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助力强国大打心理战

  心理战主要是通过宣传、恐吓、威慑、欺骗、诱惑、诡诈、怀柔以及收买等手段,从精神上瓦解敌方国家和军队,摧毁其作战意志,从而实现不战而胜或战而胜之的目的。近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公布一份解密文件,显示英军曾在1982年马岛战争中发起一场鲜为人知的心理战,通过传单、广播等方式动摇了阿根廷军队的凝聚力,加速了战争进程。这份文件的解密,令军事心理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眼见不再为实

  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的行动中,美军利用推特、YouTube等互联网社交媒体发动大规模心理攻势,发布短消息或视频揭发IS的残忍。美国国务院反恐办公室在其发布的一段名为《欢迎来到IS的土地》视频中,融入了IS武装分子鞭打和处决平民、对正在寺院里做祈祷的人发起自杀式炸弹袭击等恐怖画面,观者无不动容,留言处是一片对IS分子的谴责声。

  另有报道称,美军针对IS成员采用了“精确心理打击”战术,即向不同类型的成员发布不同内容的电子邮件或短消息,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信息轰炸,千方百计劝其放下武器,不少IS成员的斗志因此被瓦解。比如,美国国务院反恐办公室在自己的推特账户“走开前再想想”上针对大量年轻女孩发布一条信息——“澳大利亚女孩和IS‘圣战者’结婚,最终在叙利亚死于枪击。”调查显示,该消息发布后,前往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区的年轻人数量锐减。

  资料显示,英国成立号称“脸谱部队”的网络战特种部队第77旅,编制1500人;以军专门成立网络心理战小队,与中东反以武装组织“斗法”。美国干脆提出“心理战2.0”概念,组建庞大的军事信息支援部队,下辖一个现役营和三个后备役营,装备包括EC-130H电子战飞机在内的一批先进武器。有消息称,美军正为军事信息支援部队研制包括心理战宣传无人机在内的智能化设备,并准备将语言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现代仿声仿形技术引入实战,提高心理打击的战术效果。

  坏消息让胳膊乏力

  其实,早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心理战就被交战各方广泛应用。一战中,英军向德军前沿战壕散发了成千上万份传单,诱导德国士兵开小差,一度导致德军防线“千疮百孔”。德军最高统帅部被迫采取“重金回收”措施,承诺每个士兵向上级军官交出第一份传单会得到3马克奖励,交第二份奖励30芬尼,上交一本书则奖励5马克。1918年5月,德军回收8.4万份传单,到9月份,这个数字飙升至100万份。然而传单的影响未能消除,战后英国宣传部门确定,战争期间开小差的德军约有4万人,德国俘虏口袋中往往藏着英军散发的传单或小册子。

  对于这样的结果,英国人欣喜而骄傲,德国人则气愤而沮丧。一位英国军事史学者称,好的宣传策略可能会节省一年的战争花费。一位德国军官承认:“敌人战胜我们并不是在战场上进行肉搏,刺刀对刺刀,而是卑鄙地在低劣纸张上印刷坏消息,使我们胳膊乏力。”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盟军更将心理战手段发挥到极致,大到千军万马,小到一张车票都成为对敌实施心理攻击的武器。美军就将沙丁鱼罐头与劝降传单一同投给日军,并指出这是俘虏口粮的样品,对饥肠辘辘的日军士兵产生一定的诱惑作用。而苏军则通过灌制大量德、罗、匈、芬、意等国的音乐、民歌、戏剧唱片用于对敌宣传,引起他们强烈的思乡情,在瓦解轴心国军心方面也发挥了奇特的作用。

  花1美元,省9美元

  五角大楼曾在一份提交给国会的研究报告中声称,“在心理战宣传上花1美元,相当于在国防费上省9美元”。

  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美军在心理战方面的投入获得丰厚回报。当时,五角大楼雇请一帮心理学家设计了自越战以来最复杂、规模最大的心理战,用飞机向伊拉克境内散发了大量传单和“劝降书”,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伊军高级指挥官进行利诱恐吓,迫其临阵倒戈。

  美军透露,他们录制的电视和广播节目内容主要是诋毁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不乏“萨达姆不关心伊军,只是利用他们来实现自己个人的荣耀”等煽动性内容。为了达到震慑效果,美军还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大肆吹嘘新型武器的威力,以制造恐怖的战场氛围,瓦解敌方斗志。

  在美军刻意的心理宣传和煽动下,伊拉克军队作战意志受到了严重削弱,战争刚一打响,就有不少人投降。除巴士拉、纳杰夫等几座大城市外,美军在其他城市遭遇的反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战后的报道中对此大为得意,称“美军心理战的表现非常出色……伤亡人数较少,总统小布什的支持率因此大幅上升,军人形象也在美国人当中得到提升”。

  摘自《新民晚报》

  李学华/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