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地产的独自等待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养老地产,万科,保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8-18 10:11
慢热的养老地产市场,中国最知名的一群地产商,正为即将爆发的富裕退休族做着耐心而精明的筹谋。
在万科榕悦城市长者照料中心,白叔与妻子和往常一样,在一楼餐厅和其他同伴一起用午餐,他细心地将盘子和食材递给身边的女士,又帮助一位坐轮椅的阿姨挪到桌边就餐。饭后,他悠闲打开报纸,一边阅读一边坐等同伴用餐,生活恬淡而自然。
白叔将近90岁,2016年10月,作为首批入住的长者,与妻子一同住进位于广州核心区的照料中心,此前,他一直住在30分钟车程外的番禺区。退休前,白叔从事多年医师工作,晚年在养老机构接受专业护理,一直在他计划之内。
很多人像白叔一样,开始接受专业机构的养老服务,养老产业的前景实在诱人,产业集团、投资机构加速进入养老地产市场。当房地产进入“白银时代”,转型中的房企纷纷将养老产业写进发展计划,进行重点孵化。
万科、保利、远洋、绿城等知名地产商,均试图获取养老地产的“红利”,成功将80后、90后转为“房奴”后,他们掉头为即将退休的大批60后、70后做好预备,这是一个更富裕的阶层。当然,探索和试水也远非一帆风顺。
富裕的长者们
根据常用的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或者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10%,即意味进入老龄化社会;一旦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14%,被称为“老龄社会”。
有评论称,中国将是“世界第一个步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超级大国”。根据联合国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国已进入老龄化人口快速增长阶段,将在2024年至2026年前后进入“老龄社会”。预计到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48亿,占比17.17%;到2025年,6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2亿;2050年将突破3亿。
“老”字在现代汉语中解释为:年纪大、时间长、有经验等。“我们不再用‘老人’、‘老年人’等称谓,而是称其为‘长者’。”万科广深区域养老业务推广负责人程明阳告诉《21CBR》记者,大部分老年人追求的是体面有活力的晚年生活,不愿意被贴上“老人”标签。
若以60岁为标准,1957年之前出生的人群,已开始步入“长者”阶段,更重要的是,1962-1973年出生的、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一波“婴儿潮”人群,即将陆续进入退休状态。
若以地域分布而言,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一线城市,65岁以上人口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家庭可支配收入和教育程度相对高,思想观念更为开放,医疗护理要求更明确,他们正成为养老产业第一批的主力消费人群。
实际上,不只是白叔夫妇这样真正的长者,很多人选择主动“适老”,未雨绸缪。在保利花园和院健康生活馆的注册名单中,最年轻的会员不足40岁,“客户就把这里当成一个休闲场所,有些照护,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馆长袁宝玉告诉《21CBR》记者。
“一旦中国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退休,中国养老产业的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绿城乌镇雅园项目总经理朱浩义分析,财富大多集中在60后、70后人群手中,“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2000年以后财富快速聚集,他们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正当盛年时赶上改革的红利期,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相比之下,80后机会相对有限,且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不少为独生子女,要担负起父母的养老压力,财富自由度要小得多。
因此,曾属社会公益事业、政府主导的养老地产市场,正逐渐成为地产开发商和机构投资者布局的重要领域。“未来数十年内,养老地产行业存在强劲需求。对于发展商和投资者而言,养老市场存在大量发展机遇,尤以中国一线城市为甚。”地产咨询机构高力国际在《暮色中国:养老地产市场之契机》研究报告中指出。
“未来20年,养老产业会诞生一个万亿市值的企业,可能来自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可能来自保险或者医院行业。”万科集团副总裁、北京区域首席执行官刘肖曾在其参与的“怡园光熙长者公寓”发布会上如是说。
