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之路,追逐世界的尽头

  • 来源:旅游新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6-12 17:08

北纬68°,在北极圈来一次海钓

我们的北极行,是从挪威的罗弗敦群岛开始的。罗弗敦是一个狭长的群岛,位于北极地区,本该是苦寒之地,但受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远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温暖。岛内只有一条主路——E10公路,所以非常适合自驾,怎么开也不会迷路。我们所住的奥村位于群岛的最南端,第二天一早,我们便驾车从南向北开。左边是山,右边是海,标志性的红房子散落在海岸线上,宛如一朵朵盛开的花朵。

罗弗敦群岛之美,最美在雷讷村,观赏雷讷的最佳位置则在Reinebringen山上。虽然对美景早有预料,但当我们登上顶峰,真正见到眼前的美景时,仍忍不住要大声赞叹这人与自然共同绘制的动人心魄的至美画卷。蜿蜒的长桥连接着村落,如同串出了一条绝美的项链。深入海湾的岬角、临海而建的木屋和谐地共存在一个画面内。这些小木屋曾是辛勤劳作的渔民的家,而现在,则多成了文人、画家、摄影家、音乐人的临时居所。

罗弗敦群岛的鱼类资源非常丰富,其中著称于世的是鳕鱼。每年1月至4月,千万条鳕鱼就像一个个橄榄球,摆动着圆滚滚的身体,一股脑儿地涌向北大西洋。场面之壮观,不逊于东非大草原的动物大迁徙。这里有这么多的鳕鱼,鳕鱼干加工业自然也就成了岛上的传统支柱产业。每年2、3月份,渔民们就开始晾晒鱼干了,其中仅罗弗敦群岛的莫斯克内斯地区的产量就占了全挪威的三分之一。可别小看了这些鱼干,它在挪威的历史上可是举足轻重的。13至14世纪时,挪威国家财政收入的80%来自于“鱼干产业”。

当地人对鳕鱼的处理是将鳕鱼的头和尾砍下来丢掉,只留下鳕鱼肥壮的身体,他们大概不会理解我们中国人能有“天目湖鱼头”“剁椒鱼头”这样的名菜吧!我们本想买些鳕鱼做晚餐,没想到的是,渔民慷慨地送了我们一大袋新鲜鳕鱼,价值大约100挪威克朗!品尝了鳕鱼的美味,我们决定自己出海去海钓。

欧洲的鳕鱼看挪威,挪威的鳕鱼看罗弗敦群岛,而罗弗敦群岛的鳕鱼则在亨宁斯维尔。正如一首歌中唱到:“我是一条真正的罗弗敦鳕鱼,因为我出生在亨宁斯维尔”。从奥村到亨宁斯维尔有100多公里的路程,一路风光旖旎,美不胜收。亨宁斯维尔由多个小岛组成,背靠高山,四周被大海环绕,号称“北方威尼斯”。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鳕鱼产地,每年冬季,北大西洋鳕鱼聚集在这里产卵。

我们的船驶出港口,海面顿时开阔起来。近处的桥、远处的灯塔、上空的海鸥、习习凉风、柔和阳光,令我们心旷神怡!我们很快被船长的驾驶舱所吸引了,舱内最为醒目的当属一台声纳探测仪。船长告诉我们,探测仪屏幕里的这些小白点都是小鱼,红色的点是大鱼,色块越大,鱼的体积越大。“如果满屏红色,那我们是不是就撞上鲸鱼了?”我开玩笑地说。“这里是有鲸鱼的,今年我都已经看到6、7次了!”船长从容答道。

有了这先进仪器,我们很快找到了鱼群,也很快有了收获。上钩的鱼是一条鲭鱼,体形狭长,头及背部呈蓝黑色,上侧面有数列蓝黑色圆斑点,腹部为白色,背鳍与臀鳍之后有角刺。大家渐渐都有了收获,但多是鲭鱼和绿鳕,大家都在等待罗弗敦群岛盛产的大鳕鱼的出现。

突然,一位同伴激动地高呼:“Captain,bigfish!bigfish!”船长立马抄起鱼叉就跑过去帮忙,大家手忙脚乱,就这样一条大鳕鱼出水了!“Tenkilograms,Congratulation!”船长大声宣布。鳕鱼最大可以长到近两米长,一两百斤重。夸张地说,在鳕鱼鱼汛的时候,人们甚至可以踩着鱼背在海面行走!中午,船长就在船上为我们做了一顿就地取材的午餐。大块白嫩的鳕鱼肉,配上黄油和脆片,一个字形容:鲜!

