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静文:守护悲鸿
- 来源:世纪人物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廖静文,徐悲鸿,守护,往事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2-14 14:23
中学时读到廖静文的《徐悲鸿的一生——我的回忆》,为那优美的文字与忧伤的情感深深打动。书中有她年轻时的照片,透纸而出清雅气质让人难忘。如今,廖静文已经87岁了,略施淡妆,清雅气质并未随着时间流逝,变得更为优雅。
雨后的天空蓝得耀眼,青松碧草环绕下的徐悲鸿纪念馆显得格外清新鲜明。笔者刚到约定好的地点便看见,远远的,一位高挑瘦削的老人从汽车上走下,她在徐悲鸿雕像前静静站立,轻轻抬头,似是与雕像交流。背影,如日暮修竹。
廖静文记忆力很好,她思维清晰,谈吐从容,那些逝去的往事,在她的娓娓述说中,渐渐浮出了水面。
小爱无限,大爱无边
这是一个为徐悲鸿而生,为徐悲鸿而活的女人。她的生活处处都烙上了徐悲鸿的印迹。但是眼前的这位老人并没有将自己束缚于“小爱”之中。能把“小爱”转化成“民族文化的大爱”,这大概也就是她的过人之处吧。
记忆定格在最美的那一年,19岁的廖静文在报考文工团的时候曾唱过一首歌《初恋》,她没有谈过恋爱,甚至都没有和男人拉过手。但她唱这首歌时很动情,深深地打动了主考官。这仿佛是一个预兆。年轻的她没有想到,就在唱完这首歌后不久,她就有了惊天动地的初恋。所以,廖静文总是认为这是一种缘分,是上天安排了她与徐悲鸿相见。
千里迢迢,廖静文离开故乡湖南,只身来到广西桂林考大学。可是她坐的火车因遭到敌人轰炸停开了,被耽搁在路上,等她赶到桂林,大学报名的日期已经过了。廖静文只得想办法在桂林找工作以安身。
在这里,廖静文遇到了正在招募图书管理员的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50多年过去了,她依旧记得对主考官徐悲鸿的第一印象———“他当时有一点未老先衰的情况,40多岁的人,就白了头发。但是他的眼睛,是闪亮闪亮的。”
1946年1月,她与徐悲鸿结婚。1946年8月,徐悲鸿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偕她北上居住在北平。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患脑溢血病逝。为了感谢党和国家对徐悲鸿的关怀,她将徐悲鸿的全部遗作和藏画、文物都捐给了国家文化部,并捐出了北京的一套寓所以建立徐悲鸿纪念馆。
她为徐悲鸿守候了半个世纪
“我已一步一步跨越了年龄距离的障碍,勇敢地走到您面前,愿意为您和您的工作奉献我的一生”。60年前这一句不算承诺的承诺,让廖静文坚定地走到了今天。在徐悲鸿纪念馆工作了40多年的她,依旧每天往返于家与纪念馆之间。
“我想我也许会一直工作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天。”她说:“那么多重要的悲鸿作品在这里,我不放心。”在徐悲鸿去世后的日子里,与其说廖静文在继续着自己的生命,不如说是在延续着徐悲鸿的生命。为了这些倾注了徐悲鸿一生心血的艺术作品,廖静文舍弃了个人的许多爱好与追求。
1953年9月,徐悲鸿去世后,廖静文将徐悲鸿的1200余件作品以及收集的唐代至今的1000余件美术作品、书籍、画册等贵重资料全部捐献给了国家。1973年,她向毛主席提出了重建“徐悲鸿纪念馆”的请求,获得主席批准。纪念馆建成后,她天天到馆,风雨不误。馆里的大小事务她都亲自过问,中外来访的朋友和观众,她只要有时间,都会热情接待。她还在馆内建起了“徐悲鸿画室”,聘请美院教授执教,为国家培养艺术人才。此外,每年纪念馆都要挤些钱捐给“希望工程”,扶助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当时不少好友劝她,儿女还小,应该考虑自己和孩子今后的生活问题,况且徐悲鸿在许多画里都写了“爱妻静文”的名字,应该为自己留下一部分,廖静文却说:“这些作品和藏品耗尽了悲鸿毕生的心血,凝聚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我能据为己有吗?不能,决不能!”
