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头:职场是一盒多味豆

职业病发作起来谁都怕

“做猎头会有什么样子的职业病?”

“比方说跟别人刚认识的时候,会很喜欢去问别人过往的经历,尤其是工作方面的一些经历,这是一方面;还有就是做猎头的人是比较严谨的,他会特别讲规则,不管是出去办事或者是跟部门打交道,都会有执着的毛病。”

史烜是科锐国际猎头公司的高级业务总监,科锐国际深圳分公司于去年八九月搬迁到福华路上的某座金融大厦,很快,这家大厦的物业感受到了来自猎头的神秘力量。

大厦里有9台电梯往返30层,数量却仍然不够。人们时常排队等候搭乘,而电梯本身设计不周,十几人便算超载,他们在忍耐中看着电梯缓缓到自己的楼层,“叮”一声,上不去,不少人迁怒那句“让您久等了”的机械音。

史烜的同事开始积极地给物业打电话投诉,到今天都在跟进这件事情,据说对方接到电话时就会感到一阵害怕。如今9台电梯资源重新配置,分高低、单双层运行,只留一台通行上下。“特别轴”,史烜形容她的同事。是的,这就是猎头的职业病——“要不断地想办法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不行,那换一种。”

13年通关升级之路

史烜2004年入行做猎头,她对第一次接到的单子“印象很深”。当时她就是一个新人,一个外资企业找人,职位是华南大区总裁助理,要求是需要有政府关系。这和招普通的行政助理不同,连HR也不太清楚要找什么样的人,跟她说是不是需要家里有背景,还是史烜抓到了感觉,“是不是这个人曾经做过政府的项目,对政府方面的运作比较了解?”

决定方向后,史烜在公司的资源库里找到一位卖过直升飞机的人,还通过别人的推荐,发现了卖军用产品的候选人,客户对她推荐的候选人都很满意,从中选了一位,这单子顺利地成功了。史烜在描述这件事的时候,形容能找到这样的候选人“也是一种运气”。

从业13年,最开始网上还没有什么招聘网站,史烜用MSN和人交流,还要“花很多时间跟候选人去解释什么是猎头”,但渐渐的,不只是外资企业,民营和国企都开始用猎头,最近这一两年,许多猎头帮助国内企业寻找海外的高精尖人才,包括那些走出国门、在国外设立机构的国内企业,从硅谷到日本韩国,技术流大咖备受青睐,史烜管这叫做“走出去”和“引进来”。

“因为中国企业这几年发展非常迅猛,品牌本身在国际上都很受认可,而且现在很多企业已经有了吸引外部人才的机制、理念,不管是发展的平台也好,或者是对家庭的保障也好,都处理得非常完善,所以他们其实都愿意来。”当然,高精尖人才的引进还是以华裔为主流,“他们其实很希望看到国内的机会,能够回来为国家贡献他们的知识、技能。”

这些年,除了做到管理的职位,史烜还是公司备受欢迎的金牌讲师,任教于财经大学的经历使她善于传授,谈到多年的猎头经验,她总结道:“经历过成功,但绝大部分是失败。”

《阿甘正传》里妈妈对阿甘说:“生活是一盒巧克力。”对于猎头来说,职场是一盒有700种口味的多味豆。“人本身就是多变的,人的想法也是多变的”,猎头时时刻刻能感受到这种变化带来的无常,候选人里回复“想试试这个(跳槽)机会”的,会因为太太不支持等诸多原因而最终婉拒,对此史烜认为“要把这些看淡一点,看得更长远一点”。

有的长远以十年为单位,那时入行不久的史烜帮一位候选人做了推荐,职位不是很高。多年以后有一次她给对方打电话,问:“你还记得我吗?”结果对方说:“我当然记得你,你是改变我命运的人。”

“说白了我有点受宠若惊,我觉得这只是我的一个工作,但是他说我记得。”这位候选人因为史烜进入了现在的行业,从普通的销售经理一路大展拳脚,史烜感到了一种成就感,“看到我们给客户、候选人带来的价值,才会在这个行业坚持下去。”

不一定所有的猎头都是社交达人

2008年,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委托国际猎头公司为它全球遴选校长,舆论不出意料地被激起。猎头的形象随着挖角李开复、雅虎CEO玛丽莎·梅耶尔变得风光起来,顶级猎头周旋在高端人才和名企大佬中间,很难不让人畅想一番。

“不一定所有的猎头都是社交达人”,史烜打断了这种臆想,大部分猎头第一次接触候选人,是通过打电话而非在公开的场合,两人通过工作拉近交流,慢慢地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很多猎头选择在中午、下班或双休日打电话,最近因为多了对海外人才的需求,许多人又默默地把小闹钟调到深夜。

克服时差和加班赶项目,是猎头努力让工作任务成为闭环的小小牺牲。走进科锐国际开放式设计的办公室,一眼扫到不少人,氛围却很安静,一股无形的压力立刻升了起来。压力大是人们对猎头这个职业的共识,除了来自于业绩,还来自于这几年“快”和“新”的冲击,新的行业在快速诞生,新的模式需要快速适应,猎头都要去学,“这种压力也是来自于学习的动力”,史烜说。

一个普通人从Resercher(寻访员)到成为独立的猎头顾问,一般需要两年以上的学习。史烜说自己工作的前五年,很多时候还是在做积累,“做人脉的积累,对候选人的积累,对行业知识的积累。”

猎头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客户和候选人。史烜遇见过有招人困惑的创始人,他的公司有几个亿的体量,正在快速发展,这位客户把自己公司的组织架构画在黑板上,问史烜他还缺了什么,接下来她和整个团队为他分析、重新设计公司职位以及招聘要求。

公司如果在招聘上有失误,到最后反而会受累,最后为其买单。论坛上有人质疑猎头招人的过程是否真的需要那么久,有人很快回答,经理级别的候选人是需要一段时间来寻找的。“不光要找还要做岗位匹配,还有一面、二面和终面,高等职位需要背景调查,如家里情况、婚否之类的,接到offer之后还要做咨询公司的测试,如果这个测试没做好还得重新做。”毕竟成功了回报丰厚,只是“越高级别的人才越难成功”。

有一次,史烜和她的团队帮即将被裁员的50岁候选人找工作,他们“发动了所有的顾问,去联系所有的客户”,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但那家公司的HR在犹豫,担心候选人的年龄,害怕他“冲劲不够”。团队里其他人给候选人做了背景调查,得到的都是非常好的评价,史烜他们自信地跟客户担保,最终候选人被录用。

所以猎头的朋友圈真的不会更不同寻常一点吗?“其实猎头的朋友圈要不就是候选人圈,要不就是客户圈,要不是猎头圈,大部分是这样的”,史烜笑着快速回答。

2017年也许是猎头备受关注的一年,某当红小生将在颇受赞誉的班底里饰演高级猎头,希望电视剧不是又一部肉麻爱情剧,而是去拍出这份职业的灵与肉。(温且惠)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