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尽量逃离安逸
- 来源:视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2-24 14:11
有一次,我在教学楼的拐角处碰见了一个学生。他对窗而坐,不停搓着手,哈着气,面前是厚厚的资料,嘴里念念有词,应该是在背什么。我说:“这里暖气不热,为什么不到教室里去呢?”他不好意思地说:“教室里太暖和,一会就迷糊了。这里冷,清醒点。”
这种场景其实在这所大学里并不鲜见,尤其是年底临近各种大考的时候。一张书桌和椅子,放到教学楼任意一个角落,就营造出了一个读书学习的小空间,开放但静谧,艰苦又充盈。有时甚至就在电梯门口附近的角落里,也会有那么一个人兀自练着口语。闲聊中发现,他们都是害怕宿舍、家里太舒服太散乱,没法安心学习,这才意识到要对自己狠一点。认识一个学生也是如此,放弃家里安排的金饭碗,一个人跑去上海,其中辛酸难以言表,还每天坚持苦学到凌晨。三年之后他拿到了注册会计师资格,不久入职世界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最新的消息则是他又开始攻读复旦大学的金融硕士。一般来说这些自讨苦吃的人都有清醒的意识,所以才会刻意从安逸里勇敢出走,自觉断除放纵乃至麻痹自己的根源。
在我们的传统里,一提读书,那绝对是苦涩的。你看信口拈来的不是车胤囊萤夜读,匡衡凿壁借光,就是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这书读得触目惊心。沧桑流变,今天我们这样的苦读,似乎内涵早已发生了迁移。如果说古人苦读更多地是对贫寒的一种抵抗与挣脱,那我们恰恰相反,更倾向于从安逸中逃离,重获昂扬的斗志。
但实际上我们面临的境地可能比那时更为糟糕。因为古代读书所最可能遭遇的只是单纯的物质窘迫,没有过多外力的分散与搅扰,而现在的我们,则被自己创生的科技文明所累,譬如手机,随时随地,随身随心,只要愿意,一个人瞬间就能接入世界,声色犬马近在咫尺,万事万物触手可及。这个时候,独处一隅而潜心苦读反而成为最需要定力和毅力的事,毕竟从这重重散逸舒适里逃离出来,并非易事。
人的身体本质是一个趋利避害的世俗皮囊,优渥的环境适合滋养它,可同时也容易让人沉溺其中,逐渐丧失斗志与坚韧,乐不思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逃离安逸,并不是以苦自虐,而是懂得对苦的转换,希望在苦的逼迫与加持下,能够得偿所愿,苦尽甘来。要知道,当我们最终回忆起这一生时,那些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有时更多的是对苦的舔尝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