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龙虎:苏杯的执裁尺度悄然转变

  • 来源:羽毛球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10-11 10:52

在苏迪曼杯的赛场上,中国队的教练员、运动员、工作人员自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但苏杯赛场上的裁判员队伍中,也有一道中国风景。

侯龙虎来自福建,是一名教师,也是中国目前仅有的 6 名国际 A 级裁判员之一,他参与了本次苏迪曼杯的裁判工作。2017年年初,世界羽联就将该年度比赛的裁判安排下发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羽毛球协会,在这份安排当中,侯龙虎被选派到苏迪曼杯。

这是侯龙虎第 3 次参加苏迪曼杯的执法工作。第一次还是在 2005 年,那时候的他“仅仅”是一名亚洲级裁判,当时的他因为裁判级别较低,只能执裁低级别组的比赛。现在,侯龙虎已经完成了国际羽毛球大赛的“大满贯”:奥运会、世锦赛、苏迪曼杯、汤姆斯杯、尤伯杯、亚运会再到世界羽联各级别公开赛、青年锦标赛等等。

5 月 18 日,侯龙虎从福州出发,经悉尼转机抵达黄金海岸。从 21 日到半决赛,侯龙虎参与了苏迪曼杯的执裁工作。对他来说,当好比赛裁判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除此之外,他还会从这样的大型赛事中学习一些东西。

在侯龙虎的印象中,过去世界羽联的裁判员判罚标准相对“死板”,他们会特别抠规则当中的细节,比如球包的摆放、运动员的行为等等。这固然没错,但有时候太过于注重这些并非最重要的细节,反而打乱了比赛的节奏,使裁判员对比赛整体场面的控制力下降,有时候还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小摩擦。

这次苏迪曼杯,裁判长团队特别强调了临场控制,强调保证比赛的连贯流畅。在半决赛当天上午召开的一次规则研讨会上,讲师团队又一次强调了临场控制不要过分拘泥于细节。比如一位荷兰裁判,他在 2013 年世青赛时考国际 B 级裁判,当时他狠抓细节,在一场执裁中国队的比赛当中,他一场比赛判了中国队近 20 个发球违例!那次考试,他顺利通过。本次苏迪曼杯,他考国际 A 级裁判,对发球违例的判罚同样是死抠细节却忽略了比赛节奏的连贯性,最终没有通过考试。可见,世界羽联对裁判的判罚标准已经从过去的死抓规则细节,慢慢转向更讲究对规则的深度理解,而这样的标准,其实在中国裁判当中早已开始实行。

侯龙虎介绍说:“我们在裁判员培训、考试过程当中,一定会强调比赛是运动员的,裁判员的任务是让比赛顺利流畅进行,是控制场上的节奏,而不是给运动员找茬。在这一点上,应该说世界羽联的判罚标准目前在慢慢向我们的标准靠近。”从抓细节到抓理解,还有一个标志就是在讨论会上大家讨论的内容,从过去单纯的规则细节,到如今开始讨论一些容易产生争议、规则盲区的情况。实际上,这些讨论目前在中国大多数一级裁判的培训考试中已经涉及到了。侯龙虎说:“我们现在会强调培养执裁时的感觉,这个时候更需要裁判员的临场控制力和瞬间对场地、对球的判断,对规则烂熟于心,又不拘泥于规则,能够快速处理突发情况。这很难,但要当高级裁判就必须具备。我们一致认为,高级别的裁判不仅仅是记住规则,更重要的是要有执裁的感觉。”

在本次苏迪曼杯中,侯龙虎执裁了包括李宗伟、戴资颖等一大批世界顶尖运动员的比赛。一直以来,中国运动员在比赛当中被裁判员“针对”的消息就不断,语言上的障碍确实让中国队员在和裁判的交流中吃了一些亏,有些时候也成为中国队员比赛时的一个小心结。对此,侯龙虎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只要运动员尊重裁判,裁判员一般不会刻意去针对你。比如戴资颖,在赛场上对裁判很有礼貌,遇到一些争议也会淡然处之。比赛结束后,在热身场或者候场区,有裁判要求合影签名,她都会满足对方的要求。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管怎么样,你给裁判员留下了好印象,他们自然不会针对你。就算是语言不通,比赛当中或者见面的时候给裁判员一个微笑,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遇到争议判罚时微笑沟通,别太矫情,这对队员有好处。”

此外,比赛间隙,侯龙虎还观察了当地的赛事组织。相比于在中国办的比赛,本次苏迪曼杯的硬件条件算不上一流,场馆有些小,这就造成各个功能分区挨得很近。即便如此,赛事组织方还是将功能区很合理地安排开了,各功能区之间的衔接也很合理而且紧密。侯龙虎说:“比较而言,国内的赛事组织更专业、更国际化、更全面,所以很多外国裁判很喜欢到中国执裁比赛。但这次比赛的赛事组织确实很不错,在有限的条件下,能将这些资源有机合理地整合、安排,让比赛顺利进行,这样的能力值得我们学习。”(杨弋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