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奸商”虞洽卿的善心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乱世奸商,虞洽卿
  • 发布时间:2017-12-06 14:28

  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虞洽卿”三个字早就标签化了。这个当年上海滩的“闻人”、大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大买办”……其盖棺定论固然不佳,但平生为人处世尚有可取之处。

  虞洽卿的父亲只是浙江乡间的一个小业主,家境极为一般,在虞洽卿六七岁时病故。虞洽卿的母亲带着三个孩子,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懂事后的虞洽卿每天到海滩捡拾泥螺、蚌、蛤等贴补家用。同族的私塾先生虞世民见虞洽卿聪明孝顺,就分文不收地要他到私塾读书,因为晴天帮家里谋生计,虞洽卿就利用下雨天的机会去读书,是谓“雨书”。

  十五岁时,虞洽卿得到父执的帮助,有机会到上海做学徒。临行前母亲给他做了一双新鞋,对虞洽卿说的话是:“你大了如果发了财,应该对家乡做点有实惠的事情,不要专为自己享受。”虞洽卿铭记着母亲的叮嘱。有人算过,他后来给家乡的公益捐助相当于家乡的财政收入。

  少年虞洽卿到上海时,正好遇到雨天,他去瑞康颜料行应试,把母亲做的新鞋脱下挟在腋下,进店时一不留神,跌了一跤,四仰八叉,一如元宝。恰巧店老板此前做梦,梦到财神爷送其元宝,老板以为大吉大利。在给应试者吃馄饨时问其数量,虞洽卿回答正确,应对得体,使老板很是喜欢。后来,人们称虞洽卿为“赤脚财神”,他也欣然自得。凭借努力,他迅速满师,瑞康的老板赠给他公司股份。

  虞洽卿26岁就当上了上海洋行的买办,30岁时花了几百两银子买了清政府的一个“道台”官衔。当时,清廷屈从帝国主义的金融势力,同意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钞票。虞洽卿看准时势,发国难财,乘机为荷兰银行推广钞票的发行额,从中获取大量的手续费。

  之后,他又两发国难财。第一次发国难财是在抗战爆发后。当时上海附近的难民大批涌入租界,虞洽卿趁机向租界当局提议成立华洋合作的救济机构,提议得到批准,他被推举为会长。从此,他在开展慈善救济的幌子下,做自己的航运生意,发了不少横财。

  第二次发国难财是在抗战中期,他在重庆组织“三民贸易公司”。当时重庆各种日用品价格飞涨,每运回一批货物都有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利润。如果把货物积压上一段时间,更是一本万利。虞洽卿就这样在国难之时,投机取巧,为自己聚积了亿万财富。

  但是,虞洽卿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唯利是图者。他的正义感也是为人称道的。1897年法租界公董局借口拓展马路,强制宁波同乡会“四明公所”的殡仪馆和义冢墓地拆迁。虞洽卿当仁不让,跟劳工领袖一道,发动抗议示威,进行罢工斗争,并给罢工者发工资。

  1905年,有一个丈夫过世的官太太黎黄氏带着事物人到上海逗留,被英租界工部局有关人员认为有油水可捞,以“人贩子”为名进行关押。事件发酵后,上海推举虞洽卿等四人为代表跟英租界谈判,其他三人受威胁后纷纷退出,虞洽卿不畏困难,发动英租界的大罢工,他筹集资金支付罢工工人生活费,使罢工坚持十个月之久,最终取得胜利。

  也许因为这样的担当精神,虞洽卿声望颇佳。辛亥革命爆发,武昌首义后,陈其美在上海起事策应,无经费,求助虞洽卿,虞洽卿手头现金无多,仍“摒弃手中所有之八千元以为发难费”。

  因为热心于交朋友,醉心于航运事业,虞洽卿欠下了很多债,一度欠银行三百万元之巨。但他仍然支持了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起义后成立的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执行委员会共有19名委员,共产党人有9人,虞洽卿是执行委员。

  当然,虞洽卿一生最大的失足,就是他在国共之争中站到了蒋介石一边,尤其是抗战时期他两次发“国难财”,以至于人们称他是“米蛀虫大王”、“乱世奸商”。

  文/余世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