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各国教材里究竟长啥样?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10-22 14:46

  孩子在校期间接受的教育往往形成他们对某一事物的第一印象。那么各国教材中,中国及中国人的形象是以怎样的方式出现的呢?

  美国

  在美国学生教科书中,中国所占的分量似乎并不多。

  据美国《侨报》网站文章,美国孩子的小学教育几乎没有提到“中国”这一概念,一直到小学六年级才有只言片语提到中国,且大多关于中国古代历史(比如先秦和两汉)。之后,分别在七年级、十年级、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时才提到中国。

  到了初中阶段,美国学生开始认识中国与亚洲的关系,形成“亚洲中国”的概念。

  在十至十二年级,即高中阶段,许多美国学校都采用一本名为《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的教材,1000多页内容里仅有60页左右与中国相关,中国历史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叙述。

  美国问答网站Quora上,一名网友回答说,他所在的州,学校教授的历史课程大都关于美国历史,且止步于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的形象仅出现在移民法案的相关章节中,描述客观,但此外无任何提及。

  一名美国高中老师分享了自己讲授中国历史的难处:由于课时限制,课程又必须涉及远古至近代每个大洲的情况,老师们不得不在内容上删减才能讲完课。

  然而,中国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如果删减,根本没办法说得很清楚。

  这名老师认为,只有大学教授才能详细地教授中国历史,而那才是正确的方法。

  德国

  中国在德国媒体和书本里被称为“Das Reich der Mitte”,意思是位于中央的帝国。

  孩子们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从教材中了解中国四大发明,不仅如此,他们还从中认识到这些发明给自己的国家带来什么影响。

  书中描述,原本在中世纪,只有皇室才有书写的权利;可是自从造纸术从中国传入以后,平民百姓也能学习书写和阅读了。书中称,这项中国发明具有造福人类的意义。

  俄罗斯

  在学校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是阿斯特列里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明史》,书中对中国能够延续至今的文明赞誉有加。

  这本教材提到中国古人看待事物的态度:表面上混乱驳杂的事物,其实都有一种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书中引用著名学者康拉德的一段话来描述中国:

  “中国很少发生极端现象,中国社会在多元对立的历史文化形态中保持着平衡。”教材中写到:“难怪古代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

  说起来,“中国”在俄语中有一个称呼,直译过来就是“天下”。

  日本

  与中国有着上千年交往历史的日本,对中国的描绘则比其他国家更加详细。

  日本没有统一的指定教材,使用较多的高中的历史教材《世界历史》不仅介绍了中国唐代文化及其对日本的影响,对唐代以后明清时期的中国也有专节描述。

  不仅在历史课本中,日本其他课程中也可见中国古典文化的身影。其教材《国语综合》有专门的汉文篇,里面全是中国古代文学,如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史书、诗词等,这些占到整书的三分之一。

  而日本的德育教材,也介绍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老庄思想以及从中国流传入日本的佛教。

  然而,众所周知,日本在教科书中,一直尽量弱化近代历史。英国广播公司日裔记者大井真理子描述,在一本357页的历史书籍中,只有19页讲述了1931年至1945年间的事件。而其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部分,只用了一行注脚来描述。

  (赵元疆摘自《参考消息》)

  佚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