“我很喜欢文学,本来想搞写作。不过自从在纪念馆当馆长以来,就很少有时间写作了。我总是想,即使我不写,也可以欣赏别人的作品。中国优秀的文学家很多,不会少我一个。况且我要当一个文学家的话可能也根本赶不上他们。这样想着也就不会觉得有什么遗憾。但对于这些很多已经绝版的艺术作品来说,如果不能很好地保护,不仅会让悲鸿的心血付之东流,也会使国家和人民丧失一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我觉得现在的这个工作对我来说更有意义。”
即使是当年有机会到北京大学学习文学,廖静文也是为了给徐悲鸿写一本传记。将1250幅徐悲鸿创作的作品、1000多幅收藏的名家作品,还有徐悲鸿故居的房契,都一股脑地捐给了国家的廖静文,虽然从来没想过会得到“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工作者”的称号,但对于这个称号,她是受之无愧的。
完成悲鸿未竟的事业
1953年,位于北京火车站附近的“徐悲鸿故居”作为徐悲鸿纪念馆对公众开放,后因修建地铁,徐悲鸿纪念馆迁址于新街口北大街。国家每年拨款100万元用于展馆的维护和设备更新。时下,这座两层小楼一直在诉说着一位艺术家50年前的故事,和他的妻子长达半个世纪的守护。
保护徐悲鸿留下的作品和收藏被廖静文看做是自己的生命,在最困难的“文革”时期,徐悲鸿的作品要被销毁,廖静文说:“那时我也不想活了,若真那样,我对不起悲鸿。后来我找到周总理,总理想办法把馆里所有的收藏送到故宫太和殿旁的一个大殿里锁起来,一放就是13年。因为那里面太潮湿了,等再拿出来的时候几乎都发霉了,一些油画上的色块也掉了下来。”至今,廖静文还在为修复那些珍贵的油画而努力。
时至今日,身为纪念馆馆长的廖静文还在四处奔波,只要是关于办徐悲鸿画展、出画册的事,或是为馆里募集资金,她都要亲自去。廖静文告诉记者,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快完成纪念馆扩建工作。
目前,徐悲鸿纪念馆将在新街口北大街的原址上进行扩建,除面积增加一倍以上外,还将加设地下车库等。记者从徐悲鸿纪念馆了解到,目前改造工程尚未开始,市民仍可继续前往进行正常参观。按照规划,徐悲鸿纪念馆此次将仍在位于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的原址上进行改造。改造完成后,建设用地面积约5100平方米,建设规模1088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设面积将达到8654平方米,20%将规划为绿地。据了解,1973年,周总理指示重建新馆。坐落于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的新徐悲鸿纪念馆于1983年重新对外开放,主体建筑为二层灰色展览楼,共有一个序幕厅和七个展室。经过此次改造,原本2层的主楼将加盖到4层,还将加设可停放40辆车的地下车库。总面积比过去扩大了1倍以上。
廖静文现在有一保姆为伴,住在北京西山附近。已经87岁高龄的她每天早上7时多起床,然后到纪念馆上班。
结语:廖静文老了,87岁的她不仅拥有皱纹、白发、老人斑,耳朵也有些背了,然而她的爱情没有老,在徐悲鸿离开她后将近50年的光阴里,她每一天都在为心爱的男人而活着。87岁的廖静文,虽然瘦削却依然皮肤白净,秀发乌黑,五官清秀。淡雅,是眼下唯一适合于描述她的词汇。
最后,廖静文将眼光移向远处,深情地说,“我想我会一直工作到死,我也讲过,我死了,任何东西都不要,就在纪念馆的旁边挖个坑,把我的骨灰埋在里边,我要永远守着这个馆,死了我也要守着的。没有别的,我就希望这个馆越建越好,在美术界还能够产生悲鸿在的时候一样的影响。”……
