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搏杀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赵伟国,长江存储,芯片,紫光
  • 发布时间:2018-01-04 10:54

  《英才》:9月底,长江存储一期一号生产及动力厂房提前封顶,长江存储是中国存储芯片产业规模化生产的里程碑项目,你对这一项目有怎样的期待?

  赵伟国:长江存储是中国科技领域的辽宁号航空母舰。从其投资规模、技术水平、对国家产业安全和国家信息安全的意义看,这一比喻并不为过。通过长江存储这个项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才真正在世界上有了一定的地位。长江存储,总投资将超过240亿美元,是紫光集团目前为止最大的投资项目之一。长江存储的研发和建设,无疑是紫光集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英才》:在存储领域,形势非常严峻,三星、SK海力士、美光科技、闪迪、英特尔、东芝几乎把控了全球市场。在你看来,改写巨头垄断的格局,还需要多长时间?预计我们何时能正面抗衡三星、SK海力士?

  赵伟国:目前在主流存储芯片产品领域,中国完全是空白。在长江存储项目之前,我们不是缩短差距的问题,因为原来的基础是零,所以在长江存储之前和国际巨头的距离是无限远。之所以紫光规划了十年1000亿美元的投资,是因为这个行业具有以下特点:资本密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全球竞争。

  芯片制造不仅是高端制造,而且是尖端制造,十年1000亿美元的投资,平均每年也就是100亿美元,Intel、台积电、三星每年在芯片制造上的资本开支各自都超过100亿美元。达不到平均每年100亿美元的投资规模,根本就进入不了芯片制造的第一阵营。这个行业不仅技术要先进,而且必须有产能。有了产能才有话语权。

  我想有五年的时间,我们可以站稳脚跟;再有五年,应该有相当的成就。所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心理准备和战略耐力。

  历史机遇

  《英才》:全球存储产业经历了由“美国--日本--韩国” 企业相继称雄的历史,并非一个国家长期保持不败地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企业是否也迎来了跻身存储芯片强者行列的机遇?反思产业发展的历程,你有怎样的体会和感触?

  赵伟国:中国发展芯片制造产业,目前是一个重大机遇窗口期。今天的中国,发展芯片制造业,有三个纵深:市场纵深、资本纵深、人才纵深。

  中国每年进口的芯片占全球产值的三分之二,这就是巨大的市场纵深;中国目前积蓄了全球仅次于美国的雄厚资本,这就是资本纵深;中国每年毕业700多万大学生和近百万的研究生、博士生,这两个数目加起来,大陆一年增加的人才,比中国台湾全部的就业人群还多;再加上大量的留学归国人才、来华工作的海外人才,以及大陆不断成长的企业家人群,这就是海量的人才纵深。尽管在人才的层次和水平方面和美、日、韩及中国台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但我们正在快速成长。

  反思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历程,必须有三点清醒的认识:一是要有人才,二是要有时间,三是要有花不完的钱(只是个比喻,意思是要有充足的资金)。所谓人才,指的是必须有世界级的领军人才。这是一场“世界大战”(全球竞争)。没有世界级的人才,根本没法打仗(登上舞台)。

  芯片不像互联网产业,不能靠一招鲜吃遍天下。这是一个需要每天进步一点,不断积累的行业。所以,要有足够的耐力和耐心,并且对时间要有充分的认识。这是马拉松,不是短跑。但每一个100米,又要像跑百米一样顽强冲刺。所以我说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战略耐力和心理准备。

  所谓要有花不完的钱,就是必须有足够的投入,要有源源不断的资本投入。十年1000亿美元是个基本数字。

  《英才》:半导体产业和高铁、航空发动机、航空母舰有何本质不同?

  赵伟国:集成电路产业要坚持企业的市场化方向。芯片这个产业,在中国可以形容为——“国家战略全力推动,地方政府全力支持,企业市场化运作取胜”。

  芯片不像高铁,不是国家采购;芯片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如果企业的市场化不充分,是肯定做不好芯片的。企业必须是一个市场化的企业,这是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芯片领域成功。

  你看国企做互联网,基本没有成功的。就是因为国企的市场化程度很难适应互联网产业的要求。就其市场特点看,芯片市场和互联网市场很像,但更为艰难。因为芯片市场没有办法靠商业模式制胜,也没有消费习惯和语言优势,政府也无法管制。所以在芯片这样一个充分市场化的市场上,只有充分市场化的企业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希望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把支持的重点放到充分市场化的企业上。

  目前,美、日、韩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是遥遥领先者,我们是后来者。作为追赶者,势必要付出更高的代价。航空发动机和航空母舰都是国家采购。芯片的主流市场不是国家采购,所以发展芯片产业更为艰难。这就需要中国政府投入更多的资源。房子要想盖的高,地基必须打的深。

  投资壁垒

  《英才》:你如何看待,芯片领域,外资在华投资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不平等?这对中国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带了怎样的困难?

  赵伟国:在集成电路领域,海外企业在华投资和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受到的待遇完全不对等。在海外,美、日、韩和中国台湾地区对中国大陆企业是严防死守;而在国内,海外企业几乎为所欲为。由于中国地方政府对招商的狂热,海外企业在中国本土获得的几乎是超国民待遇。这给中国大陆企业在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是一场不对称的竞争。海外企业在中国本土依靠优惠政策和中国大陆企业进行人才、资本和地方政府资源的争夺,使中国大陆企业面临非常残酷的本土竞争环境。

  《英才》:紫光此前计划收购美光科技、西部数据,入股台湾力成、南茂均宣告终止,此前中资基金收购美国莱迪思半导体,也被美国政府叫停。目前来看,中国半导体国际并购最大的障碍还是国际投资壁垒的问题?甚至是政治因素?

  赵伟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是中国科技产业崛起的关键,也是中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和强国的关键。美、日、韩和中国台湾地区根本不希望中国大陆崛起。

  集成电路这个产业,不仅市场规模庞大,应用广泛,而且一旦领先,利润丰厚。所以美、日、韩和中国台湾对中国大陆企业的阻击,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经济因素。

  美、日、韩和中国台湾采用的是典型的“双重标准”:当市场化对他们有利的时候,他们就和你谈市场化;当市场化对他们不利的时候,他们就给你谈国家安全。他来中国大陆,就和你讲市场化;你去他那里,他就给你讲国家安全。完全是两套原则。从商业角度看,是极不公平的。商业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对等。

  《英才》:集成电路是极其烧钱的行业,虽然有国家大基金和国开行的支持,资金是否仍旧不足?

  赵伟国:确实资金还不足,除了国家大基金和国开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外,紫光也在多方位筹措资金,包括设立各种基金,与地方政府联合投资,在资本层面合作等。紫光还希望发起设立中国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三星是一个科技资本财团。芯片业务只是一部分业务。三星的金融和实业为芯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额资金。紫光要借鉴三星的发展经验,成为一个以芯片和云网为主导业务的综合性科技财团。这样紫光才有可能完成振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大业。

  转向自主研发

  《英才》:并购对紫光来说是必须的吗?在国际并购遇阻的情况下,是否应该寻求更加温和的合作方式?

  赵伟国:紫光今天的模式是自主创新加国际合作,紫光虽然是通过并购切入芯片产业的,但目前的工作重点已经完全转向自主研发。

  《英才》:未来紫光在国际并购方面的节奏是否会放缓?

  赵伟国:会放缓,现在并购已经不是我们的重点,这里面既有紫光自己的战略考虑,也有国际环境的因素。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