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低影响”开发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宁波慈溪市徐福村为例

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正处于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2014 年《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颁布,表明我国对大力推进低影响开发与集约用地提出了新要求。低影响开发和土地集约利用分别属于环境导向型和经济导向型的土地开发和利用,研究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对于实现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节约集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孕育于西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雨洪管理实践中,其内涵逐步由雨洪的规划与管理,扩展到场地设计以及土地利用开发与规划的全过程。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对低影响开发的扩展定义是“一种使用各种规划与设计技术来保护自然资源系统,并减少基础设施成本的土地开发方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指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各项行为与活动。关于低影响开发和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的研究,1999 年美国城市规划协会(APA)研究完成“精明地增长的城市规划立法指南”;刘力、张贵军等采用熵值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构建一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分析评价多个城市的集约度水平和等级;何芳、刘巧芹等对城市、农村居民点的土地集约利用及潜力评价做了深入研究;任心欣等探讨旧村整治工作中如何引入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本文针对快速城镇化地区村镇用地紧张、人口稠密、城镇化进程较快、经济发展迅速等特点,初探构建乡村“低影响”开发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以期补充当前研究成果,并用于指导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实践。

1“低影响”开发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预选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借鉴低影响开发与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文献、书籍基础上,结合农业部颁布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土资源部门颁布的《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从低影响开发的社会、环境、资源三个方面初步筛选出19个预选指标,从土地集约利用的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产出率、土地利用可持续度四个方面筛初步选出18个预选指标。

(1)低影响开发预选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 = 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公共厕所覆盖率、公交站点覆盖率、公交线路网密度、绿色出行交通分担率

资源指标 =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容积率、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绿色建筑比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雨水利用占总用水量比例

环境指标 =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农用化肥施用强度、污水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规模化畜禽场粪便综合利用率、建筑限高

(2)土地集约利用预选指标体系:

土地投入强度 = 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入、单位用地基础设施投入、单位面积从业人员数、单位面积供电量

土地利用强度 = 土地闲置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人口密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复种指数土地产出率=单位面积农业产值、单位面积二、三产业总产值、单位面积耕地产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土地利用可持续度 = 森林覆盖率、交通用地比重、单位建设用地非农业产值、人均经济总收入

1.2指标筛选

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结合上述预选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并设定选取指标的等级(本文每个指标评语设定不合格、合格和良好3个等级),向21位低影响开发与土地集约利用领域的专家、高校教师、地方政府官员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0份,回收率为95%。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汇总结果,分析各指标的评语隶属等级。通过计算,删除隶属度较大的指标,低影响开发指标体系删除:人口结构(0.605)、公交站点覆盖率(0.518)、公交线路网密度(0.545)、交通新能源使用比例(0.532)、雨水利用占总用水量比例(0.603)、建筑限高(0.584)。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删除:单位用地基础设施投入(0.637)、单位面积供电量(0.585)、单位建设用地非农业产值(0.579)、人均经济总收入(0.604)。最终获得低影响开发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核心指标。

1.3指标框架体系

在指标筛选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多维度的乡村低影响开发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将低影响开发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该体系包含社会、资源、环境3个一级指标,共含8个二级指标,14个具体指标;将乡村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该体系包含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产出率、土地利用可持续度4个一级指标,14个具体指标(表1)。

2低影响开发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

2.1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倒数法、归一化法对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进行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通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打分构建矩阵,计算得到乡村低影响开发与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表1)。

2.2综合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多级加权求和法综合评价乡村低影响开发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模型如下:(3)式中,f(x)和g(y)分别为两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ai,Xi 分别为低影响开发指标的权重和第 i个指标的标准化后的无量纲指标,f(x)值越大,说明低影响开发综合指数越高;bj,Yj分别为土地集约利用指标的权重和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后的无量纲指标,g(y)值越大,说明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越高,m、n为评价指标的数量。

3低影响开发与土地集约利用指标应用

3.1耦合度模型的构建

借鉴物理学的容量耦合模型,二维耦合函数如下:

(4)式中,P为低影响开发和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度;耦合度值P∈[0,1]。当P越接近0,说明乡村低影响开发和土地集约利用所组成的耦合系统属于耦合失谐状态;当P越接近于1,说明该耦合系统属于有效耦合状态。

在低影响开发和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度的实践研究中,可能会出现耦合度较高,但低影响开发和土地集约两个系统值较低或者其中一个较高另一个较低的情况。因此还需要构建一个耦合匹配度函数:(5)式中,S为耦合匹配度,P为耦合度;T为低影响开发和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数;a、b为待定系数;考虑到低影响开发和土地集约利用二者的同等重要性,a、b分别取值为0.5。在实际应用中,最好使T∈(0,1),这样可保证S∈(0,1),以便于使用。参考廖重斌等人相关研究,乡村低影响开发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匹配度等级标准划分如下(表2)。

3.2实证分析

3.2.1研究概况

徐福村东距宁波市区35公里,西距慈溪市区30 公里,区位优势相当优越,依山傍水,南靠徐福东渡成功起航地达蓬山,西傍风光秀丽的沈窖湖。交通便捷,紧靠 329 国道,自然文化资源丰富,居住环境优美舒适。村落面积为 0.45 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38%。现有常住人口1755人,耕地1240亩,山林1300亩。

3.2.2综合评价与耦合协调度分析

徐福村 2016 年的现场调研相关数据通过指标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2016年徐福村低影响开发与土地集约利用各指标的标准化值(表3-4)。结果表明,徐福村低影响开发指标体系中环境指标、社会指标、能源指标达标程度分别是高、中、低。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中,土地投入强度适中,利用率偏低,产出率偏高,可持续度有待提高。

运用评价模型和耦合度匹配模型,得到2016年徐福村低影响开发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数和两者的耦合度及匹配度(表5)。由表可知,徐福村低影响开发和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分值分别为 0.651、0.497,两者耦合协调度为 0.754,表明徐福村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且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滞后于低影响开发的进程。

4结论与讨论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徐福村应结合自身情况取长补短,低影响开发方面,应发展环境资源的优势,弥补能源利用效率低的劣势;土地集约利用方面,应继续发挥产出优势,同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体措施如下:

(1)着力于能源技术创新,引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技术,鼓励农用地循环经济模式、提倡新建绿色建筑等;

(2)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实现土地复合利用、立体利用,在尊重乡村原有空间肌理和满足现代化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实现耕地与景观绿地的功能叠加、居住与民宿的功能复合等;

(3)倡导低影响开发与土地集约利用行为,如绿色出行、垃圾分类、使用清洁能源、节水节电等。本文研究构建一套具有28个指标,由乡村低影响开发与土地集约利用两个子系统组成的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科学地评价快速城镇化地区乡村低影响开发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程度,以期指导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实践。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