伯特兰?罗素说:“美好的人生是由爱唤起的。”廖静文的一生就是这样美好而可敬,人这样爱过也当无悔人生,虽然孤影终身,却拥有半生回忆,凝成一个卓然绝尘的姿态。
……
雨后的天空蓝得耀眼,青松碧草环绕下的徐悲鸿纪念馆显得格外清新鲜明。笔者刚到约定好的地点便看见,远远的,一位高挑瘦削的老人从汽车上走下,她在徐悲鸿雕像前静静站立,轻轻抬头,似是与雕像交流。背影,如日暮修竹。
廖静文记忆力很好,她思维清晰,谈吐从容,那些逝去的往事,在她的娓娓述说中,渐渐浮出了水面。
小爱无限,大爱无边
这是一个为徐悲鸿而生,为徐悲鸿而活的女人。她的生活处处都烙上了徐悲鸿的印迹。但是眼前的这位老人并没有将自己束缚于“小爱”之中。能把“小爱”转化成“民族文化的大爱”,这大概也就是她的过人之处吧。
记忆定格在最美的那一年,19岁的廖静文在报考文工团的时候曾唱过一首歌《初恋》,她没有谈过恋爱,甚至都没有和男人拉过手。但她唱这首歌时很动情,深深地打动了主考官。这仿佛是一个预兆。年轻的她没有想到,就在唱完这首歌后不久,她就有了惊天动地的初恋。所以,廖静文总是认为这是一种缘分,是上天安排了她与徐悲鸿相见。
千里迢迢,廖静文离开故乡湖南,只身来到广西桂林考大学。可是她坐的火车因遭到敌人轰炸停开了,被耽搁在路上,等她赶到桂林,大学报名的日期已经过了。廖静文只得想办法在桂林找工作以安身。
在这里,廖静文遇到了正在招募图书管理员的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50多年过去了,她依旧记得对主考官徐悲鸿的第一印象———“他当时有一点未老先衰的情况,40多岁的人,就白了头发。但是他的眼睛,是闪亮闪亮的。”
1946年1月,她与徐悲鸿结婚。1946年8月,徐悲鸿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偕她北上居住在北平。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患脑溢血病逝。为了感谢党和国家对徐悲鸿的关怀,她将徐悲鸿的全部遗作和藏画、文物都捐给了国家文化部,并捐出了北京的一套寓所以建立徐悲鸿纪念馆。
她为徐悲鸿守候了半个世纪
“我已一步一步跨越了年龄距离的障碍,勇敢地走到您面前,愿意为您和您的工作奉献我的一生”。60年前这一句不算承诺的承诺,让廖静文坚定地走到了今天。在徐悲鸿纪念馆工作了40多年的她,依旧每天往返于家与纪念馆之间。
“我想我也许会一直工作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天。”她说:“那么多重要的悲鸿作品在这里,我不放心。”在徐悲鸿去世后的日子里,与其说廖静文在继续着自己的生命,不如说是在延续着徐悲鸿的生命。为了这些倾注了徐悲鸿一生心血的艺术作品,廖静文舍弃了个人的许多爱好与追求。
1953年9月,徐悲鸿去世后,廖静文将徐悲鸿的1200余件作品以及收集的唐代至今的1000余件美术作品、书籍、画册等贵重资料全部捐献给了国家。1973年,她向毛主席提出了重建“徐悲鸿纪念馆”的请求,获得主席批准。纪念馆建成后,她天天到馆,风雨不误。馆里的大小事务她都亲自过问,中外来访的朋友和观众,她只要有时间,都会热情接待。她还在馆内建起了“徐悲鸿画室”,聘请美院教授执教,为国家培养艺术人才。此外,每年纪念馆都要挤些钱捐给“希望工程”,扶助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当时不少好友劝她,儿女还小,应该考虑自己和孩子今后的生活问题,况且徐悲鸿在许多画里都写了“爱妻静文”的名字,应该为自己留下一部分,廖静文却说:“这些作品和藏品耗尽了悲鸿毕生的心血,凝聚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我能据为己有吗?不能,决不能!”
