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 新希望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考,教育,小康指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9-05 10:28
2017中国教育小康指数:76.0
四十不惑。2017年,40岁的高考迎来了“新高考元年”。“2017中国教育小康指数”为76.0分,比上年提高了3.2分。在“最受中国父母关注的九大教育类型”排行榜中,高中教育最受关注,这也是高中教育首次击败义务教育,登上该排行榜榜首。
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2016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7.4%,比2012年提高12.9个百分点,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小学净入学率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4.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5%,比2012年提高2.5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远程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蓬勃发展,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加快。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五年来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上升到94%,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40%增加到80%,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直接服务于近1亿农村中小学师生,全国6.4万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第三方评估表明,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
近日,教育部党组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晒出了这样的成绩单。“办好公平优质教育”、“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从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生,到博士,从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到老年教育,从城市到农村,中国教育改革继续前行,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
2017年,国人对中国未来教育改革又有怎样的期待?
最关注教育类型:高中教育首登榜首
2017年8月,《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了“2017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及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2017中国教育小康指数”为 76.0分,比上年提高了3.2分。
中国教育小康指数主要是从教育投入及政策偏向性、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及执行、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满意度、对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平均受教育年限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本年度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及执行指数和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数继续保持领先,分别为91.1分和86.4分,分别比上年度提高了1.1分和3.8分;教育投入及政策偏向性指数进步最快,从上年度的72.8分迅速升至76.7分,提高了3.9分;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满意度指数和对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指数分别为68.3分和61.8分,均比上年度提高了3.6分,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在入园难入园贵、择校问题、学生减负、教师待遇等近30个涉及方方面面的教育问题中,今年中国父母们最关心的是什么?《小康》调查显示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择校问题、教师素质、教育公平、教师待遇以及教育培训市场乱象。
人们最关注哪种教育类型?“2017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高中教育最受关注,首次击败义务教育,登上榜首。其次是初中教育,再次是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的排名一直比较稳定,常随义务教育之后,本年度亦如此,位列“最受中国父母关注的教育类型”排行榜第四名。在“2016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中,高等教育第一次击败义务教育,登上榜首,而在今年的调查中,高等教育则又被反超,位列第五位。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和民族教育则分列第六至第九位。
2017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一直肩负着社会赋予其“改变命运”的重要使命。不少高中或已经沦为大学的“预备班”:高考考的内容就学,不考的不学或少学,学生匆匆忙忙把高中教学大纲规定的三年完成的计划压缩到两年甚至一年半完成,目的就是把剩余的时间挤出来向高考复习冲刺,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高质量考生”,而非“高素质学生”。
对此,教育界一直在反思。近日不断升级的“衡中输出”风波便是最好的一个例证。
众所周知,河北衡水中学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惊人的优异高考成绩,有着“最牛高中”的称号。但是,衡中高强度训练适应考试,是否扼杀学生创造力甚至践踏教育本身,广受外界争议。
3月底,衡水中学分校在浙江平湖揭牌,标志着衡水中学正式入驻浙江。此举引发了浙江教育界的震动,浙江当地一名教育官员公开表示,引进“衡水模式”是素质教育的倒退,浙江不需要这种学校。
4月份,有媒体报道,浙江省教育厅领导已经就此事正式约谈嘉兴市、平湖市政府有关领导。
紧接着,风波再度升级,6月初,河北省教育厅首次在官方层面,以发文的形式针对以衡水中学为代表的衡中系学校提出整改要求。
“衡水中学进驻素质教育大省--浙江”,被解读为“衡水中学向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输出教育模式”。怒怼者与衡中铁杆粉丝的“交火”从教育界蔓延到媒体,直到几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出面“制裁”衡中,依旧未见平息。
人们常说,四十不惑。2017年,40岁的高考迎来了“新高考元年”。从各地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看,新一轮改革方向的亮点之一就是打破“唯分数论”,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评价机制,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录取。按照政策要求,高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
