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消费文化影响下的建筑设计表皮化倾向

前言:

当代建筑设计实践中,“表皮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建筑表皮作为一个独立的设计对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对于建筑表皮的研究多集中在如何设计,而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表皮化的设计倾向,较少有研究涉及。文章试图将建筑看作商品,置于当代消费文化的语境下考虑,从消费的角度探究建筑设计表皮化倾向的根源。

1 当代消费文化影响下的消费需求

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环境等的总和[1] 。消费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决定了人们的消费需求。随着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的消费文化较之过去有明显的不同,由此造成的消费需求也与以往有巨大差异,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1对商品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20 世纪以福特主义 (Fordism) 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方式使生产进入标准化、规模化的新阶段,大批量构成了福特主义的时代特征[2] 。大规模的生产要求大规模的消费,以平衡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但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消费市场已趋于饱和,为进一步挖掘消费力,大众被灌输了全新的消费理念:勤俭节约不再是美德,无止境的消费享乐成为倡导方向。为了激发人们不断购买的欲望,商品不再是流水线作业下的重复产品,而是迎合目标消费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小规模、短周期生产。消费者也不再满足于标准化的产品,而是渴望“与众不同的、个人化的服务、原创精神以及多样化内容” [3] 。

1.2 对商品符号价值的消费需求

当代社会消费理念的转变还包括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仅仅基于它的物质属性,还基于它的符号价值。符号价值指消费者选择不同品牌、款式的商品背后,他们所属社会群体的消费力、爱好兴趣等的体现[4] ,更进一步,是他们所处社会阶层权力的体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平等、民主、自由的的宣言下,每个人都被认为有通过自身努力向上晋升的可能,但社会阶层差异并未因此消失,而是以其他方式体现,这个方式就是消费,消费行为成了今天划分社会不同群体的方式,商品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不同社会群体,甚至阶层权力的象征物。符号价值的消费实际是一种差异性消费,人们消费的目的不是商品本身,更不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所象征的地位、权力、威望等的差异,是存在社会等级分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1.3 新媒介渗透下对商品表象的消费需求

今天,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介已渗透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了今天我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环境。居伊·德波(GuyDebord) 在《景观社会》(Society of theSpectacle) 中指出 ,“在现代社会中,其整个生活都表现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积聚 , 曾经直接地存在着的所有一切,现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象” [5] 。表象就是表面的形象,由于新媒介的发达,今天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基本都是通过由新媒介传递的表象,这决定了消费行为已经由过去的在场直接交易变成了不在场的间接购买。随着各种电商平台的兴起,新媒介不仅阻隔了人们对真实商品的直接在场判断,甚至连消费行为本身也可以在不在场的情况下完成,消费者可以仅凭几张图片就做出对商品的判断,可见这些由新媒介呈现的商品表象对消费行为的重要意义,所以今天的商品生产越来越重视对商品表象的设计包装,表象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商品的功用。

2 迎合当代消费文化的建筑设计表皮化

当代社会,在成熟的市场机制下,建筑能够发挥“居所”“活动场所”等功用价值之前,首先是作为商品存在的,需要能在市场上顺利被购买,完成消费行为。因此建筑的设计必然要迎合当代社会的消费文化需求,表皮化倾向正是这种迎合的结果。

2.1 迎合商品多样化需求的建筑设计表皮化

现代主义时期,国际式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同质化特征是福特主义生产逻辑在建筑领域的延伸,同福特生产流水线上的其他商品一样,最大的弊病是“僵化” [6] 。国际式建筑在批评家的眼里是对历史传统、地域文化等的剥夺,而从消费的角度,是高产量的重复产品与日趋多样化的市场之间的矛盾。

为了克服建筑产品的僵化,后现代的各种思潮和流派纷纷涌现,这些流派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论内涵,比如新理性主义基于类型学研究、解构主义来源于解构哲学、非线性建筑基于拓扑、混沌、分形等数学理论,然而落实到设计实践,都几乎演变成了在建筑表皮形象上的粗浅表达,与原理论内涵相去甚远,因而受到了研究领域的诸多批判。但如果从商品消费的角度看,从其他领域嫁接理论到建筑领域,本身就是为建筑产品的多样化找到理由,并不是为了去贯彻这些理论,而最有效的多样化手段就是建筑表皮的多样化。