北纬78°,诺亚方舟之地

对于北极之行来说,北纬68°的罗弗敦群岛只能算是餐前小点,我们的目标是深入北极地区,抵达北纬80°去看北极熊!我们从奥斯陆一路向北,经过3个小时的飞行,抵达斯瓦尔巴群岛的首府——朗伊尔城,这里已经是北纬78°。机场很小,行李转盘上的这头北极熊标本非常惹眼,它仿佛昭告着所有游客:这是我的地盘!事实上,在斯瓦尔巴群岛,熊确实比人多,并处于高度保护中,它们的确是这里的主人!

斯瓦尔巴群岛在12世纪由北欧海盗首先发现,1596年巴伦支航海至此,命名为斯瓦尔巴(意为寒冷的海岸),这才为世人所知。17世纪,斯瓦尔巴成为重要的捕鲸中心。1611年,荷兰和英国的捕鲸船曾来此地,其后法国、汉萨同盟、丹麦与挪威的捕鲸船相继来此。在朗伊尔城的博物馆,展览主题中一个重要篇章就是捕鲸史。

1800年,当地捕鲸业衰退。在20世纪初,斯瓦尔巴群岛发现了煤矿,美国、英国、挪威、瑞典、荷兰及俄罗斯的公司与个人开始勘测煤藏量并要求取得矿产所有权。1920年的《斯瓦尔巴条约》约定该群岛的主权归属挪威,矿权则为签约国平等享有,矿权之争乃告解决。但现在只有俄罗斯和挪威仍在该群岛采煤及输出。

位于斯瓦尔巴群岛的巴伦支堡,是斯瓦尔巴群岛第二大定居点,人口仅次于朗伊尔城。三分之二的常住居民是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巴伦支堡附近的大山里蕴藏着丰富的煤矿资源,只有在夏天短短的几个星期里才能进行采矿。由于远离大陆,受政治影响较小,岛上还存有大量苏联时期的建筑,甚至还有列宁塑像。鲜为人知的是,斯瓦尔巴群岛可谓一艘坚固的“诺亚方舟”。在斯瓦尔巴群岛的地下深处,建有“世界末日种子库”,这是确保全球粮食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这座种子库可存储225亿颗种子,旨在保护农作物多样性和应对小行星撞击地球、核战争等灾难。种子库建于冻土地带的岩石中,因此不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其位置高于海平面130米左右,即便格陵兰的冰盖融化,或者南极的冰层完全消融,海平面上升61米,它也会安然无恙。

北纬79°,遇见偶像——极地勇士

北极星号邮轮于1956年下水,是海达路德船队中最老的一员,号称是挪威国家遗产。2015年8月4日,我们登上北极星号,开始了北冰洋之旅。经过一天的航行,于次日抵达新奥勒松。在新奥勒松,我遇见了偶像阿蒙森。

在大航海时代,哥伦布向西,麦哲伦、迪亚士向南……相比之下,鲜为人知的是,当时还有一批探险家向西北和东北,他们轮番向北极发起了冲击……

在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有一篇《南极争夺战》,讲述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历经艰险抵达南极点时,却发现另一支探险队已经捷足先登,插上了他们国家的国旗。斯科特在悲愤中返程,又不幸遇到暴风雪,魂留南极。那位捷足先登的人就是挪威极地探险家阿蒙森。

阿蒙森曾在挪威海军服役,1901年到格陵兰东北地区进行海洋学研究。他决定挑战困扰航海家达300年之久的“西北航道”,在1903—1906年乘单桅帆船第一次通过西北航道(从大西洋西北经北冰洋到太平洋),并发现北磁极。1926年6月,阿蒙森和美国人埃尔斯沃斯合作,乘飞艇从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勒松起飞,经过北极点,到达阿拉斯加的巴罗角,首创了“斯瓦尔巴群岛—北极点—美洲”的世界飞艇飞行记录。

1928年6月18日,阿蒙森从新奥勒松登上飞机,去营救另一位极地探险家,但那一次飞行后再也没能回来。根据包括中国在内的33个国家参与签订的《斯瓦尔巴条约》,斯瓦尔巴群岛成为北极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非军事区。条约承认挪威“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权”,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的目的所利用”。但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主进出,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活动。

新奥勒松,是距北极路程最短的永久定居点。尽管这里冬季常住人口不超过30人,但小镇上的旅馆、饭店、邮局和超市等配套设施齐全。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里常年吸引全球各地的科考人员来此地考察研究,多个国家在这里建立了北极考察站,其中就有我国的黄河站。

黄河站是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成立于2004年7月28日。中国北极黄河站是中国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中国也成为第8个在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北极科考站的国家。最值得称道的是,北极黄河站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

