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迪 东方有余韵

  提起李云迪,记忆的画面中跳出来的却是一台沉重漆黑的斯坦威钢琴。——光束下是谢幕前的最后几小节,太阳穴周围积攒着没来得及滴落的汗水,以及观众在忽然间惊醒爆发的掌声。

  旭日东升

  2017年9月3日晚上,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如期而至。

  开场前几天,门口的票贩们暗自高兴,因为票务网站已经显示售罄。这是李云迪在荣获金奖的17年后,终于公演的自弹自指肖邦协奏曲音乐会。

  35岁的他,坐在国家大剧院的休息室里,合拢门窗,静音手机,让自己暂时与外界隔离。这是多年巡演生活养成的固定习惯,每逢演出当天,李云迪都会独自去房间里头坐上一阵,或是从午后腾出时间小睡。如果没有安排飞行计划,则能够留出七八个小时来练习,让自己慢慢沉浸在曲目之中。

  在各大剧院碾转的第17年,早已熟知后台和侧幕里发生的一切,即使那些错综复杂的走廊未必记得该怎么穿梭,但休息室在哪个位置总不会生疏。

  不消多说,在这17年间必然沉淀了一些人生的阅历和经历,也对肖邦作品衍生出了一种不一样的感情。这次演奏能够让乐团按照自己对音乐的处理和诠释来进行演绎与表达,也是他在合作当中十分重视的一点。

  座上客们迫不及待想看这个钢琴家要如何兼任指挥的新身份,以及如何采用新形式来演绎肖邦两首钢琴协奏曲的一种状态。

  直到夜幕降临,剧院内的人声鼎沸逐渐安静下来。从侧幕走出来的李云迪,还是老样子,仍是那个在音乐之路上一点也不急于求成的行者。

  与第一号钢琴协奏曲而言,协二则更像是姐妹篇中作为妹妹的存在,它的音乐线条与旋律性更强,更为浪漫柔和,风格与它整个的状态结合,听上去更“肖邦”一些。他时而坐着弹琴,时而站起来指挥,或是穿插在琴音停顿的间隙指挥乐队。演奏冷静内省且乐句自由灵活,赋予了一种自然性,对于自由节拍的使用以及配合动态调节,恰到好处地顺应了音乐的流动,拿捏得分厘不差,能够很好的感受彼此之间的协调。

  彼时大家屏息凝神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伴奏声部或者旋律声部,因为任何一种声音稍多一点就会失去协调的感觉。而平衡并不是一种特意的区分,是基于每个音乐家对于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浑然天成的一种感觉。

  也许与肖邦的高度重合,正是高山流水子牙伯期的那种琴瑟相当。

  刚柔并济

  人们总是对着钢琴上修长的双手赞叹,却往往忽略了指肚上磨出水泡又长茧的过程。

  自打肖赛到07年的乐动柏林,四星带key的肖一,红色钢琴的皮黄,彩云追月和浏阳河,再到前奏曲,四首叙事曲,再是水到渠成的自弹自指肖邦协奏曲。倘若只以获奖次数来评估事业高度,他早就应该自我满足。

  然而李云迪对古典音乐的痴迷程度,是连吃饭的时间都觉得多余。他始终坚信,音乐有一种特殊魔力,把这些年来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融入其中,让人忘记欣赏其中的技巧,自然聆听同样会把听众的全部注意力吸引过来。

  2000年获奖之后,便开始着手公益,致力于慈善事业。无论是在家乡山城重庆,还是一万公里开外的旧金山,李云迪都是人们眼中最坦诚的钢琴家和时代缔造者。按照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他身上的浪漫主义情感,含蓄内敛的表达,轻盈流畅的指法,完全可以担纲起浪漫派钢琴大师接班人的身份,成为波里尼、阿格里奇之后另一位大师级的人物。

  但李云迪却有着自己的规划,希望能在不同的状态下演绎一场场无法炮制的古典乐章——刚刚结束的自弹自指,和华沙爱乐乐团合作的中国巡演,就是他对自己近期的规划。到了11月份,又将携手指挥Alan Gilbert、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进行中国巡演,演奏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K.488。

  “其实每一次坐在钢琴前,由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音乐厅,不同的观众,和当晚的气氛一起造就了不可复制的一次演出,都是新的突破。”

  古典之章

  下了舞台离开钢琴的李云迪,没有了演奏中锐意酣畅的表演状态,看起来更温和,甚至还有些沉默。

  即便处于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他的梦想自始至终没有变过。

  聊起家乡重庆在儿时带来过温柔绵长的回忆,除了上学时要走的长长的楼梯之外,还有火锅和小面,这些都是记忆中属于中国的红色。山城的山水,此起彼伏的层次感,被糅杂进了音乐里。他的触觉是敏锐的,周遭那些新鲜事物,一次次激发着灵感。虽然这些年一直在演奏肖邦的作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又有了不少新的想法。李云迪曾将自己演绎的肖邦前奏曲全集比喻为家乡的川菜,“所有人说起川菜,都只有一个‘辣’,但真正好的川菜,精髓并不只是辣,而是非常丰富的层次。”

  作为中国古典乐的交流窗口,这些年来国内国外累计的演出不计其数。他总是能在过程中找到一些经验或者可以再突破的地方,同时保持着“在成熟的表达方式下,不断寻找还能改进的部分”。有人说钢琴应该回归古典,也有人觉得钢琴应该注重技巧,他倒认为回归古典与技巧并不冲突。“一个作品,首先它承载着作曲家的思想和感情,音乐家对它进行演绎时又加入了自己对它的理解和感悟。而所有的这些情感,都建立在有技巧的表达上,这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是缺一不可。”

  既然古典乐已经被演绎了几百年,乐曲本身是不会变的,是不同的演绎让它们更加丰富细腻,延伸出听觉以外的感受。例如肖邦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经过了很多年再次去演绎它,也代表着此时此刻对这首作品的一个感悟和理解,增添了不一样的感情。音乐没有公式可循,它是一个自然的、从内心流露表达情感的途径。此刻的状态与之前和未来相比,始终是不一样的。

  除了巡演和练习之外,敏锐的他感受到了一股正在萌发的变化——国内的音乐教育眼下处于非常好的势头,有几千万的琴童,越来越多的家长会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越来越多的孩子来音乐厅听音乐会,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发展方向。“单纯在欧洲演奏传递音乐力量”与教育产业相接轨而衍生出来的“落地实验”,李云迪觉得还有一定的路程要走。

  他把“传递音乐给更多的人”当做自己的一种责任,从2013年开启了“中国钢琴梦”全国巡演,到后来的“王者幻想”“肖邦传奇”,每一年都会走遍祖国很多城市去举行演出,甚至在西藏建立了自己的云迪音乐爱心教室,这种对音乐的传递,是他迫切想做的事情。希望有一天,钢琴教育,或者说音乐教育,能成为一种普及式的状态,就像我们小时候都会上体育课一样,并不是为了培养每个孩子都去当运动员,也不是必须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

  也许未来有一年,又会升起一颗新星。彼时坐在观众席中间聆听的他,仍然是那个不慌不忙在音乐之路上慢慢走着的行者,琴声不绝,绕梁无眠。

  撰文/邵安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