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公开赛:冷门与思考同在

  • 来源:羽毛球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10-11 10:52

对于参加 2017 年印尼公开赛的各国运动员来说,比赛场馆的变更对他们来说首先是一个好消息。并不否认上一任“东道主”塞纳扬体育馆在印尼乃至世界羽坛的地位,但过于悠久的历史让塞纳扬体育馆的硬件设施现在看来已稍显陈旧。每一个运动员都不会忘记,那如同室外体育场一般的石阶坐席,闷热潮湿的场馆环境,还有原本就震耳欲聋、加上场馆偏小的各种回声而显得愈发聒噪的印尼球迷的加油声。对于每一个非印尼运动员来说,塞纳扬体育馆都不是一个适合打比赛的地方。

2017 年印尼公开赛,将比赛地放在了离塞纳扬体育馆不远的雅加达会议中心。空间大了,空调有了,比赛环境好了,现场气温降下来了,这对运动员来说本是好事。可谁曾想,和现场温度一起降下来的,还有比赛的过程,俗称“冷门”。

夏日印尼有点“冷”

女单第一轮,奥运会冠军马琳就“毕业”了。

虽然里约奥运会之后,她不再所向披靡的进攻,以及越来越“矫情”的场上表现,已经说明她不再处于巅峰,但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首轮就被淘汰,还是让人觉得意外。

淘汰马琳的是中国小将陈晓欣。毫无疑问,这是一场“男性化打法”的对决,马琳的进攻意识和力量、陈晓欣的技术动作和拼劲,都很好地展现了各自对男性化打法的理解。马琳无疑是男性化打法的成功例子,与此同时,从小就对双脚起跳杀球情有独钟的陈晓欣,她的坚持尝试也让她逐渐走出了自己的路。

说回冷门。林丹第一轮就 0 比 2 输给了中国台北的王子维,虽然林丹在第二局 9 比 19 落后时疯狂连追 9 分,将比分迫近到 18 比 19;紧接着第二轮,李宗伟罕见地 0 比 2 输给了印度的普拉诺伊,在这之前,“零封李宗伟”的戏码大多数是出现在林丹、谌龙这样的大腕身上,可这一次,整体都没有提速的李宗伟给了普拉诺伊这个机会;还没等大家缓过神来,谌龙在第三轮也输给了普拉诺伊。

当然,冷门不仅仅这些。维克多输给了同胞霍尔斯特;男双世界排名第一苏卡姆约 吉迪恩,在苏卡姆约那一头扎眼的新发色中一轮游;女双 4 号种子、韩国的郑景银 申昇瓒被印尼新组合阿万达 伊斯塔拉尼挡在了八强之外;石宇奇输给了英格兰老将欧瑟夫;辛德胡八进四时输给了美国的张蓓雯;今年还没输过球的戴资颖输给了泰国的金达蓬。比较而言,松友美佐纪 高桥礼华输给黄雅琼 于小含都算不上大冷门,但奥运冠军组合首局只得到 7 分,实在有点辣眼睛。

大腕们集体“迷失雅加达”,也并非没有原因。谌龙在输给普拉诺伊后坦言,对自己的发挥还算满意,只不过大赛之后很多人都会进入一个调整期。的确,经过了苏迪曼杯的恶战,运动员们无论是自发还是无奈,都需要时间去调整,这是竞技体育的规律。

戴资颖失利,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她的重感冒。比赛还没开始,中国的鲁恺、李茵晖就因为伤病放弃了比赛,受到伤病困扰的还有中国的田厚威。当然,还有一些“冷门”或许有蓄力的意思,比如林丹对阵王子维时,既然超级丹可以连追 9 分,那就说明他完全有能力再拿下比赛,但是他没有。再加上李宗伟罕见地 0 比 2 输给“不知名”选手,很难让人不这么想:老将要留点力气打世锦赛啊。