这些多样化的表皮形象不仅刺激了建筑商品本身的消费,甚至还带动了周边的商业繁荣。例如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因其激进的表皮形象曾在建筑界引发轩然大波,结果成为旅游热点,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启动仅仅 6 年,项目的成本资金便全数收回,还为该地区带来 1.5 亿欧元的收入,创造了 4.5万个就业机会,成为商业成功的典范,被称之为“古根海姆效应” [7] 。

2.2迎合商品符号价值消费的建筑设计表皮化

建筑物构筑了城市景观,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所,相较其他商品,建筑更容易被人看到,建筑商品的消费者(包括投资者和使用者等)的消费倾向也就更容易彰显在大众面前,同时由于建筑商品的价格高昂,更加透彻地反映了消费者真实的经济实力,所以建筑商品往往成了消费者向大众展示他们的权力地位、经济实力等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显然建筑的表皮形象比内部空间更有话语权。

迎合符号价值消费的建筑设计表皮化在现代主义时期就已经存在。虽然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应符合工业文明的审美要求,即形式是功能结构的直观表达,但后来的诸多建筑评论,比如建筑符号学认为,现代主义建筑不过是表面上看起来像符合功能主义的工业产品,实际其表皮形象与内在使用存在诸多矛盾,比如包豪斯校舍立面采用的大面积玻璃,不仅结构不牢固,后期不得不用钢架重新加固,而且造成室内夏热冬冷,不符合功能要求[8] 。之所以要将建筑表皮设计得像工业产品,是因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投资者不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政府就是企业财团,他们的权力基础在于工业文明,要求符合工业文明审美标准的建筑表皮形象,用以象征他们的权威,这实际就是一种符号价值消费。

到了当代,以建筑表皮形象承载符号价值更加明显,在特别需要彰显符号价值的情形下,对表皮形象的关注甚至超越了对建筑其他方面的要求。例如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代表性建筑——“鸟巢”,它需要向全世界彰显中国新的国际地位、经济和文化实力,因此表皮形象尤为重要。“鸟巢”受中国传统艺术启发,提出“以线条缠绕圆形容器”的概念,建筑的表皮形象成为设计的出发点,而后为实现这个雄心勃勃的形象,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这种将表皮形象摆在最突出位置,甚至超越了功用性、经济性等,是因为对建筑的符号价值消费超越了功用性消费,而表皮形象恰恰承载了高昂的符号价值。

2.3 迎合新媒介渗透的建筑设计表皮化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建筑作为商品,为吸引消费者、实现利益最大化,需要利用一切宣传手段获得消费者认可。而当今大众对于商品的初步印象,甚至最终的判断都是基于新媒介所传达的商品表象,因此怎样的建筑商品才是最适合通过新媒介展示,是建筑设计不得不考虑的,很显然,漂亮的表皮形象相较于建筑的功用性而言,更适合通过新媒介展示。实际今天的大部分建筑生产已经充分考虑了媒介宣传这一环节,各种由建筑设计衍生的建筑效果图、动画、模型生产已经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对建筑成品的摄影也会对光线、角度诸多考究,力求在媒介上呈现最佳效果。在设计方面,建筑师早已将建筑表皮视为独立对象,力求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表皮形象,并充分考虑表皮的上镜效果。比如威尔·阿列茨(Wiel Arets) 设计的乌德勒支大学图书馆将树叶图案印刻在玻璃和混凝土表皮上,营造出一种置身森林中的视觉感受;妹岛和世设计的迪奥东京表参道店的表皮处理灵感来源于带有褶皱的女装,使用层压玻璃和褶皱状纤维板双层表皮,从而形成具有纤维质感的建筑表皮[9] ;

伊东丰雄甚至在伦敦的维多利亚与工艾伯特博物馆的“视觉下的日本”展览中设计了一个装置,将影像投射在建筑实墙上,在表皮上制造了对物质空间的一次快速刷新[10] 。

3 结论

今天的消费文化,包括消费理念、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环境等较之过去发生了巨大转变,建筑作为商品,为了能在市场经济下获得利益最大化,必然迎合消费文化,当代建筑设计的表皮化倾向,从消费的角度看,是当代消费文化影响下的产物。诸多当代的前卫建筑师已经给予表皮设计以极大的关注,并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表皮处理手法。随着科技水平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还将继续发生巨大转变,这其中,生产力的继续提升和消费力不足,通过消费划分的社会群体或阶层,以及新媒介的进一步渗透都还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要面对的社会现实,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文化将继续影响建筑商品的设计生产,因此表皮化依然是未来建筑设计的重要方向之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