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河湟地区民居院落空间布局中的地景文化解析

摘要:青海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特征与建筑形式,成为了青藏高原上靓丽的一道风景。青海民居不论是在村落的选址、空间布局还是整体规划方面都独具特色。文章主要研究青海河湟地区居民的村落特征,探寻地景文化对青海河湟地区景观条件下村落的形成、影响与渗透作用。

关键词:地景文化;传统民居;青海

引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民居院落承载着各地区特色及当地文化,在同一地区内的不同民族生活中,村落的形式也不尽相同。青海河湟地区聚集着很多的民族,包括汉、回、藏和土族等,民族文化的不同使得各区域的民居有着较大程度的差异的。虽然从青海河湟地区的居民形态发展来看存在有较大的差别,但是在类似的环境之下,人们对地形地貌、河流体系等的认识,又表现出相似的认知过程和建造特点。地景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人类认识景观的过程,同样是对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和院落形式的认识和演变的过程。随着人们对地景文化的认识的深入,青海河湟地区民居的形态更加多样化,并且在河湟地区独特的地质气候条件下传统民居的营建体现出了极强的区域适应能力。

1 中国地景文化的形成以及概述

中国的地景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它充分展现了古代人对于景观的理解以及生活栖息环境的认识。地景文化起源于古代哲学,发展初期是人们对自然山川、风云、雷雨等景观进行探索和认识,开始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穷天人之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并提出“形”和“象”的概念,并以最简单的方式区分形与象、天与地,并将古代的哲学概念引入到解决景观的问题中去,分析地形地势、自然环境等。进而形成“形胜”的概念,也就是从军事、经济、美学等角度出发来判断景观地势分优劣定好坏。随着地景学说的逐渐成熟,与人文心理学相融合,选择这些条件优良的环境定居,并对“形胜”的环境加以利用和改造。公元 581 年到公元 860 年,隋唐两代是中国统一的阶段,帝王的宫殿、都城和陵墓大多选择的是“形胜”的地景文化的方式,人们在进行人工景观创造时都是借鉴了自然景观,形成了“聚拢山水成苑”“环绕山水直通院落”“因山借水”“因山为陵”等设计方式。

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通过对自然的探索不断累积经验创造出一个适应自然并与自身文化相融合的建造哲学——中国地景文化,而这种建造思想也影响着中国各个区域的城市、聚落的发展。青海省河湟地区村落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的营造智慧。

2 青海河湟地区的庄廓民居院落中展现的地景文化解析

2.1 分析青海省河湟地区的地质地貌

青海省河湟地区(图1)包含的区域从青海省东部的龙羊峡一直延伸到寺沟峡,黄河流域以及大通河流域和湟水水域,历史上也有“河湟间”的说法。青海河湟地区北到祁连山,东至甘肃,南临三江源,西接青海湖。平均海拔为两千米,具有丰富的地形地貌,山势高低不一,延伸数千里,河流纵横交错,有各式的土地类型包括牧业区和浅山地等,同时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图2)。河湟地区居住了多种类型的村民,按照他们居住区域地形的疏密程度,形成了散住式和集居式的聚居地,同时地形和地貌也会极大的影响到村落的实际形态。再加上,山地较广的存在,很多村落都是顺着地势形成的,所以村落的空间效果也极具特色。

2.2 河湟地区地景文化分析

我国的传统聚落类型多样且特色鲜明,聚落从区位的选择到修建再到后续不断地改建扩建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自然条件、人文因素的制约与中国的传统建造文化的共同作用之下,青海河湟地区的村落形成了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调研河湟地区村落现状,我们可以看出,民族文化交融之下产生的庄廓民居受到地景文化理念的影响,例如在村落地址的选择以及大门的朝向上都体现了我国传统的营建智慧。

2.2.1 负阴抱阳

当代作家殷谦在其小说《天廷秘传》中提到“六合之内,万千世界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五星相生相克,轮回循环,万物生灵负阴抱阳,生生不息。”寓意万物内涵着阴阳两种相反而又相成之气,应用在建筑学中指世间万物都是抱阳背阴的理论。我国地处于北半球,以负阴抱阳的理论来说,村落选址以群山环绕为宜,位居中央面朝南,北边要有山峰寓意“靠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龙山,村落的左边右边有被称作青龙白虎的次峰,山前必须要要环绕着活水,对面还需要有一案山,这样的地形被称为负阴抱阳的宝地(图3)。