我们来到了黄河站后,站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由于北极地区生态极其脆弱,因而游客不得在新奥勒松过夜,同时游客的行进路线也被划出了严格的界限。这里的垃圾分类就有25种之多!剩饭剩菜就地掩埋,其余垃圾都要运到挪威本土进行处理。在斯瓦尔巴群岛,人过世后也不能就地安葬,必须运往挪威安葬。在黄河站外,一个斜插在泥土里的黑色圆桶吸引了我们的注意。站长向我们解释,由于这里有北极熊出没,所以出门要带枪,但回来之后,对着圆桶扣一下扳机,以确保枪里没子弹了。

北纬80°,乘冲锋舟抵达北极冰川

我们乘坐的北极星号在北冰洋游弋期间,为了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北极,船每天都会靠岸。

一旦上岸,北极熊随时可能出现在我们周围,所以向导都会背着来福枪。北极熊看似憨态可掬,它一旦被激怒,后果会非常严重。

在极地能看到一抹绿色和红色的植物,不禁让人有些感动。这些植物虽然非常稀疏、矮小,但却为驯鹿、兔等食草动物提供了宝贵的食物来源。同时,北极熊、狼、北极狐等食肉动物也依靠捕食其他动物得以存活。

在野外遇到动物并不容易,有时动物就在眼前也未必能让人发现,因为它们有着很有效的保护色。这些动物们一般就两种颜色,夏天是灰黑色,与裸露出来的岩石、沙砾的颜色一样,这种颜色也能帮助它们多吸收些热量。在冰雪降临后,它们就又全都换成了白色的“冬装”。

如果论数量多少来看,除了鱼类,北极最多的应该就是鸟了。据统计,北极地区的鸟类共有120多种(南极只有43种),其中多为候鸟,常驻的鸟类有12种。生活在北半球的所有鸟类,大约有六分之一要到北极地区繁殖后代。也就是说,北极地区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这是因为这里不仅有辽阔的草原、丰富的食物,而且还有安静而干净的环境,很少被人类干扰。

在极地徒步中,导游突然示意让我们停下,感受北极夏天的声音。我们静静地坐在地上,屏住呼吸,仔细聆听,那是一种很奇妙的声音,万籁俱寂中,寒风呼啸、流水潺潺,远方还隐约传来冰块崩塌的响声。

在北冰洋上,寻找动物的踪迹主要靠经验丰富的水手带领,而且一般我们离动物的距离很远。相对于陆地动物,海洋生物或许是因为藏在水里,或许是因为各种流传古今的海怪传说,都显得更加神秘,一条忽隐忽现的水迹线都会引得大家紧张半天。

一天晚上,大家都已就寝,此时广播里突然传来急促而兴奋的声音。虽然听不懂说的是什么,但我们都知道,准是有人发现了大型动物。我们抓起相机和摄像机,跟随着人流冲上甲板,大家都不禁大喊:“那是一头蓝鲸!”

我们看到蓝鲸将鼻孔抬出水面“狠狠”地喷出水雾。其实这样形容是不准确的,因为蓝鲸从鼻孔里喷出的不是水或水雾,其实是气体,由于气体遇冷后凝结成了水雾,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蓝鲸在呼吸呢!

当然,在北极圈内最激动人心的还是看到北极之王——北极熊。我们以为在这个熊比人多的群岛,虽说不一定能随处可见北极熊,但至少也不会太难。实际上,由于气候的变化,要看到熊还真不容易。我们在旅途中一共看到两次熊,都是母子两头,其中一对正在寻觅食物。北极熊的肤色其实是黑色,北极熊的毛是无色透明的中空小管子,直观为白色,但在夏季由于氧化可能会变成淡黄色、褐色或灰色,这也算是北极熊的保护色了。

北极与南极,虽然都是极地,但南极大陆全覆盖着终年不化的冰盖。北极没有陆地,有的只是冰封的海洋、岛屿,冰封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其余海面上分布有自东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仅巴伦支海地区受北角暖流影响常年不封冻。2015年8月5日晚9时许,我们穿过北纬80°,巨大的冰川横挡在我们面前。北极星号抵近冰川,我们乘坐冲锋舟向冰川脚下进发。冲锋舟在浮冰中小心地穿行,碾压过的冰块“咔咔”作响。巨大的蓝色冰川一览无遗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离开冰川,返回北极星号时,我坐在冲锋舟船尾,我希望自己是这一群人中最后离开的,望着逐渐远去的冰川,心中有万般地不舍。

离开时,我们各自带了一块冰。冰中的气泡是在冰形成过程中自然灌入的,也许有上千、上万年的历史,科学家可以据此研究气候的变化。就要离开北极了,临别之际,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我们与北冰洋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我们脱光衣服跳入冰冷刺骨的北冰洋里,这种感受令我永生难忘。上船后,船长为我们颁发了“穿过北纬80°”和“北冰洋泳”的证书。

短暂的北极行结束了,但我仍感觉并没有离开北极,它还在我身边。(峰语同周0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