆寺的日常运转。如今这座寺庙坚固的陶土建筑尚存,与千年古树交缠在一起。建筑的表面雕刻着阿普萨拉天女的形象,她是这个古老王国的舞蹈女神。

如今,每天6000多位游客能够通过木质的栈桥轻松地进入寺庙游览。中国游客喜欢在被榕树的巨大枝条包裹的神庙前拍照留念。一支由苏德博士领导的印度队伍,刚刚完成了著名的“舞蹈长廊”的修复工作,这条长廊共有96根支柱。他们在修复工作中尤其注意保持庙宇的“自然状态”:建筑与树木交缠难分,神庙隐匿于丛林之中。这也正是吴哥窟在19世纪被发现时所展现的样子。

正如18世纪著名画家休伯特·罗伯特所钟爱的那样,废墟的诗意正是来源于大自然破坏人工的美感。吴哥窟修复中的“最小干预”原则,苏德博士团队保持“自然状态”的做法,也是出自维持废墟美感的考虑。但人们不禁自问,究竟应该将重建工作放任到何种程度?什么时候才会扶起那些倒塌的建筑?这些问题在伊拉克的古迹修复中也将得到考虑。今年1月,关于“保持何种程度的原样”的讨论变得尤其激烈,因为塔布隆寺有一处庙宇发生了坍塌,这种局面明显是目前这种“最小干预”的做法造成的,因此如今对于这点也是争议不断。人们曾在修复工程中听到这样的言论:“你们这些西方人啊,总觉得废墟才有文化。如果继续这样放任下去,这里迟早越来越糟,废墟之上再添新废墟!”

建筑难题

关于重建,有一个问题也一直争论不休。究竟是应该根据西方国家的提议,尊崇浪漫主义的审美原则大胆假想,还是像日本那样坚持考据,为了严格还原不惜一遍又一遍地推翻重来?专家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吴哥城内缺失的木质结构实施了复古的还原,让游客置身其中时能够有亲临历史之感。

这个问题在圣皮度寺的还原工作中也经历了激烈的讨论。这座寺庙涵盖5个神庙,大部分已经崩塌在丛林当中。它就在著名的战象平台对面,但却经常被游客忽略。参与修复的韩国工作人员在1月底展示了他们对于寺庙的3D重建模型,以及地质和水文调查。吴哥古迹国际保护与发展协调委员会要求他们在5月的下一次会议上拿出一份详细的十字形平台重建方案,才允许修复工作进一步展开。

另一边的茶胶寺,是一座全砂岩建造、并未完工的庙宇,也是铭文记录中的“金顶山”。中国团队接受委托介绍了详细的修复计划,并被要求在开工之前提供所有施工材料的名称。7个专门为此任命的专家——来自法国、日本、意大利、阿尔及利亚的建筑学家和考古学者,吴哥古迹国际保护与发展协调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将监控项目的进展,并在下一次全体会议上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1991年,印度团队曾经在对吴哥城(吴哥窟占地面积最大的建筑群)的修复中使用化学试剂氨来进行清理。这样的清理手法过于激进草率,可能会对古迹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这一事件过后,著名的突尼斯考古学家贝肖克,也是吴哥古迹国际保护与发展协调委员会(简称CIC)1993年起的秘书长,决定由CIC监管吴哥窟区域保护及管理局(简称Apsara)队伍的工程,以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目前吴哥城入口处长堤的加固工作正是在这样的高度监管下进行的。

而到了2017年,重建工作又面临另一个危机:如今柬埔寨金融投机严重,其中房地产的发展更是迅猛。地产的开发甚至进入了文物保护区。1月25日,法国大使潘柏甫在CIC的简短致辞中对这一现象表示忧虑。吴哥窟遗址如今分为5个区域,其中分布着112个村庄,拥有居民12万人。这一区域的开发对于房地产商来说显然十分诱人,而国家的腐败现象严重更令人担心古迹的安危。对于这一点,柬埔寨首相洪森曾向CIC表达过他“希望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吴哥窟”的愿望。

三波坡雷古,文化遗产候选者

在2017年7月2日至12日将于波兰克拉克夫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遗产委员会的第41次会议上,柬埔寨将会积极为三波坡雷古遗迹群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资格。这片遗迹位于吴哥窟东南方向150千米处,是6世纪扶南国的都城。人们认为它的建筑设计和水利布局是之后9-15世纪高棉皇室在吴哥建立都城的重要参考,尤其是阇耶跋摩七世在12世纪建造的大吴哥城。来自法国远东学院(EFEO)的雅克·戈谢利用激光雷达探测出了这座古城遗迹原本的四角结构和设计精妙的河道网络。三波坡雷古建造在干涸之地,周围植物稀疏。这里很少有参天大树,树木长到10米以上便会从枝丫伸出下垂的根茎,直插入地汲取水分。它们就像一根根巨大的拐杖,支撑着这些大树的生长。古城的西、北、南都建有城墙,东面的一条河流则形成了天然壁垒。

“飞行宫殿”

吴哥窟区域保护及管理局的副秘书长杭波曾绘制过一张表示7*4千米内的三波坡雷古水利的系统图。图中显示,这个古城中有很多利用水源、水坝和河道截流供给的池塘,为的是满足灌溉的需求。这是旧时代古城为应付一年之中占去大半时间的干旱期所设计的复杂的水利网。几个世纪之后,吴哥窟的建造中也参考和运用了这套水利网设计。人们也在三波坡雷古找到了印度教的万神殿遗迹,这里有着极具特色的宗教崇拜——湿婆和毗湿奴结合的哈利哈拉神。法国远东学院的碑铭学家克洛德·雅克介绍道:“高棉人最初与印度建立联系是通过商业贸易。在这些交流联系中,印度教和佛教传入当地。高棉地区的宗教信仰、形象崇拜、建筑艺术,无一不是传承自印度。印度教对他们的文化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三波坡雷古地区分散的庙宇都是用红色砂岩建造,再刷以白灰,以便在上作画。只有门窗、框沿和雕镂的三角楣是用灰绿色砂岩雕刻。这样的建造方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优美精致,并不过分浮夸。这里的装饰雕刻中多有神话中的鸟类,它们都采用展翅的形象,仿佛托着宫殿在空中飞行一般。(弗洛伦斯·埃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