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青贤嫁给京剧的人不会老

她和京剧的缘分,恰如一对爱得很苦的贫贱夫妻

2016年12月29日晚,由深圳市委宣传部主办、深圳市12个文艺家协会承办的2015—2016深圳市文艺精品展演,在深圳大剧院上演“春天的交响”。京剧表演艺术家何青贤和她的团队排演的《云山秀水》也参加了当晚的演出,表演很成功,获得了热烈的掌声。结束时,却出了点小意外,何青贤一脚踏空,摔了一跤。一个学生及时扶住何青贤,让他们的表演圆满谢幕。

几十年的舞台经验和职业素质,让遭遇意外的何青贤迅速镇静,笑对观众,大家甚至都没察觉到何青贤有什么异样。只有痛得锥心的何青贤自己知道,糟了,只怕是伤到骨头了。

来不及等到演出全部结束,来不及卸妆,何青贤一下舞台,就直奔平乐骨伤医院而去。

检查结果,右胳膊粉碎性骨折,医生当即开了住院单。

尴尬的是,住院部没有床位,何青贤只能暂时住在走廊上;更尴尬的是,正逢元旦假期,做不了手术。值班医生只能先简单给何青贤吊一根绷带,让她卧床休息,等元月3号专家休假回来会诊后再确定治疗方案。

2017年6月,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要开锣,3月份要报音像资料,全国戏剧名角都攒着劲要在戏剧节上一展风采。何青贤准备报送自己主演的现代京剧《罗湖桥》,约好的导演过两天就要来说戏,自己却在关键时刻趴下了,怎么办?

何青贤已年过六旬,她已没有多少机会为中国京剧艺术贡献力量了。

躺在平乐骨伤科医院走廊的临时病床上,何青贤想起自己这一生与京剧的缘分,恰如一对爱得很苦的贫贱夫妻,不由得一声叹息。

如果让她在京剧和男朋友之间二选一,她很可能宁愿嫁给京剧

何青贤对戏曲的迷恋得益于父亲的熏陶。

何家的家史,是一出可歌可泣的大戏。抗战时期,父亲在逃难路上与新婚妻子走散,从河南流落至昆明,做了一名铁路巡道工。抗战胜利后,父亲听说妻子已死在战乱中,就娶了位云南姑娘。待生下三个女儿,父亲却得知结发妻子并没死,一直在河南老家等他回去。父亲很是内疚,回河南把发妻接到了昆明。

父亲的云南妻子也是有情有义之人,一见丈夫发妻尚在,主动退出,离婚而去。何青贤是她生的第三个女儿,其时出生才八个月。

何父饱受流离之苦,却整天乐呵呵的,下班回家,放下榔头,拿起锄头,走进私家菜园子。在何青贤的记忆中,爸爸打理菜园子的画面,是全昆明最美的风景。更让何青贤受益终生的是,爸爸每天晚上为她们三姐妹说的评书、唱的豫剧。

何父只在建国后上过几天扫盲班,却浑身散发出艺术气质,熏陶着女儿走上了艺术之路。那个年代流行样板戏,何青贤先是自个儿哼哼,被老师发现,选进了学校的文艺宣传队。一经点拨,何青贤被父亲栽培起来的艺术细胞开始焕发光彩,把《红灯记》的李铁梅唱得有板有眼,惊动昆明市京剧培训班(昆明戏校前身)的老师,破格把她录取了。

戏校毕业后,何青贤被分到昆明市青年京剧团。那时候,样板戏正火热,进京剧团是许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美事,京剧团的帅哥美女。也是万众瞩目的焦点。领导只怕何青贤被人追捧,乱了心思不能好好唱戏,就给她指定了一个男朋友——京剧团来自唐山的帅哥齐国新。领导对何青贤说:“你放心,齐国新人老实,一辈子都不会欺负你。”何青贤一心想的是如何唱好戏,对领导安排的男朋友没怎么多想,就一口答应:“行,谁都行。”就好像领导给她安排的是一个演戏的搭档一般。

从此,何青贤就算是名花有主了,好多对她有想法的人一听她已有对象,就不再胡思乱想了。

不料,没多久“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何青贤用心学习了好几年的现代京剧,随着“四人帮”的倒台而成了笑话,曾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传统京剧,重新走上舞台。何青贤的好多同学顺应历史潮流,改行了。

何青贤改不了行,她已中了京剧的毒,死心踏地爱上了京剧。男朋友齐国新几年来一直鞍前马后地照顾她,端水打饭,言听计从,而京剧只是不断地让她吃苦头,但如果命运弄人,让她在京剧和男朋友之间二选一,她很可能宁愿嫁给京剧。

何青贤已无法回头,只能一条道走到黑。而且,她认真观摩“复活”的传统京剧之后,发现了她的魅力,越发痴迷,她开始跟着关肃霜等京剧名家学老戏,准备从一而终了。

很遗憾不能给父母唱一台戏

1981年底,何青贤父亲退休了,想回河南老家颐养天年。何青贤怕父亲和继母回到河南没人照顾,就想自己也调到河南去,唱京剧的,最好的单位当然是河南省京剧院。那时候,一个没有任何背景、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要想跨省调动,还是从“老少边穷”省份往内地省份调,想都别想。但何青贤太想了,就一个人跑到郑州河南省京剧团,找到领导说自己是云南的京剧演员,想调过来。

领导被何青贤的天真打动了,就让她露两手来看看。何青贤就表演了一段《卖水》,又翻了几个前桥。领导一看,煞是喜欢,又叫来几个其他领导,商量一番,当即拍板:“行,你回去办调动手续吧。”