养老产业概念虽火,但国内远未成规模,中国现有养老物业存量有限,且品类相对单一。
朱浩义向《21CBR》记者解释说,日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后才进入老龄化社会,故而支撑养老产业的条件充足,例如立法、人员素质、产业环境等均已配套,“中国面对最大的问题是未富先老”。政策环境相应滞后,产业链成熟度低,养老设施严重匮乏,限制了推进的速度。
同时,养老地产往往是地产、金融、医疗资源三者整合,适老化设计水平、后期专业度管理等运营要求高,此外,运营的养老地产设施,大多回报率有限,具有回报周期长、专业人才匮乏、盈利模式单一等挑战,跃跃欲试者中,屡遭碰壁者不在少数,地产商中能坚持下来的多是些大玩家。
亲民的探索
作为长期的地产一哥,万科进军养老的探索起于7年前。
2010年,万科开始布局养老地产,进入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青岛、成都等一二线核心城市,率先在全国搭建了专业康复医疗业务的完整资源链,形成兼具医疗、康复、养老、护理为一体的医养联合体专业产品体系。由早期的杭州随园嘉树养老公寓,后发展成市级养老机构“榕悦”,再增加嵌入式社区养老产品“智汇坊”,迄今,万科在全国大中小型养老项目,整体已近200个。
2016年10月,万科城市长者照料中心榕悦正式在广州亮相,项目选址在广州核心的天河区,由闲置物业改造而成,整体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设置310个床位,以“康复+养老”两大核心功能为主,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向客户提供全托养老护理、健康膳食、日间照料、文娱活动、老年学堂、健康管理服务、三甲医院绿色就医通道、养生度假以及居家养老等服务。
其中,居住楼分护理楼和长者公寓两栋,设置有单人房、双人房及三人房,均配备独立的卫浴设施,适老化设施齐全:厕所空间放大,可以容下两张轮椅在里面活动;护理床位均配滑轮,方便卧病老人的进出;自理老人床位增加起床扶手,家居多为圆角,减少碰伤几率……
在公共区域则设有图书区、露天花园、儿童乐园等活动场所,其中,儿童乐园的设置是满足长者子女携儿孙来探视的需求。据照料中心院长徐丽霞透露,长者平均年龄在83岁以上,最年长的为97岁,“60%-80%为周边5公里之内的居民,方便就近探望。”
以广州市区生活水平而言,榕悦的价位定位在亲民的中等水平。“一位自理老人若选择在双人间的一个床位,一月吃住护理大概需要4000元。”徐丽霞告诉《21CBR》记者,老人若不能自理,收费差异集中在护理费,按照程度每月800-2500元不等,开业半年以来,目前入住率为三成。
“2018年前,我们计划做6家榕悦,20家智汇坊,最迟到2020年,在广深两城要达到10000个床位。”程明阳表示。
智汇坊是万科社区级嵌入式养老项目,规模较小,目前集中在万科全国各地的城市花园小区进行试点。其中,广州的城市花园智汇坊,首个试点项目在2017年初开业,服务包括日间照料及短期全托,针对子女白天上班、家中有康复需求的家庭以及空巢家庭,提供护理、康复、健康管理和日常生活照料服务。
智汇坊管家张加鹏告诉《21CBR》记者,起步期一度非常艰难,第一个月只有一位老人接受服务,后来不断调整适老化设计和服务,现有的27个床位已全部住满。
为使长者的晚年时光更有品质,万科还准备打造健康养生属性产品。“我们希望尽量弱化‘老’字,给予健康养生概念更有想象力的名词。”万科广深区域养老业务特许合伙人陈瑶对《21CBR》记者描述说,新产品的选址将主要考虑自然环境优越、空气质量良好的区域,设计中会划拨土地用于老人日常种菜,回归田园生活,与山水亲密接触。
陈瑶透露,开发中的产品坐落在广州郊区的增城,类似杭州随园嘉树的模式,属于CCRC模式(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y,持续照料退休社区),最快于明年面市。无独有偶,保利地产一样走大众路线的“机构+社区”模式。600平方米,4名工作人员,2015年,保利和院健康生活馆旗舰店入驻广州海珠区的保利花园,主要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长者学院、书画阅读、健康管理、康复理疗、助浴理发等特色服务;同时搭建居家网络信息服务,建立“长者智能化服务平台”,以生活馆为服务站向居家提供定制服务。
“我们这个社区大概有长者2600人左右,开业两年,注册会员已经达到700多人。”馆长袁宝玉介绍,虽然场地不大,但是日常服务项目及特色课程相对丰富,日均客流达到30-50人次左右。
保利养老事业部社区养老总监张琴告诉《21CBR》记者,和院健康生活馆的智能手机课就颇受欢迎,由年轻工作人员教长者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包括下载热门社交APP、使用和院健康APP进行订餐及服务预约等。另外,依托物业团队,也为有特殊需求的长者提供上门服务,比如送餐、理发、理疗康复、陪诊就医等。
从2007年开始,保利养老团队先后到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地考察学习,从零开始积累经验,现有养老团队成员,多数之前在医疗养老机构任职。张琴笑称:“我们都是业内人士。”目前,保利和院健康生活馆已有10家,分布城市包括北京、太原、成都、武汉等地。