可以预见,我们的基础教育、高中教育以及学生、家长正在以不同方式感受着高考新政带来的变化。
别让“独立自由”走远
超四成受访者捍卫大学精神
高考改革连接的另一端是高校,人们废寝忘食、努力学习为的就是能够上一所好大学。虽然在本年度“最受中国父母关注的教育类型”排行榜中高等教育位次有所下降,但其所占比重却不减反增,由去年的36.3%上升至本年度的37.1%。
按照惯例,“2017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请受访者评选出了“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十大问题”,“教学质量不高”以60%的得票率位列榜首,“官本位严重”(54.3%)位居第二,“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49.5%)排在第三,“人文教育匮乏,学生素质成问题”(48.6%)和“功利化愈演愈烈,名校‘掐尖’白热化”(45.7%)位居第四和第五,位列第六至第十位的分别是“学风浮夸、学术造假”(45.3%)、“评价学生过于依赖分数和量化考核”(42.9%)、“研究生扩招泡沫化,质量下降”(34.3%)、“对学生不是‘服务’而是‘管理’”(33.3%),以及“关门办学,开放性不够”(31.8%)。
那么,什么才是好大学,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面对这一问题,“2017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45.7%的人认为是“培养人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2.9%的受访者选择了“培养专业人才”,14.3%的人选择了“培养人们成为负责任的公民”,5.7%选择了“帮助人们发展并使他们幸福”。另外4.5%选择“帮助人们实现经济独立”,4.2%认为应该“培养精英”,1.5%认为是“帮助人们改变命运”,1.2%认为应该“培养通才”。
著名学者、厦门大学教授谢泳分析认为,作为现代社会组织,大学自产生以来一直肩负着两大重要功能,即保存和传承人类的知识,同时创新知识和养成健全的人格。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保存和传承知识的方式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学习”的概念也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如果大量的“学习”不能带来创新,这种“学习”的意义将非常有限。与此同时,大学的培养健全人格功能正在显得日益重要。为青年计,为未来计,中国办大学的人必须自觉清晰意识到未来大学生适应社会的主要精神是独立和自由,他们必须在大学养成现代的创新意识和基本素质,学会容忍别人的挑战和包容不同的意见。
由此,谢泳预计,教员和学生的关系在未来大学里将有可能重新回到传统的师徒模式,即有思想共鸣才产生关系,在现成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彼此将很难建立持续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们会越来越欢迎那些有思想、有良知、有勇气、有个性、有趣味的教师。
根据国家战略,目前我国正在统筹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刻在陈寅恪墓碑上的格言,一直被视为中国大学的精神所在。在谢泳看来,自由和独立也是未来大学的主要品质。
加强城乡师资流动是实现教育均衡最迫切的问题
在“2017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中,受访者还对当前的一些教育政策、现象进行了评价。教育孩子,人们秉持的五大教育理念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孩子共同成长”“让孩子快乐”“平等对待孩子”以及“不溺爱”。最讨厌的学生行为是“欠缺公共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最讨厌的教师行为是“歧视、侮辱、体罚学生”。
另外,调查显示,71.4%的受访者认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差距大”是中国义务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76.5%的受访者认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目前迫切需要做的一点就是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教师流动,促进师资均衡。
教育均衡,政府喊了多年,也做了多年,但最明显的往往体现在学校的硬件设施改善上,在软件师资方面却一直难有起色。大部分薄弱学校的教师还是想方设法调到城区名校去,那些获得教坛新秀之类荣誉的农村学校教师,往往不能安心在农村学校任教。因此,一直以来,“教育均衡”的口号是“雷声大雨点小”,导致教学质量薄弱学区的家长们不惜重金、削尖脑袋,想尽一切办法送孩子上名校。
要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学校硬件相当、学校的师资不相上下。
近年来,在教育均衡发展上,教育主管部门已经积极开展了一些有益尝试。围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两大战略主题,国务院于2012年、2016年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当前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以乡村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出了目标任务和明确要求。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有1824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国家认定,今年,还将有500个左右的县接受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届时合计总数将达到2300个左右,占全国总数近80%。
另外,为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城乡、校际差距,整体提高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水平和教育质量,经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同意,教育部还于今年4月印发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决定建立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督导评估认定工作,推进义务教育公平优质发展。
不过,这还远远不够。“中国有9000万的乡村儿童,决定他们未来的是3700多万的乡村教师,而决定这些乡村教师成长和发展命运的,是中国20多万乡村校长。”马云公益基金会创始人、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2017年4月在首届新乡村校长论坛上的发言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教育改变未来,一所好的乡村学校,甚至能激活整个乡村,培养一个偏远山村校长的领导力至关重要。
可喜的是,教育主管部门近日下了一剂“猛药”。《乡村校园长“三段式”培训指南》等4个文件8月初正式印发,对乡村校园长培训的目标任务、实施流程和职责分工等提出规范要求,明确将通过三段混合式培训、进校诊断式培训、互助学习共同体等方式,全面提升乡村校园长的专业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教育改革难以一蹴而就,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也无法在朝夕之间实现。不过,国人的信心从未动摇,“2017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55.6%的受访者对中国教育的未来表示“有信心”,比“没信心”者高出了25.1个百分点。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刘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