何青贤如愿以偿调到了河南省京剧团,但她资历太浅,轮不上她上舞台挑大梁,她要想出人头地,还得下苦功夫。何青贤本来专攻青衣旦,为了拓宽戏路,她又拜住在北京的荀派京剧名家孙毓敏为师学花旦,常年在郑州和北京奔走学艺,随身挎包里。塞满了录音磁带。何青贤的努力有了成果,1982年。她凭一出《会审》获得河南省青年演员汇演一等奖。但河南的主流大戏是豫剧,作为京剧演员,何青贤不知道自己离成名成角还有多远。

何青贤一直有一个梦想,自己有一天成为角儿登台献艺的时候,要把父亲和她视为生母的继母请到前排正中,好好地看女儿演戏。父亲当年哼唱的豫剧培植了女儿的艺术细胞,她要还父亲几台京剧大戏。可是,还没等她成为角儿,父亲和继母先后去世了。何青贤籍贯虽是河南,却生在云南、长在云南,随父亲回河南只是尽女儿的本分,父母一走,她觉得自己就像失去了生活支柱一般无依无靠。

这时,湖北沙市来郑州找京剧角儿,有人推荐了何青贤。

何青贤在沙市人民剧场连演六场《红娘》,场场爆满,一向冷落的人民剧场再次焕发生机,黄牛党闻风而动,晚到一步你就买不到票。观众热切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让何青贤第一次领略什么叫成功。有人等在剧场门口送她鲜花,有人等在宾馆门口送她鸡汤。

唱完六场《红娘》,何青贤下不了台,她只好又接着唱《玉堂春》、《霍小玉》、《蝶恋花》、《痴梦》等等,一连唱了一个月。

唱满一个月,沙市人民不想放何青贤回河南了,各路人马轮番出场,劝何青贤留下来,留在沙市京剧团。

这时,何青贤已和齐国新结婚了,按河南的政策,齐国新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从云南调到河南,而何青贤只要答应来沙市,齐国新马上就可以调过来。

沙市是地级市,京剧团比河南省京剧团低两个级别,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在沙市,何青贤是角儿,她想唱什么就可以唱什么。

几乎没怎么犹豫,何青贤夫妻双双调到了沙市。

为了京剧的香火不灭

在沙市,何青贤为了京剧可谓呕心沥血。

有一回,何青贤坐大巴去北京请师父孙毓敏来沙市指导京剧,半路上出车祸,额头磕开一条大口子,她只怕耽误了去北京请师父的事儿,只草草在头上缠一圈纱布,就搭过路运煤车去赶火车。上了火车却没座位,何青贤一生爱干净,此时,站都站不住,顾不得地板脏不脏,钻进座位底下,昏睡过去。形形色色的脚在何青贤的脑袋边走来走去,没有人想到,那是国家一级演员何青贤。何青贤到了北京,孙毓敏一见她的狼狈样子,大吃一惊,赶紧把她送到医院,缝了九针。

无可奈何花落去,任凭何青贤们如何努力,进入90年代以后,京剧一天不如一天,剧场观众越来越少,终于少到不足以维持剧场正常运转,舞台帷幕难得拉开一回了。奋斗成为京剧名角的何青贤,不得不靠去歌厅唱流行歌曲为孩子挣奶粉钱。

2001年底,何青贤随沙市老干艺术团来深圳演出,唱了一曲《红梅赞》,边唱边画红梅。画画是何青贤出演荀派名剧《霍小玉》时学会的,只当作雕虫小技玩儿,没想到却惊艳鹏城,深圳京剧票友竞相传说何青贤如何神奇。

东湖中学校长动了心思,有意让何青贤去东湖中学教孩子唱京剧。只是,校长吞吞吐吐,教初中生学京剧,只是他一厢情愿的突发奇想,他不能把何青贤当正式教师调进来,上面也不会拨发相关款项,何青贤只能作为临聘教师来东湖中学,每个月只有一千多块钱工资。不知何老师是否愿意?

没想到,国家一级演员(相当于教授)何青贤居然一口答应。

此时,何青贤在沙市已基本上无戏可唱了。为了有戏可唱,为了教孩子们唱戏,时年47岁的何青贤离别丈夫和孩子,来到深圳,做了东湖中学的临聘老师,利用午休时间教孩子们唱戏。

东湖中学每个月给何青贤一千多块钱,沙市那边还给她发五百多块钱的基本工资,差不多每个月有两千多块钱,马马虎虎能维持基本生活。何青贤很满足,唯一遗憾的是,再有天赋的孩子,她只能教三年,他们就毕业而去,她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京剧苗子出来。后来,她想通了,自己在东湖中学培养的不是京剧演员,而是京剧观众,学生们通过跟她学习,都打心眼里喜欢上了京剧,只要有人喜欢京剧,京剧的香火就不会灭。

所以,何青贤很乐意做这个月薪一千多块钱的临聘老师,每换一个校长,她都担心新校长不喜欢京剧,要取消京剧社。让何青贤欣慰不已的是,15年来,东湖中学换了四届校长,每个校长都很重视京剧社,都要给她涨工资,如今,何青贤笑眯眯地说:“我的工资已涨到七千多了。不过,我多搭了一个人,我先生齐国新前几年退休后,到深圳为我做义工来了。”(相濡以沫多年,齐国新现在成了何青贤离不开的左右手,协助她组建了紫荆戏曲艺术团,还是《罗湖桥》的编剧。)

与此同时,深圳的京剧事业在何青贤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取得了丰硕成果,深圳如今有好几十所中学在东湖中学的带动下,开设了京剧兴趣班。

2015年,何青贤获得中国戏曲表演学会颁发的“推动京昆突出贡献奖”,成为“荀派艺术继承人”。(楚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