依托保利物业,保利计划在今年年底在广州开设“和悦会”。和悦会属于社区嵌入式小微机构,集短期照护、日间照料及居家服务为一体,计划经营规模达到50张床位左右。同时,保利养老在北京打造了医养结合大机构“和熹会”,床位在200张以上。至此,在产品上,保利已完成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布局和设计。
“依托物业开展养老服务,进行资源共享,这是保利的优势所在。”张琴告诉《21CBR》记者,老人家一般防范心理比较重,物业可以起到很好的连接作用,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上门探访老人,如果不熟悉情况下常吃闭门羹,但由物业工作人员协同会较顺利,将养老当成物业服务的一部分,两者可以相辅相成。
中国政府现在倡导“9073”养老模式,即老年人90%居家养老,7%享受社区养老服务,3%则是机构养老,地产商将养老服务引入到家庭和社区,正好有利于这个比例目标的达成。
由副业到主业
对绿城创始人、蓝城董事长宋卫平而言,养老从地产副业到成型的产品体系,2013年正式面市的乌镇雅园是一个重要节点。“养老是我们从最初相对单一地做房地产,到现在全面做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朱浩义这样形容。
乌镇雅园由雅达国际携手绿城、蓝城共同打造,由此开启了后者的养老产业版图。业内评价,宋卫平在养老地产上的思考高度要超出同行一大截,却鲜有人知道,宋卫平最初关注到养老领域,可追溯到1997年,时年40岁的他,绿城的地产事业刚刚起步,在杭州开发首批项目时,就格外关注老年事业,一直默默向老年大学捐款,没有过多声张。
其后,项目越来越多,宋卫平注意到一个普遍景象:白天的小区内,多数年轻人上班,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带着孩子。于是,绿城不断增加老年颐乐学堂等设施,慢慢积累自己养老服务的能力。
2008年,绿城在杭州余杭一个50万方的大盘中尝试着建设了一座养老公寓,部分售卖、部分出租,同时提供护理服务,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样本。慢慢地他们发现,虽然硬件设施不比国外差,老人的生活状态依然不佳。随后,绿城突破传统护理养老概念,构建了一套“学院式养老”的新体系,2013年正式在乌镇雅园试用。
坐落在乌镇雅园内的颐乐学院,面积达3.5万平方米,是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老年大学之一,课程包括运动养生、书法国画、摄影下棋、烹饪园艺、音乐舞蹈……雅园共有21个俱乐部,其会长和组织者均是业主,“教学相长”的模式,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朱浩义告诉《21CBR》记者,在学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其中,有位来自农村的业主阿姨,随儿女住进雅园,起初内向的她不愿意多与人打交道,在参加颐乐学院集体课程后,逐渐开朗起来,慢慢开始打理自己,甚至学习化妆,精神状态有了非常正面的变化。鉴于乌镇雅园的成功试水,养老项目开始成为蓝城小镇项目的一个标配。
2016年初,有着15年高端房地产营销管控经验的孙健,加入了远洋集团的养老团队。“一开始,远洋就定位要做高端的服务品牌。”孙健表示,集团的养老战略非常明确和坚定,视作发展重点,致力于成为中国养老行业第一梯队的领先者。
2012年,远洋地产即成立远洋养老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推出旗下养老服务子品牌“椿萱茂”,首先专注在高端老年公寓的投资和运营。依据“立足北京,全国布局”思路,椿萱茂已完成北京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布局,正在筹备开业的有4家,自去年起陆续进入了上海、广州、武汉、成都等城市,北京以外的落地项目达十余个,形成了老年公寓、长者社区、嵌入式照护中心三大产品系。
作为远洋养老轻资产的代表作,椿萱茂老年公寓在北京已开业运营了四家。“我们会长期租赁闲置或低效的物业,进行重新改造。”孙健算了一笔账,一位情况正常的长者,每月在椿萱茂花费的床位费、餐费、服务费等加起来,约在1万-1.5万元之间,而大部分中端养老机构,该数字仅为5000-8000元/月。孙健表示,远洋养老只做“金字塔尖”的部分,“在养老高端品牌中,远洋敢说是数一数二”。
相比其他机构重照护,远洋标榜的服务对象的是“活力长者”,以保持长者的独立性及社会性,服务的长者群体年龄分布集中在75-95岁之间,自理比例仅为15%,但凡能自理或者只需轻度护理的人群,远洋经常组织郊游,鼓励他们多走出去参加社会活动。
此外,远洋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城市已进行了众多大手笔的重资产投入。“像北京项目,我们将拿出后沙峪地块,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来打造‘椿萱茂.璞湾长者社区’。”孙健透露,该项期预算投入超30亿元,正处于筹划建设阶段,“远洋在养老板块非常舍得投入,准备以收购或购地开发的方式,自持更多的养老项目,目前这在国内很少有企业能做到。”
房企的账本
截至2017年7月,全国超80家房企进入养老领域,其中不乏浅尝辄止者。无论是保利的“三位一体”养老模式、万科“邻里式”养老,或者远洋的“高端半护理服务机构”以及绿城的“学院式养老”,所有机构都必须回答同一难题:盈利模式在哪里?
