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人的信条是“家声第一”

临近正午,被阳光炙烤和香火熏染的广场似一个大蒸笼。黄华海带我走进广场边上的侯王庙里,跨过门槛的一刹那,清凉的感觉直抵人心。整个空间挑高很高,庙顶的黑瓦充满神秘感,阴影重重地投下来。正殿内庞大而雕镂精致的石柱,显出一派庄重肃穆。

我很少在深圳看到如此气派的庙宇,纯金箔占据了主殿的百分之八十,贴满神像、屏风、楹联等。据说这些纯金箔厚度不到 0.1 微米,比一张纸烧成的灰还薄,真正薄如蝉翼,流光四溢。侯王庙最初建于明朝晚期,2010 年村里筹集了一千多万款项邀请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花费近两年时间修建此庙。下次外地朋友来深圳,我想我会带他们来到福田下沙:看中国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灰塑工艺,触摸珠三角最精良的建筑材料。

侯王庙旁还有一座建于明朝的黄思铭公世祠,是黄氏族人为了缅怀黄思铭的功绩而建。黄思铭在世时领导下沙村民将农耕和养蚝业的规模迅速扩大。跨入祠堂,首先看见屏风门上悬挂“解元”二字牌匾,那是从前黄氏子弟考中举人时朝廷所赐。下沙村民向来重视教育。黄华海小时候曾在宗祠里读幼儿园,改革开放下沙村富裕起来后,他才转入村内兴建的下沙小学读书。

村内还制定了教育奖励办法:凡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每人奖励 10 万元,取得硕士学位的奖励12 万元,取得博士学位的奖励 15 万元——不知引起多少村外人羡慕。

黄思铭的功绩不仅是带领村民走向富裕,他还复兴了祭祀传统。解放后祭祖习俗衰落,直到 1984年后才逐渐恢复。领导人黄英超拜访村内每一位 90岁以上高龄的老人,将祭祀步骤和祭文一字一句记录下来。黄华海有一次跟黄英超吃饭,“他讲他做这些事情,就是想让下沙年轻的一代人,弄清楚自己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每年下沙村举行春祭和秋祭,祭祀地点在黄思铭公世祠和莲花山的黄默堂墓前。2011 年 6 月,下沙黄氏祭祖习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宗祠里有一块“家声第一”的牌匾,黄华海解释说这是下沙村人不论走到哪,都必须以家族荣誉为第一的意思。这样的信念,颇有古中国的遗风。事实上,回顾历史兴衰也正是这样:一个人对家族负有责任感,会更想为社会创造价值,甚或为国家赢得荣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