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奇兵利剑——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7)06-0004-01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古典文学中的奇葩。它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换言之,古诗是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深远的意境和思想情感。而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了解极少,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困难重重。 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许多教师只停留在支离破碎地讲解词句意思,强记硬背的浅层面上。

值得庆幸的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多媒体教学,为我们的小学古诗教学增添了无穷的色彩。它具有激发兴趣、放大图像、展示过程、显现内容、渲染情境等多种功能,能帮我们解决古诗教学中的不少难题。多年来的实践让我发现在古诗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以慰同仁。

一、巧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帮学生过古诗厌学关

古诗不是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惧心理,产生厌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厌学为乐学了。

如教学《鹅》这首诗时,因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如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制作了一个动画,画面上:亭台楼激,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嘻嘻地捋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图中白鹅伸缩着颈部、红掌轻轻拨动着碧绿的湖水,再配上鹅的叫声与红掌拨水的声音。教学时声形并茂,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因而学生很轻松地潜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二、巧用多媒体,创设音乐和画面情境,带学生过诗歌意境关

1、画面展示美景。诗是诗人感情的即兴抒发,而此种感情一定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古诗教学中,如果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能提供给孩子们鲜明、准确、丰富的感性认识,把学生较快地带入“智力发展区”,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力。

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对六月西湖的景致作了极力渲染描写,表达了内心抑制不住的赞叹之情。学生诵读有声有色,但如何方能入境入情?教学中,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用投影展示了一幅大写意的国画:十里荷香,画面色彩淡雅渲染,虚实相衬,学生在诗画的对照中,轻松地潜入了诗的意境之中。这样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音乐渲染氛围。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而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不少古诗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在教学中把内蕴深沉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听觉的韵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深入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李白的送别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与故友的离愁别绪完全融合在了水天一色之中。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这首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让那凄婉、轻灵的动人旋律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丰富的创造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久久地伫立在江边,那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一泻千里,涌向天际,奔向苍穹,而载着孟浩然的船帆的影子渐渐消失在了苍茫的天水之间,使人遐思无限,“送别图”景永远定格在学生的心田。

三、巧用多媒体示范吟诵,帮学生闯情感体验关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著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即富有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反复吟咏想象而得之。古诗虽然意境深邃、寓理含蓄,但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有律、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低吟浅唱。教学中若采用多媒体技术,那形象直观的画面、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将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意境,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他们的共鸣。

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同学们观看媒体画面,让学生从瀑布跌入山谷的壮丽景象中,感受到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再播放经典古筝曲伴奏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音,并语速放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袅袅上升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是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这一句的时候吐字要有力、响亮;而“三千尺”则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可以适当拉长音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的“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以重读来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的由衷赞叹。

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无形中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巧用多媒体展示古诗背景,为学生破深入理解关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语调轻快,充满了喜悦之情,张继的《枫桥夜泊》充满了旅途的愁苦之情,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反映出浓浓的爱国之情……这里,每一种心境都与诗人作诗时的境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常说“诗言志”,想要把握古诗的情感基调,体会诗句背后的内涵,就必须去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历史背景,与诗人的心境进行沟通。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极为丰富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例如,学习陆游的《示儿》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方便快捷地展示陆游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陆游坎坷悲壮的一生,感受陆游的爱国情怀,以此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学生被陆游的爱国之情深深打动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陆游的其他几首古诗,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以此加深学生对诗人的认识,增加学生对古文知识的拓展和积累,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了解到《示儿》这首古诗是陆游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也可以让学生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真挚!当学生了解到这一写作背景后,就会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境去读诗、悟诗,诗在学生的心中就有了生命和情感。

总之,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同举,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感官的全方位刺激和信息传递的最佳途径。把它应用于古诗教学中,弥补了小学生由于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而造成的对诗歌中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的感知和理解不足,为学生搭起了一座通往认知世界的桥梁。多媒体就是奇兵利剑,能帮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过五关,斩六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