又回到一个老话题,世界羽联的赛事安排问题。合理的赛事安排应该是让大家都有充足的调整休息时间,以保证每次参赛都能完全发挥,可如今,疲劳的、伤病的、调整的、蓄力的,各种因素加起来,让本来很吸引眼球的“冷门”,由于数量太多变得好像没那么有吸引力了。连“悬念”都无法引起大家的兴趣,那比赛还怎么去吸引观众呢?几乎所有的顶尖运动员都提出过世界羽联赛事太多、太频繁,但世界羽联似乎从来没有把这些声音听进去。从 2018 年起,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将改制,到时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拭目以待。

关于突破的思考

印尼公开赛,日本女单老将佐藤沙香收获了自己职业生涯首个顶级赛冠军,这块金牌成色十足,她先后战胜了何冰娇、山口茜、金达蓬和成池铉。

佐藤沙香出生于 1991 年,在现在这个“95 后”盛行的女单时代,她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老将了。刚出道的时候,她一头干练的短发,活像一个小伙子。出道之后,佐藤沙香的成绩并不算突出,很快就被之后的高桥沙也加、三谷美菜津等人超过。随后,她又陷入了长时间的伤病期。一个并不算突出的老将,还遭遇了长时间的伤病,职业生涯估计也就这样了,可是从2015 年开始复出频繁参加国际赛事以来,她的成绩却稳步提升,

扎实的基本功和充沛的体能让她依然可以和更年轻的世界顶尖女单抗衡,直到本次印尼公开赛拿到自己的首个顶级赛冠军。一名好的运动员如何面对伤病,佐藤沙香就是成功的例子,而这几乎已经成了日本运动员对待伤病的“标准模式”。奥原希望在青年赛场大放异彩后,受困于伤病,很长一段时间销声匿迹,直到 2015 年初的中国国际挑战赛才以一个冠军复出,直至拿到奥运会铜牌;另一名日本女单山口茜,在 2015 年世锦赛之前受到严重的伤病困扰,选择放弃比赛,进行长时间系统的治疗康复,等到她再复出时,不仅跑动能力依旧,且突击更加积极犀利,里约奥运会之后已逐渐成长为日本的第一女单。日本女单用了怎么样的康复手段,我们不得而知,但能看到她们通过一段时间的“静养”,完全康复之后并没有耽误她们向更高位置前进的步伐,“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在她们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当然,每个队的战略思维不同,每个运动员的体质各异,肯定不能照搬日本女单的康复模式,但这并不妨碍其他队把它作为一个参考对象。

另一个值得大家关注和思考的,是美国选手张蓓雯。在羽毛球并非很受重视的美国,张蓓雯的职业生涯过得比很多运动员艰苦得多。她需要自己找赞助,自己联系训练场地,自己找陪练,如果美国羽协幸运地找到一些赞助,那她的日子能稍微好过一些,不过这样的时候还是少数。正因为经济上的不宽裕,每次外出比赛,她都要精打细算,比如选择哪几站比赛可以尽可能顺路而减少花销,比如选择怎样的航班搭配可以便宜一些,比如到某个地方刚好有朋友在可以借住……毫无疑问,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让她难以像羽毛球强国的队员那样,能保证充足的训练时间和良好的后勤保障,如此看来,她似乎不具备在世界羽坛和其他人竞争的实力。但是,她打进了印尼顶级赛的四强,先后击败了奥运会银牌得主辛德胡,还有中国的孙瑜,半决赛和韩国一姐成池铉也是战至决胜局才落败。这样的表现,不算顶尖,也是一流。

张蓓雯说过,正是因为自己训练条件有限,所以当有机会的时候自己的精力会特别投入。没有机会打球的时候,她会在脑子里不停地想自己应该怎么打?每个对手的特点是什么?由于没有后勤保障团队,要想更好地延长自己的运动寿命,更多的时候就需要自己去想办法,去掌握一些医疗知识,去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

或许张蓓雯的时间绝大多数看上去都没有用在打球上,但她是用脑在打球,虽有无奈,但确实有效。多想、多总结,在训练中将精力百分百投入,这就是张蓓雯成功的经验,而这,也是目前很多年轻队员所欠缺的东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