青海河湟地区山脉较多,在地景文化的影响下,青海河湟地区的聚落在选址的时候应了负阴抱阳的传统理念,像贵德尕让千户住院(图4)。它坐落在郭在山南麓的华欠山位置,是传统意义上的风水宝地。从现代生态学的层面出发,面朝水背对山的布局是较为合理的。首先,冬季高大的山峰可以抵抗寒流;其次,夏季湖面水分蒸发,调节整个村落的小气候,同时水也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近水的村落布局使用也较方便;再次,充足的日照可以满足人们日常放牧、耕种的需求。

2.2.2 藏风聚气

藏风,是指穴场必须垣城完整,拱护周密。不使外风荡刮穴场而生气飘散。风水家认为:生气因水而聚,因风而散,故风水之水之法,得水固然重要,但若穴不避风,生气随之散逸。得犹如不得。可以看出自然界中的风与水都是村落在选址的时候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而青海河湟区域,居民以水为生,村落基本都是有水环绕,正是得水之地。青海河湟地区处于海拔较高、自然条件非常的严酷的区域,古人利用地景文化的智慧在构建庭院的时候,充分考虑了“藏风”的问题。回字型的庭院形式起到了很好的“藏风聚气”的作用。高耸的院墙能够阻挡冬天的严寒;出于日照的考虑,庭院中北侧的院墙随着海拔高度不断增加而增加,庭院建筑以一层楼居多,一般不会超出两层。

3 青海河湟地区村落分析

3.1 大庄村村落分析

村落选址、结构分析:清水乡大庄村(图5)在循化县以东方向约 20 公里的位置,建立在黄河臂弯的地方,是现在古篱笆建筑遗留的重要村庄之一。这里的年平均温度在 6 到 9 摄氏度之间,产生的年降水量在 259 毫米。大庄村(图6)从地理位置来分析,不仅倚靠着山,四周环水,而且村庄直面有小山丘遮挡,是绝佳的选址位置。村庄背面是茂密的树林,与环绕四周的黄河、美丽的山景结合,使得整个村庄能与自然融合。

大庄村的街巷结构明晰,村子围绕清真寺逐渐发展起来,经过长时间的历史变迁(国道从村中央穿过),整个村子排布的形状呈现线性东西走向,顺着山谷的地形而建立,形式自然。村子的街道自然交错,其形成的样式也与其台地式的地形密不可分。

水文分析: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大庄村村落中的水文条件对于这个处于孟达乡地区的自然条件较差的村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黄河水环绕村庄,有利于农耕文化的发展。同时,黄河水系还调节了村落小气候,使得村庄在历经百年还依旧富有活力。

3.2 郭麻日村村落分析

郭麻日村(图7)位于青海省黄南自治州的同仁县年都乎乡,距离县城有 5000 米。村庄占地面积约 840 亩。郭么日村的具体位置是在同仁县浅山区的隆务河谷川道地域,主要分布在川道西边三级台地的位置,平均海拔高度在 2492m。郭么日村整体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居民生活地方主要集中在隆务河西岸。在明代明军为了屯军方便,在这里建立四个堡寨,后人称之为“保安四屯”。郭么日堡寨的构造整体呈长方形,东西长220m,南北宽 180m,占地面积约 76 。堡寨城墙使用土板建造,为方便堡寨进出,在城墙的东、西、南三个方向都设置了出口,建造了寨门。郭么日村被两条河道包围,其空间位置适合于人们的生活生产,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体现出早期村落选址上的智慧以及遵循的地景文化思想。

4 结论

通过对青海省河湟地区民居院落的分析,可以看出其长期受到地景文化的影响,形成遵循自然的规划和发展模式,村落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空间的自然气候环境和景观资源特点,建造出具有地域特点的景观空间。而其对村落及周围景观空间的有效保护和利用,体现出人居环境科学的内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地景文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