“我很喜欢文学,本来想搞写作。不过自从在纪念馆当馆长以来,就很少有时间写作了。我总是想,即使我不写,也可以欣赏别人的作品。中国优秀的文学家很多,不会少我一个。况且我要当一个文学家的话可能也根本赶不上他们。这样想着也就不会觉得有什么遗憾。但对于这些很多已经绝版的艺术作品来说,如果不能很好地保护,不仅会让悲鸿的心血付之东流,也会使国家和人民丧失一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我觉得现在的这个工作对我来说更有意义。”
即使是当年有机会到北京大学学习文学,廖静文也是为了给徐悲鸿写一本传记。将1250幅徐悲鸿创作的作品、1000多幅收藏的名家作品,还有徐悲鸿故居的房契,都一股脑地捐给了国家的廖静文,虽然从来没想过会得到“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工作者”的称号,但对于这个称号,她是受之无愧的。
完成悲鸿未竟的事业
1953年,位于北京火车站附近的“徐悲鸿故居”作为徐悲鸿纪念馆对公众开放,后因修建地铁,徐悲鸿纪念馆迁址于新街口北大街。国家每年拨款100万元用于展馆的维护和设备更新。时下,这座两层小楼一直在诉说着一位艺术家50年前的故事,和他的妻子长达半个世纪的守护。
保护徐悲鸿留下的作品和收藏被廖静文看做是自己的生命,在最困难的“文革”时期,徐悲鸿的作品要被销毁,廖静文说:“那时我也不想活了,若真那样,我对不起悲鸿。后来我找到周总理,总理想办法把馆里所有的收藏送到故宫太和殿旁的一个大殿里锁起来,一放就是13年。因为那里面太潮湿了,等再拿出来的时候几乎都发霉了,一些油画上的色块也掉了下来。”至今,廖静文还在为修复那些珍贵的油画而努力。
时至今日,身为纪念馆馆长的廖静文还在四处奔波,只要是关于办徐悲鸿画展、出画册的事,或是为馆里募集资金,她都要亲自去。廖静文告诉记者,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快完成纪念馆扩建工作。
目前,徐悲鸿纪念馆将在新街口北大街的原址上进行扩建,除面积增加一倍以上外,还将加设地下车库等。记者从徐悲鸿纪念馆了解到,目前改造工程尚未开始,市民仍可继续前往进行正常参观。按照规划,徐悲鸿纪念馆此次将仍在位于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的原址上进行改造。改造完成后,建设用地面积约5100平方米,建设规模1088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设面积将达到8654平方米,20%将规划为绿地。据了解,1973年,周总理指示重建新馆。坐落于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的新徐悲鸿纪念馆于1983年重新对外开放,主体建筑为二层灰色展览楼,共有一个序幕厅和七个展室。经过此次改造,原本2层的主楼将加盖到4层,还将加设可停放40辆车的地下车库。总面积比过去扩大了1倍以上。
廖静文现在有一保姆为伴,住在北京西山附近。已经87岁高龄的她每天早上7时多起床,然后到纪念馆上班。
结语:廖静文老了,87岁的她不仅拥有皱纹、白发、老人斑,耳朵也有些背了,然而她的爱情没有老,在徐悲鸿离开她后将近50年的光阴里,她每一天都在为心爱的男人而活着。87岁的廖静文,虽然瘦削却依然皮肤白净,秀发乌黑,五官清秀。淡雅,是眼下唯一适合于描述她的词汇。
最后,廖静文将眼光移向远处,深情地说,“我想我会一直工作到死,我也讲过,我死了,任何东西都不要,就在纪念馆的旁边挖个坑,把我的骨灰埋在里边,我要永远守着这个馆,死了我也要守着的。没有别的,我就希望这个馆越建越好,在美术界还能够产生悲鸿在的时候一样的影响。”……
伯特兰?罗素说:“美好的人生是由爱唤起的。”廖静文的一生就是这样美好而可敬,人这样爱过也当无悔人生,虽然孤影终身,却拥有半生回忆,凝成一个卓然绝尘的姿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