陈瑶算了一笔账,以万科的运营体系而言,人工成本大体占到总成本的1/3,租金成本比重相当,如果日常运营不能精简节约,基本没有多少利润空间。张琴表示,保利对业主收取的价格较低,现阶段以提高服务为主,意在培育市场,无法奢谈盈利。
“养老产业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专业要求高,一般中小企业很难驾驭,各家商业模式不尽相同,实现盈利的寥寥无几。”孙健透露,椿萱茂这样的轻资产产品,项目投资往往达数千万元,他坦言,刚起步的养老地产在国内盈利模式非常单一,除了物业销售,集中在服务费和床位费,“远洋主打高端养老,收费在北京是最高的,暂时也不能实现盈利”。
高力国际中国区研究部高级董事谢靖宇评价称,房地产的养老地产细分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最受青睐的盈利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各家之所以不计成本投入,是因为养老产业的前景实在诱人。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养老服务市场消费需求在3万亿元以上,2050年左右将达到5万亿元,养老服务业涵盖老年人衣食住行、生活照料、用品生产、医疗服务、文化健身娱乐等多个领域,涉及面广、产业链长,潜力极大,只是尚待启动。
“国外有很多经验可以参考学习,其中政府支持养老产业占很大部分,国内依然不容易做到。”业内人士告诉《21CBR》记者,国内政府支持养老产业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优惠目前还不多。
对比养老行业成熟的日本,2013年,65岁老年人口比例攀升到25.08%,即4个日本人中就有1个为65岁以上老人,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即着力于开始研究和建设养老保障体系,形成了养老年金保险制度、介护保险和长寿医疗保险的“一体两翼”格局,养老保障体系较为成熟。
比如,日本政府要求,20岁以上、60岁以下的国民,必须参加养老年金,覆盖全体国民;介护保险则是通过鼓励原宅养老,申请人通过与照护商协定,向政府申请相应等级的“介护保险”费用,在上限范围内的部分,由个人支付10%,国家承担90%。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则建议,地产商可以拓展盈利模式,比如养老地产适当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进行结合。
“当前养老和健康地产的分支业态和概念不断出现,体现为休闲地产、健康地产、生态地产等概念,所有业态都和养生关系密切。”严跃进表示,基于消费升级的大背景,结合流行的移动互联网概念、提升中的物业配套和服务以及日益科学的产业规划等因素,均有助于“养生地产”的发展,“此类产品的前景,要吸引足够人群买单,针对大城市高净值人群的精准营销很关键”。
养老地产属于“慢热”型,要求服务至上,更需长远发展的定力,严跃进认为,未来一定会有更多房企加入其中,“对于居住者的研究、土地的运作等有很好的经验,这是地产商的优势。”
“放长远来看,5年甚至更长时间,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我有信心养老地产绝对可以盈利。”起步艰难,张琴仍有足够的信心。那么,迎来真正的大爆发,究竟要多久?
“大规模的蓬勃发展可能在20年以后,尤其当70后群体进入退休状态,他们可能会提前进行养老规划,同时具备经济基础,产业将真正进入一个良性状态。”陈瑶憧憬道,“只要5到10年,养老产业一定看得到完全不同的气象。”
本刊记者 罗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